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品牌都在做內容營銷?
內容營銷:一種新的營銷工具在內容時代崛起
這兩年隨著抖音、快手等內容平臺的大幅度流行,很多品牌被倒逼開始學做內容了。那么,什么叫內容營銷呢?正確的內容營銷的打開方式是什么呢?做了這么久的雙微、KOL、KOC、MCN合作,我們到底在干什么?你是否真正的理解?
廣告和內容:你必須矯枉過正地分割他們
廣告的作業方式,往往是通過消費者的行為和場景洞察,結合產品推廣賣點,來制造的放大表達。
廣告的推廣方法,往往是利用媒介投放,針對目標人群進行反復的覆蓋和傳播。
說到內容,內容是什么?內容是我們說過的話,是日常交流,是段子,是詩歌,是電影,是音樂,是文學。做過pr的都知道,內容是編輯負責,而廣告是銷售負責。這很重要,這告訴我們,內容的邏輯和廣告的邏輯,本質上是不同的。
內容營銷:蓋君子善假于物也
看遠一點,我們最近聽說伊利在studio化運作內容。
看近一點,我們常常討論B站的《后浪》、快手的《看見》、百度的《你說啥》、支付寶的微信公號說段子、愛奇藝的內容化的創意中插。這些都是我們行業同行探索來的寶貴資產。
遠古一點,我們也見過聯想IdeaPad S9/S10的《always online》、中國移動的《愛情呼叫轉移》乃至通靈珠寶的《克拉戀人》定制電視劇。在那個時代,放到如今也稱得上是新潮。
外國一點,我們看過smart計算多少鳥屎可以壓垮它們的汽車。
這說明,內容一直都在營銷的前線。我們沒有看到內容,是因為我們的思考模型沒有升級。或者,我們不熟悉內容的合作方法,在一味模仿形式和抄襲表面文章。
其實內容營銷,精神上,只有兩層含義。
一方面,來自企業把內容作為戰略的企圖心和野望,到底有多強烈。
舉個例子,如果說杜蕾斯做成了微博social的王者,那是因為他們的戰略傾斜足夠清晰。那么很多人找人運營微博,也只肯發一個實習生或者月薪1萬多的經理,那何以見得有所成績。
舉例子,我們給某知名主題樂園進行微信的規劃時,我們談論的都不是具體哪篇文章怎么去寫。我們提出的課題都是,我們的內容整體戰略和策略到底是如何根據我的業務節點去定制。我們深知,鉆研具體戰術,對戰局沒有任何影響。很多落后,來自觀念。
另一方面,內容落地來自用戶的文化場景。
為什么內容會區別于廣告和公關,有多少和social搞出同源?其實很簡單,因為內容,貼近人。廣告容易神性太多的東西,他們不能走下神壇。但是我們又發現,其實消費者對于品牌的了解和理解是多元而豐富的。
品牌的理念、產品的賣點、哪里去買,所有的商業訴求,消費者缺失一環,就會喪失興趣。Social平臺是核心溝通陣地。這種文化場景的缺失,會帶來后果。很多的品牌去孜孜不倦發TVC,卻沒有任何評論和點贊。
畢竟,沒有人會天天討論TVC誰家更好。你的國家被炸,往往沒有我摔斷了一條腿感同身受。
這可以讓我們得到一個明確的結論。內容的核心,不可是自嗨。是要與文化走在一起,用不同形式,來重建溝通鏈接。否則,品牌就會從social下線。
至于,文化是什么,又如何去做?也許點贊的人多,行行行廣告的小伙伴,才會分享更多觀點吧~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