4個營銷認知誤區,影響了90%的中小品牌
做電商代運營這幾年,我接觸了很多中小企業,甚至有些月銷售額僅僅是幾十萬,所以對中小企業的營銷認知,我有一定的了解。應該說網上的營銷類文章,90%以上都是針對大中型品牌的,這些理論在小品牌身上并不適用。但是很多老板,受到這些理論的影響,產生了很多對營銷的認知誤區。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自身的經營情況。
誤區一:我家產品很好,只是運營宣傳不給力。
有些產品有明顯問題,評價全線飄綠不說,還有不少長篇差評。但是店老板卻堅持認為自己的產品足夠好,只是運營不給力,宣傳不到位。他認為這些差評和評分都可以通過運營手段來操作,而且只要操作好,就能賣好。
之所以我們對好壞產品的判斷有那么大偏差,原因在于他對“產品好”的理解,是錯誤和片面的。
什么是好產品?好產品從來不是一個單一維度的評判標準,而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就食品來說,消費者認可的好產品不僅僅是指“好吃”“便宜”,還包括,好看,方便,包裝好,售后好,快遞好,體驗好,甚至包括適合曬圈,適合社交等維度,共同塑造的綜合體驗。
而這些老板理解的產品好,僅僅是停留在“味道好”“價格實惠”“質量好”等單一方面。完全不考慮消費者的使用場景和使用感受。
他們的口頭語就是:“那某某網紅品牌/網紅食品,不就是XXX做的嗎,真的不好吃,也不健康,搞不明白怎么火起來的。”“XX品牌啊,就是廣告打得好,其實一點不好吃。”
這樣的酸話太多了。
以食品舉例,除非你能把消費者的雙手綁住,雙眼蒙住,親自把產品喂到他們口中,讓他們只做“吃”這整個消費環節的最后一步。否則消費者做出的評價,絕不僅僅是口感本身,更是一個綜合的體驗。單就“好吃”這一種感受來說,就算拋去廣告和種草的影響,也是會受到包裝、服務、心情等多種因素影響的。根本無法摘得干干凈凈,做理性客觀的評價。
更何況,好吃不好吃,其實也沒那么重要。現在不是缺衣少食的時代了,年輕人對食品有了口味之外的訴求。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父母輩買東西最在意產品質量,恨不得一件產品想用幾十年,而年輕人買東西,更在意款式,想體驗更多不同,巴不得趕緊壞了換新的。
就拿生日蛋糕來說,人們過生日買蛋糕,很少是為了自己單獨品嘗解饞的,更多是和家人,朋友,或者同事一起慶生,那么就要考慮到蛋糕的社交屬性,蛋糕造型怎么樣,適不適合過生日的場景,如果是送人,消費者就要考慮對方的身份和喜好,參加生日會的都有哪些人,他們是否會接受這個蛋糕,以及這個蛋糕適不適合曬朋友圈,別人會怎么評價,是否有利于塑造自己想要的人設等。
至于好不好吃,含多少動物奶油這些問題,雖然也很重要,但也僅僅是入場的最低門檻,光做到這些,是根本沒有競爭力的。況且只要味道不難吃,又是符合國家標準的合格產品,有多少消費者有這個專業性,能分辨好吃程度上的細微差別呢。
反復去摳這些消費者根本不care,只是自己認為很重要的事情,而不是把更多心思花在研究消費心理、市場需求上,把自己的懶于思考包裝成保持初心的圣母情懷,只能是自欺欺人的自我感動,那也就別怪消費者不買賬了。
誤區二:產品不重要,只要營銷好,概念包裝好,就能賣好。
我承認的確有很多純靠概念包裝,給消費者洗腦砸出來的品牌,但對于沒有宣傳預算的小企業來說,營銷決不能無中生有,一定要在產品本身具備的屬性基礎上進行宣傳。
有一次我給那個生日蛋糕的老板建議說,兒童健康生日蛋糕是一個市場空白,建議開發兒童健康蛋糕,除了造型符合兒童和年輕家長的喜好,也要在產品配方上,增加一些家長認可的健康元素,比如微量元素,減少含糖量或使用代糖等。另外在尺寸上,也要考慮各種場景,既要有適合多名兒童參加生日會的大尺寸,也要有一家三口,甚至是一個大人一個小孩可以在正餐后一次吃完的小尺寸。最后贈送的蠟燭餐具等,也要重新定制一些小朋友喜歡的造型。如果這些都做不了,至少也要改改包裝吧,改的可愛有趣一點,年輕家長和孩子都喜歡。
可是這個老板卻說:“兒童蛋糕,我家本來有啊,小猴的,小馬的,小熊的,多得是,而且配料很健康,都是動物奶油,不含色素。你挑幾款覺得合適的,然后改改主圖,改改文案,按你的思路把產品包裝一下概念。開發新品改包裝什么的就別考慮了,我們現有的產品足夠優秀,舊包裝還剩了幾千個沒用完,就不要再做新包裝了。我的產品只要營銷得當,是完全可以賣的很好的。你們這些做市場的啊,總挑產品的毛病,該做的事情不去做。”
我很無語,電商平臺的流量紅利早就沒了,那種僅靠改個主圖,概念上包裝一下就能賣爆的時代早就過去了,現在競爭越來越大,隨便一款生日蛋糕,都是在線商品數是搜索指數幾十倍。
現在年輕的家長,對什么配方算健康,有自己的認知和評判標準,也有很高的審美要求,活的越來越精致,不是隨便弄個卡通小動物,用點好奶油,玩玩文字游戲喊個口號,就能糊弄得了的。
誤區三:賣不出去是因為宣傳曝光不夠,只要多做宣傳曝光,就能賣好。
我接觸這幾個經營不好的企業老板,經常有類似的理論:我們全國有幾億目標用戶呢,哪怕有千分之一的人知道我們的產品,轉化率有百分之一,每天就有幾千個成交呢。現在之所以賣不好,就是曝光量不夠。所以,你們趕緊給我做站外宣傳,開抖音,開小紅書,找達人,越多越好。
這個按數學公式得出的結論,貌似很科學,但是實際是怎樣的呢?
首先,做內容也是有很高門檻的。不是隨便找個小編就能做,通常的情況是,你每月花一萬,請個小編做內容,一個月所有內容加起來,也沒幾個閱讀量。而做短視頻對人才團隊的要求更高,成本也更高,小企業根本玩不起。
最要命的是,不是說你這個錢花出去就能有效果,如果產品不符合市場需求,沒有亮點,你很難做出點擊率高的好視頻,就算僥幸做出好視頻也不會形成轉化,更何況很多團隊做了幾個月也沒幾個播放量。
大品牌可以不在意短期轉化率,有資本、有意愿為品牌建設做長期投入。你作為一個小品牌做得起,等得起,賭得起嗎?
那不做內容,直接找達人推呢?
還是同樣的邏輯,你產品不夠優秀,不會有達人愿意免費推的,有個老板曾經雇了個實習生,天天去抖音上找達人推自己的產品,樣品寄了不少,但無一例外都被拒絕了。理由都是產品沒亮點,質量差,推不出去,所以不會幫你推。
曾經有個小達人對他的某款網紅面包感興趣,主動找上要樣品,但是在收到樣品后,也表示產品不夠好,不給推薦。后來我們發現這個小達人推薦了競品的同類小面包,一場直播就能賣幾十單,后來又有更多達人,甚至是百萬粉的中腰部達人,也自發推薦競品這款產品,現在那款產品在抖音同類中銷量排到了第一位。
即便看到這個情況老板也沒反思自己的產品問題,還在發瘋似的想擴大宣傳。看免費流量不好拿,又開始付費推廣。
可是付費推廣同樣要求產品足夠好,否則推廣費就是打水漂,這個老板花了1000塊錢坑位費,讓一個百萬粉的賬號推廣自己的產品,結果一場才賣了十幾單,產生的利潤不超過300塊。
這就很尷尬了,因為同樣的主播同樣的賬號,同類的別家產品,場均都能賣出幾十單,這總不能說是推廣不夠給力了吧。
誤區四:我們的產品不能隨大流,必須要堅持自己的特色,形成差異化。
對有資本有基礎的大中品牌來說,這話很有道理,但對經營狀況一般的小企業和品牌來說,并不適用。
常把這話掛口頭的小老板,多半是鸚鵡學舌,其實根本不懂什么叫差異化,他們只是把差異化當做懶于改革的遮羞布。
我曾經告訴一個老板,現在流行某類產品,某類設計風格,銷量非常好,咱們也要趕緊跟進,吃上這波紅利。這個老板卻回復:大家都這個風格,消費者會產生審美疲勞的,咱們必須得堅持自己的特色,才能長久發展。
我真的不知道該說什么了,竟然把產品樣式幾十年不變跟不上時代,說得那么清新脫俗,根本就是為自己懶于革新找借口嘛。
所謂的差異化,絕不僅僅是跟別人不同那么簡單,更不能為了不同而不同。而是在把握人性,深諳用戶痛點的基礎上,做出比別家更好的產品設計,做到人無我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別人都好吃,你難吃,別人都好看,你難看,這不叫差異化,這叫作死。
為支持自己的觀點,這類老板常舉的例子就是喬布斯的iphone。可惜他只看到了iphone的與眾不同,卻看不透,這與眾不同的背后是喬布斯對人性的精準了解,和對人的欲望和需求的把握能力,才形成了對同行的降維打擊。當同行在做用戶舔狗時,喬布斯卻能牽著用戶鼻子走,還能讓用戶甘之如飴。
另外,做差異化也是要有品牌力做支撐的。
椰樹用word設計,人們覺得土得有個性,土的很可愛。你的品牌用word設計,人們只會覺得好low好廉價。
如果你既沒有達到喬布斯的境界,也沒有足夠的品牌力,和教育市場洗腦消費者的資本,那就先老老實實做市場和用戶的舔狗,一點不丟人。
以上這四個對營銷的認知誤區,是我接觸的很多經營不好的中小企業常見的誤區。我真心希望我的這些客戶,不要受那些大品牌營銷理論的影響,不要神化營銷的作用,而是認清自己的情況,扎扎實實的把基礎做好。
我們做電商運營的,僅僅是了解一些電商平臺的功能,能幫你利用平臺規則及流量,把產品好的一面展現給更多人,最大限度的提高產品權重和銷量,但如果產品本身不行,我們也真的沒法做到無中生有。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