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戰略終極解碼與保安的三個哲學問題
前言|在現代品牌理論之列,相較于對西方管理學及《定位》理論的承襲,或是對傳統中國《孫子兵法》的借鑒,《保安的三個哲學問題》是唯一向下求索、向普眾周遭和基層民生探尋終極答案的全新理論路徑。它根植于究竟本質的佛法智慧,將技術和事務暫時放置一旁,徹底回歸人心,直接解答人性,是完全而不變的正道理論,易懂易用。在現實中,鄙人可能不是第一或唯一運用《保安的三個哲學問題》為綱領去思考和行動的,故而本篇理論照舊不強調原創名譽,任何人皆可運用或使其更加完善。該理論于2009年在鄙人腦內萌芽,于2019年重度應用于鄙人的在線即興營銷咨詢課堂Slogan Factory,于2022年2月落筆成文。
▲ | 綜述:發心是一切品牌的唯一母體
[發心]是佛法智慧的原點,失去了[發心]就失去了佛法理論體系的靈魂,[發心]的注解是:當時你究竟是怎么想的?
一切果報皆可回溯發心,一切發心皆可預演果報;品牌計劃的成敗,即是一種果報;洞見發心,勝于洞見商機。
故而,成于發心的定位戰略,無懼市場變化;成于發心的超級符號,無需東拼西湊。
發心是本質不變的那顆種子,只能被洞見,不能被創造;信仰種豆得豆的人可以做品牌,信仰種豆得瓜的人只能做生意。
▲ | 商業的三個內在要素:創始人、企業、品牌
[創始人]以某個商業項目創立[企業]/公司,[品牌]則是這個企業經營的一個(可能性)結果,這是一個先后順序。因此,研究品牌戰略,首先要研究企業(及所屬行業);研究企業,首先要研究創始人(成熟品牌則要研究現任及歷代靈魂人物)。
這是一個純粹的內部視角,我們看待創始人、企業和品牌三者之間的次序關系,一定要暫時撇開市場環境和用戶需求等外部因素,更有利于我們去把握一個品牌最初始的種子。
有什么樣的創始人,就會干出什么樣的企業;有什么樣的企業,就會經營出什么樣的(可能性)品牌。
▲ | 創始人的三個人格錨點: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
[價值觀]是最具體的、最小的、最多元化的、最容易得到的;[世界觀]是最浩大的、最懵懂的、最難解的、最不容易得到的;[人生觀]是個體的、相對自主的、一般情況下是最后的、死之前或許有機會得到的。
故而我們盡量少談三觀,普通人是沒有完整的三觀的。假設一個足夠幸運的普通人,他擁有健康和正確的價值觀,隨著不斷地觀世界,最后擁有了一份人生意義,何其幸運?
而對于一個企業的[創始人],則需要更實用主義地將三觀(尤其是后二觀)進行翻譯:[價值觀]我覺得什么是有價值的?[世界觀]我覺得和我希望這個世界是怎樣的?[人生觀]我應該在這個世界做些什么?
依次搞懂這三個問題,便可洞見創始人的[發心],將有利于把握創始人及其公司的基因、發展格局及生命軌跡,而眾所周知,中國現代企業的歷史太短,老板文化≈企業文化。
▲ | 企業的三個核心文化:核心業務、企業使命、企業愿景
專注且精通[核心業務],熟知邊界,不忘本,對企業的生存要務直接負責;核心業務創造核心價值,而核心價值源于價值觀。
牢記而堅守[企業使命],熟知自身在社會(供需)關系中的角色象限,明晰社會責任,對企業的發展要務直接負責;企業使命源于人生觀,這也是為什么企業要搞IP人格化,就是怕不清楚自己的使命,就是怕失去市場監督。
信仰并追尋[企業愿景],持續不斷地努力(含創新),通過企業的經營行為讓世界去接近理想的世界觀;企業愿景即為戰略藍圖,對企業的生命線(想象空間)直接負責。
企業文化是科學嚴謹的,尤其對創業公司來說,不要搞那么多看圖說話、晦澀奇葩的企業文化墻,牢牢抓緊這三個核心文化,強身健體,逐步完善。這三個核心文化,也直接影響一個企業的人力資源及其創造力、凝聚力和敬業精神。
▲ | 保安的三個哲學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
[保安的三個哲學問題]巧妙地貫通了創始人的三觀與企業的三個核心文化,它這樣解釋品牌:如果把創始人比作是父親,把企業比作是母親,品牌就是創始人和企業的親生孩子,應運而生、順理成章。
[我是誰]“我”用核心價值觀鎖定企業的核心業務,對公司形成準確的資源計劃和行動方針,對公眾形成品牌的第一印象。“我”是實體機器還是平臺池子,是技術驅動還是市場導向,一目了然。
[我從哪里來]時勢即為出生環境,“我”將企業的核心業務,結合市場需求(洞察),找準市場機會(定位),明確企業使命,形成核心競爭力,繼而為怎樣的用戶,生產怎樣的產品,提供怎樣的服務,就豁然開朗地,形成品牌的經營行為。
[要到哪里去]任何創業行為都是一個先付出再獲得的過程,在這個艱苦跋涉的過程中,“我”為外部的用戶、內部的員工提供一份信仰來支撐;企業愿景就成了品牌忠誠度、美譽度的支點。
翻譯:用戶知道你是誰,清楚你在干什么,還對你有所期待,你就是品牌。
反過來說,請大師搞一套神乎其技的VI,找咨詢公司整一套見縫插針的產品定位,不等于品牌;正過來說,品牌是一個企業親自、持續經營的(可能性)結果,故而品牌戰略公司一定要提供陪伴式服務。
基礎理論,恕未詳明。
{完}
▲ | 《保安的三個哲學問題》的啟示和妙用
△ | 頂尖智慧往往正在民間活躍著,門檻低,不裝逼,易懂易用
△ | 極富禪機,內窺發心,外尋使命,明確信仰,聚攏原力,落在執行
△ | 天大的老板也要正面回答保安的三個哲學問題
△ | 獨立人格高于集體主義、社會意義或外部評價
△ | 種子大于趨勢,真實大于名譽,品牌大于營銷
△ | 無礙于企業大小、歷史長短、行業殊別,所有事都是人的事
△ | 令虛妄投機者無所遁形
△ | 脫離了高級趣味的人說buy in
△ | 品牌向內求,是根本戰略;營銷向外求,是階段策略
△ | 龐統為何早逝?
▲ | 《保安的三個哲學問題》的時代必然性
△ | 后改革開放時期,企業領導層及其意識形態、傳統的產業模式紛紛迎來換代、迭代和轉型的剛需
△ | 經歷互聯網的沖刷,商業流量變得不堪重負,品牌急需正本清源,重新規劃賽道
△ | 經歷互聯網的沖刷,品牌在產業鏈、媒介、渠道之間被撕碎,更加渴求連接用戶的長效策略
△ | 年輕活潑的創業者群體正在成為產品創新和商業開拓的主力軍,他們重新解讀品牌的含義,同時更歡迎能讓他們無師自通的簡單道理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