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一名戰略顧問,如何支招俄烏政府打贏這場輿論戰?
做戰略,初級的是給客戶做戰略,高級的是給自己公司做戰略,頂級的是為國家做戰略。
假設你是俄羅斯或者烏克蘭的國家戰略顧問,你應該怎么幫助那個國家打贏這場仗?首先,交給大家一個基本戰略常識:戰略不是要解決全部問題,是解決一個關鍵問題,讓其他問題不再是問題。想要“支招”俄烏戰爭,你得先明白,這場戰爭真正在打什么?
俄烏戰爭看似是一場軍事戰爭、國際勢力的政治博弈,其實就是一場輿論戰。
你想啊,烏克蘭不管是從軍事上看、還是從經濟上看,都不可能打贏俄羅斯,所以烏克蘭的戰略很簡單,就是拉人下水,幫自己打俄羅斯。拉人下水的方法,就是在輿論上道德綁架對方。西方國家在國際上立的人設一直是“尊重人權”,人設不能崩啊,所以必須聲援烏克蘭;像FB、蘋果這樣的國際企業,立的人設一直是尊重每個用戶的自由意志,人設也不能崩,所以也必須挺烏克蘭。
反過來,如果俄羅斯想打贏烏克蘭,戰略也不復雜,就是要瓦解烏克蘭的結盟,讓他孤立無援。把澤連斯基描述成一個只會演戲的丑角,瓦解政府和人民對他的信任,制造烏克蘭內部矛盾;傳播烏克蘭和美國的齷齪勾當,讓聲援烏克蘭的國家,變成威脅全人類的幫兇。雙方的戰爭焦點,一個是不停拉人下水,一個是拼命拽人上岸。雙方用的根本不是軍事武器,而是報紙、電視臺和Twitter。
總結下來:這場戰爭,烏克蘭取勝的關鍵叫“聯盟”,俄羅斯取勝的關鍵叫“瓦解”。
我看了烏克蘭的“聯盟”策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找到了四類盟友:
聯盟本國人民:俄軍進入基輔后,烏克蘭發起總動員:“想要取得武器,你只需要攜帶護照,并直接聯系所在地區的防衛部隊”、“殲滅俄羅斯占領者,榮耀歸于烏克蘭!”
聯盟歐洲國家:在歐洲議會上,澤連斯基一次次展示烏克蘭人民的傷亡:“他們擊中了哈爾科夫,這里有20所大學,數十人被殺害。”最終,烏克蘭在申請加入歐盟時,獲得637票贊成票。
聯盟人道主義支持者:澤連斯基在演講中說:“數十萬居民處于炮火之中。一天24小時沒有食物,沒有水,沒有電。24小時沒有通訊。這種狀態已持續了數周。”
聯盟國際大企業:在議會演講上,澤連斯基呼吁企業制裁俄羅斯:“所有美國公司必須離開俄羅斯市場,因為那里充斥著我們的血液。我要求確保,俄羅斯人不能收到一分錢用來摧毀烏克蘭人民,摧毀我們的國家,摧毀歐洲。”
而俄羅斯則在不斷“瓦解”烏克蘭的四類關系:
總統澤連斯基和本國政府的關系:揭發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美國銀行有13億美元存款,在邁阿密有一棟價值3500萬美元的豪宅。
政府和人民和關系:指責大量烏克蘭軍隊躲進居民區、醫院、學校,用烏克蘭老百姓的身體當作肉盾,甚至有烏軍掩藏在兒童臥室與俄軍交火。
烏克蘭和歐盟各國的關系:向外界透露,德國向烏克蘭提供的是2005年生產的武器,而且有9年未曾檢修過。
美烏和歐盟各國的關系:提供美國在烏建立生物實驗室、進行新冠病毒樣本實驗的證據,聯合國際社會對美烏進行聲討。
俄烏戰爭的本質就是一場輿論戰。誰能利用輿論爭取到更多的朋友,誰就能成為贏家。商業輿論戰和國家政治輿論戰的底層邏輯是互通的。假設你是俄烏的戰略顧問,從這場輿論戰中,你可以學到哪些輿論戰方法呢?我梳理出4個關鍵方法:
爭奪事件命名權;
利用個體故事,獲得大眾認同;
選擇性事實,爭奪“敘事主導權”;
去“傳播化”攻擊,封殺輿論陣地。
1. 爭奪事件命名權
普京說,俄羅斯要對烏克蘭發起一場“去軍事化、去納粹化”的軍事行動。這說法很有講究:“去軍事化”意思就是,只打軍隊、不打平民,讓烏克蘭的人民放心,也符合國際人道主義原則;“去納粹化”其實是給烏克蘭政府戴帽子,把他們定義為軍國主義的惡人。
普京為什么要提出“去軍事化、去納粹化”的口號呢?因為戰爭本身是罪惡的,除非是以正義之名的戰爭。這個軍事口號就是為了讓俄羅斯“師出有名”,堵住國際輿論的悠悠之口。
對于任何一個輿論事件,事件的“命名權”往往決定了事件的走向。這是古往今來任何一場戰爭中,戰斗雙方在開戰前必須要拿下的一塊堡壘。
我們舉個相似的例子。2020年3月,新冠全球爆發時,美國因為特朗普消極抗疫,導致病毒快速擴散,引發美股4天2次熔斷。以往這種時候,人們頂多把這事叫“2020金融危機”,可這次被媒體戲稱為“特朗普股災”。
“2020金融危機”和“特朗普股災”指的都是美股的2次熔斷,區別在于“特朗普股災”點明了這次事件的肇事者是特朗普,把這位總統釘在了罪惡的十字架上。未來,當美國人回憶起這場股災時,大家埋怨的不是兇猛的疫情,而是他們的總統。
為什么給一個事件命名,會產生這么大的威力?因為在一個多線索的新聞事件里,大部分人只是一個吃瓜群眾,他們不可能把這件事的相關新聞都看完,所以,90%的人只拿到了事件里的一小塊拼圖,事件的名字就是讀者理解這個事情的最小單元。我們怎么命名事件,直接決定了事件的輿論走向。
再舉個例子。假設黑龍江哈爾濱市出現了大面積疫情,這條新聞起名叫《哈爾濱疫情爆發》和《黑龍江疫情爆發》,輿論的影響力就會完全不一樣。前者,輿論壓力會給到市長;后者,輿論壓力會給到省長。所以,輿論的第一槍,一定是爭奪事件的命名權。
2. 個體故事,獲得大眾認同
3月18日的時候,烏克蘭向外界公布了一段電話音頻。
電話里,一位俄羅斯大兵和媽媽說:“許多俄羅斯士兵在找烏克蘭的子彈來射傷自己,或者和同胞互相射擊,這樣就可以因為受傷而被送回家。”
聽到大兵的話,媽媽很激動地表示,要向國家申請把自己的兒子送回國。可大兵悲哀地說:“如果拒絕服役,我要吃8年的牢飯。而且,俄羅斯的“敢死隊”還會追殺叛逃的士兵……”
很多人因為這個音頻而傷心流淚,開始譴責俄羅斯的殘暴行徑。
那一天,烏克蘭還發了一條新聞:“俄軍有14200名士兵喪生,另有450輛坦克、93架戰機、112架直升機、72組多管火箭等武器遭到摧毀……”但這條新聞并沒有被大家熱議,大家關心的反而是那個回不去家的俄羅斯大兵,仿佛那14200名喪命的俄羅斯士兵只是一串數字,而不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明明第二條新聞才是更大的災難,為什么沒有在輿論上激起浪花呢?因為第一條新聞講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喚醒了大家的同理心。在輿論世界里中,任何宏大敘事都是傳播的消音器,任何個體故事都是傳播的催化劑。
就像我們看《人世間》一樣,你明明知道里面的故事都是假的,但當你還是會忍不住落淚。
這一點伊朗就比較聰明。伊朗在進行反恐教育時,沒有使用教條性的宣傳片,而是根據現實改編了一部愛情電影。電影的名字叫《家鄉之歌》,講述了一名穆斯林男子和一名基督徒女子的愛情故事,正當兩人感情升溫時,女主角被IS恐怖組織綁架,男主角發誓要把女主角救回來。這部電影用個體的微觀視角突出恐怖組織的可怕之處,讓我們立刻把自己代入情境,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所以,當你想讓一件事有更大的傳播能量,記得把大事變成一件小事,找到一個承載這件事的主人公,用他的命運傳達你的思想。
3. 選擇性事實,爭奪“敘事主導權”
輿論戰中決定“生死”的部分,是對“敘事主導權”的爭奪。拿俄烏首輪談判來說,當時雙方都想聊聊停火的問題,但俄羅斯到談判地點時,烏克蘭沒到。
原因是,俄羅斯要求烏克蘭同意以“先放下武器、不參加北約、不向頓巴斯方面發動攻擊”為前提,來參加談判。而烏克蘭先是同意了和談,又屢次要求變更談判地點,導致雙方矛盾升級。
烏克蘭對外聲稱:俄羅斯要求我們必須先放下武器,才能參加和談,沒有和談的誠意。
俄羅斯對外聲稱:烏克蘭拒絕和談。我們人都到和談地點了,烏克蘭卻沒有出面。俄烏雙方都沒有說謊,只是他們都選擇了對自己有利的事實進行陳述。事實的真相是一個多面體,你向受眾展示哪一面,他們就會相信哪一面。
英國《衛報》曾經刊登了一支廣告,這支廣告從三個拍攝視角向我們呈現出了三種真相:
第一個拍攝視角:一個光頭男人正在逃離一輛駛來的汽車;
第二個拍攝視角:光頭男人向朝一個商人跑去,看起來是想偷走他的旅行包;
第三個拍攝視角:有一批建筑材料正在從商人頭頂掉落,光頭男人把他拉到旁邊,在貨物落地之前挽救了他的生命。
這三個視角呈現的都是事實,但別人看到第一和第二個視角下的事實,會認為光頭男是“壞人”,看到第三個視角下的事實,才會認為他是一個善良的人。在現實中,我們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在第一和第二視角下,只看到了碎片化的真相。只有選擇性地呈現事實,讓局面變得對你有利,你才能掌控敘事主導權,占據勝利的先機。
4. 去“傳播化”攻擊,封殺輿論陣地
我們在不同的媒體上看俄烏戰爭,看到的事實可能截然相反。
在國內媒體上,我們看到的是俄烏你打我一槍,我還你一拳,雙方戰火還在膠著狀態。但如果你去外網看俄烏局勢,會以為烏克蘭馬上要把坦克開到俄羅斯老家了。這是因為烏克蘭聯合西方國家,封殺了俄羅斯的國際輿論陣地。美國的推特、臉書、YouTube,先后封殺了俄羅斯的官方賬號,或者對俄羅斯內容限流。俄羅斯的今日俄羅斯電視臺(RT)、衛星通訊社、塔斯社(Tass)等媒體已經被歐美國家全面封禁。就連今日俄羅斯應用都被蘋果商店下架了。
圖|今日俄羅斯主編臉書賬號被封
這相當于你要做飯時,別人把你鍋砸爛了。即便廚藝再好,客人吃不到你做的飯,也沒辦法給你點贊。封殺敵人的輿論陣地,進行“去傳播化”的攻擊,要比炸毀另一個國家的城市更有威脅。因為信息一旦斷了,就沒法再凝聚人心。
特朗普是推特治國的“典范”,他在推特上擁有八千多萬粉絲,每次國家要頒布什么新政策,都是公文還沒出來,特朗普就先發在推特上了。
在總統大選戰敗后,特朗普開始在推特上發布選舉舞弊的言論,號召民眾推翻這一屆的總統選舉。后來,特朗普的推特賬號被平臺以煽動暴力為由,無情地封禁了。當特朗普在推特上被雪藏后,他基本上在網絡上消音了。
“去傳播化”攻擊是從源頭遏制對手的輿論影響力,當對手的信息無法到達受眾面前時,你就贏得了輿論引導權。
深受后世詬病的秦始皇焚書事件,本質上也是一場對儒家文化的“去傳播化”攻擊。那個年代,書籍是最重要的傳播媒介,焚毀儒家書籍,意味著團滅了儒家傳播陣地。焚書之后,秦朝占據了輿論主權,大肆推崇《秦紀》,階段性維護了國家統一。
向對手發起“去傳播化”攻擊,不僅僅是堵住對方的信息出口,更重要的是要在對手“失聲”的時候,把自己的信息鋪出去,引導受眾相信你。你和對手之間拉開信息落差越大,挺你的人就會越多。
結語
輿論戰是爭奪多數人的心智之戰,當大部分人主動為你站隊時,人群背后的資源之舟也會向你傾斜。如果你真的遇上輿論戰,可以試試這四個方法:
爭奪事件命名權;
利用個體故事,獲得大眾認同;
選擇性事實,爭奪“敘事主導權”;
去“傳播化”攻擊,封殺輿論陣地。
作者公眾號:梁將軍(liangjiangjunisme)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