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費品正在遭受“爆品反噬”!
“賣的好嗎?”當我問出這個問題時,大家面色一暗,說:“除了之前有款產品走紅之外,其它新品我們投了更多的資源,也提高了產品性能,但消費者就是不買賬……”。
聊過一些新消費公司之后,我發現當下很多新消費品都遇到了類似問題:當年之所以殺出重圍,靠的是一款爆品,但后來再也孵化不出爆品了,絕大多數產品線都是雞肋一樣的存在。
當爆品的銷量觸碰天花板,新產品又沒能及時上位,大家就開始焦慮了。這個現象,我稱之為「爆品反噬」。
為什么你會遭到爆品反噬?
我認為最大的原因有兩個:
1. 你定義錯了什么是“爆品”
(1)爆品不等于大單品
過往,很多消費品的品類王者都是大單品戰略,比如涼茶里的王老吉、奶茶里的香飄飄、植物蛋白飲料里的養元。但爆品絕不等于大單品,爆品身上有大單品沒有的基因。
比如,華納兄弟的總裁霍恩推行的就是爆品戰略,華納最成功的爆品是《哈利波特》。但是大家知道《哈利波特》是怎么到華納手里的嗎?有一天,一個英國女人在書店里買了一本《哈利波特》,打算當禮物送給家人。結果她自己讀了之后,發現這本書太好了,就推薦給了自己的老板。
而他的老板是華納一位主管的合作伙伴,這位主管看了《哈利波特》之后成了鐵粉,極力勸華納高層把版權買了下來……沒過多久,《哈利波特》紅了,改編的電影也大賣。《哈利波特》代表的才是真正的爆品:除了銷量,爆品最大的特點是贏得口碑。
在《哈利波特》身上,你可以看到很多爆品的影子,比如蘋果的iPhone4、蘭蔻的小黑瓶、騰訊的微信……所以,真正的爆品可以不依賴流量搶占市場,可以用最低的廣告費用維系消費者關系。
(2)爆品不等于爆火的產品
2019年,珀萊雅推出“泡泡面膜”。僅僅一個月的時間,泡泡面膜的銷量就突破了100萬盒,三個月合計銷量超過了3個億,甚至一度超過了淘寶的單月銷售記錄。但泡泡面膜這款爆品,很快就遭到了全網質疑。他們在宣傳上聲稱“臉上越臟、泡泡越多”、“泡泡都是臉上排出的毒”,其實發泡的原理只不過是含氟化合物的揮發,而且這些含氟化合物用多了會刺激皮膚。后來,泡泡面膜不僅下架了,還從一款熱賣的爆品成了品牌的黑歷史。很多爆火的網紅產品并不能等同于爆品。因為突然爆火的產品,大多是制造噱頭,而不是解決消費者的需求。如果泡泡面膜最大的賣點是起泡泡,那么消費者就不是來保養肌膚的,而是來玩泡泡的;如果答案茶最大的賣點是“占卜”,那么消費者就不是來喝茶的,而是來算命的。
把產品噱頭當作產品賣點,最大的問題是:會讓消費者的消費動機發生偏移。當消費者的消費動機指向“娛樂體驗”,而不是“解決需求”,他們在“打卡”成功之后,就會迅速拋棄你。
2. 只有一時的爆品,沒有一世的爆品
2015年,養元六個核桃的營收有91億,凈利潤26億。就當大家以為植物蛋白飲料馬上要出現一個百億大單品時,六個核桃開始一路走下坡路。而六個核桃的銷售主要集中在春節、中秋這樣的送禮節點,2019年12月底疫情的爆發讓六個核桃再受重創,到2020年凈利潤只剩下15億……
只有一時的爆品,沒有一世的爆品。即便是六個核桃這樣強勁的大單品,在高速增長10年之后,依然抵不過消費升級和疫情帶來的沖擊。
除了外部環境變化,和時代在淘汰我們,爆品戰略最怕的是競爭對手的圍堵。最近幾個月,我發現眾多咖啡品牌都開始“三頓半化”。三頓半之所以能引領咖啡界的新風潮,是因為它獨創了兩樣東西:凍干咖啡粉和迷你杯。凍干咖啡粉不是一項新技術,只是三頓半之前,沒有人把這個技術用到冷萃還原技術上。一項新技術一旦被市場驗證,它本身的門檻又不高,馬上就會被對手跟進。
讓很多咖啡迷尖叫的迷你杯,更容易被咖啡玩家們不斷copy,不僅瑞幸、連咖啡、COSTA這樣的品牌跟進,就連星巴克都不惜放下身價,推出了自己的“隨星杯”。當你的創新不再“新”,爆品的魅力就漸漸被涌入的對手祛魅了。對于爆品開創者,它要么跑得足夠快、在對手趕上來之前占據市場,要么能持續創新、能不斷拿出下一款爆品,否者就會陷入同質化競爭的泥淖里,喪失先發優勢。所以,我一直認為:重要的不是擁有一款爆品,而是擁有持續孵化爆品的能力。
持續孵化爆品的能力是怎么來的?
從2013年到現在,小米孵化了300多家小米生態鏈企業。小米生態鏈里,各個企業的產品跨度很大,但奇怪的是,我們總能很容易認出這是小米的產品。小米雖然對生態鏈企業只投資、不控股,但卻重度參與了產品研發。以產品設計為例,小米生態鏈企業必須執行同一套產品設計準則:
第一,合理性的最大化:造型要與技術相匹配、可靠性與美學相匹配、設計要與使用場景相匹配;
第二,極簡:可做可不做的,一定不做;
第三,自然不突兀:滿足大多數用戶的需求,力求在每一種裝修風格中做到百搭;
第四,在簡潔的設計中,增加一點點“性冷淡里帶點兒騷”的活躍的小元素,使得整個產品變得有了精氣神,但這種靈魂元素不能超過5%的比例;
第五,不自嗨、不炫技:如果遇到不成熟的新技術,或者會給用戶帶來困惑和增加麻煩的新功能,果斷砍掉,甚至將整個項目停掉;
第六,干掉說明書:設計產品的時候,默認用戶不會看說明書,從設計的語義引導上,讓消費者一看就明白怎么操作。
產品設計只是小米對生態鏈企業的部分要求,還有對產品研發、產品品質等其他板塊的指導原則,這讓小米生態鏈產品不僅呈現出統一的風格,還保證了爆品的誕生幾率。
能持續孵化爆品的企業,都擁有一套自己的法論。我來介紹幾個爆品研發思路:
1. 同時擊穿痛點癢點甜點,更有可能成為爆品
用戶的需求,基本上可以分為這三種類型:痛點型需求、癢點型需求、甜點型需求。
痛點型需求,是緊迫的功能性需求;
癢點型需求,是重要但不緊迫的需求;
甜點型需求,是有趣的、能帶來驚喜感的需求。
假如你要攀登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登山的時候,你必然會帶上你的抗餓的老大哥——壓縮餅干。攀登珠峰時,必須快速補充大量熱量、維持體能,所以壓縮餅干首先要滿足高熱量、易吸收的需求,這就是痛點。攀登時會消耗越來越多的體力,登山者不能攜帶過重的食物,壓縮餅干的便于攜帶這點顯得很重要,這就是癢點。可壓縮餅干一般口感都不好,如果有款壓縮餅干在抗餓、便攜的基礎上,還能帶來巧克力般的口感,甚至是登山大神萊因霍爾德·梅斯納爾吃過的同款餅干,它就不只是一塊餅干了,還是一個激勵每個攀登者的精神圖騰。當一款產品能夠同時擊穿消費者的痛點、癢點、甜點型需求,成為爆款的概率就會提高。我認為,戴森吹風機就是在同時滿足痛點、癢點、甜點需求時,做的比較好的一款產品。風量大、能快速吹干頭發,是大部分消費者對吹風機的剛性需求,但用大功率熱風吹頭發會損害發質,戴森的賣點主打“不傷發”,這就解決了消費者的痛點。如果一款吹風機,風量大但噪音也大,消費者使用時就會煩躁,這就是用戶的癢點了。戴森同樣1600瓦功率的吹風機風量很大,產生的只有氣流聲。
而戴森無風葉的設計、玫瑰金的色澤,讓這款吹風機看起來品位很高,又給了消費者提供了餐后甜點。
2. 把長尾需求做成爆品
面對一群重度健身愛好者,你認為這個群體有什么共同的痛點嗎?
這群人里普遍的痛點其實不是如何更快地減脂,而是在健身的過程中,如何防止肌肉流失。
Under armour就找到了這個長尾需求下的大眾化痛點,開發出快干壓縮科技面料。用這款面料做成的健身衣,可以將你的肌肉緊緊包裹著并保存熱量,防止肌肉流失。滿足了這個小人群的大痛點,Under armour 把科技面料健身壓縮衣做到極致,在社交媒體上得到健身愛好者們的大量傳播,成功從長尾需求市場切入了更廣闊的市場。
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有贏家通吃的實力,用極致的產品服務小部分人的長尾需求,也是一種爆品研發策略。
抖音上有很多KOL開設賬號專門教大家攝影,但攝影已經是紅海競爭很激烈的市場,如果還是從大品類切入,很難沖出競爭重圍。攝影達人蔡仲楊發現了人們用手機攝影的需求,他的抖音號專門教大家怎么用手機拍出好看的照片,只教手機攝影,兩年多就吸引了500多萬粉絲。再舉個餐飲界的例子,北京簋街有個飯店叫胡大。在很多餐廳靠大而全的菜品吸引顧客時,胡大飯館抓住小龍蝦老饕們的需求,開辟出各種口味的小龍蝦,把小龍蝦的長尾需求做深做精。隨著小龍蝦的走俏,胡大飯店在簋街上已經連續開到三家店了。
在垂直品類分割的市場環境下,打造全民爆款越來越難,尋找長尾需求里最大眾的痛點,把長尾需求做成爆品也是一種思路。
3. 大爆品帶動小爆品,提高成功率
一檔綜藝節目播完,通常要播放一大段廣告。但浙江衛視沒有這么做,在播完綜藝《跑男》后,他們直接無縫銜接新節目,觀眾還沒反應過來,就被帶到了下一場節目中。這種策略就是用大爆品帶動小爆品,打造一種滑梯效應,用戶就像滑滑梯一樣,直接從這個爆品滑向下一個產品,以這樣的方式提高孵化爆品的成功率。
漫威出過一部電影《蟻人》,當時很少有人聽過這部電影。但是他們在電影中埋了很多小彩蛋。
和漫威爆款相關的的情節被融入到《蟻人》中,成功挑起了漫威迷們的興致,《蟻人》的票房最后被帶爆了。
SKII有一款專利成分叫Pitera,他們家的神仙水就是靠著這個明星成分人氣一路飆升,后來他們就把這個成分添加到面膜里,并告訴大家面膜里添加了神仙水同款成分Pitera,乘著神仙水大爆品的東風,前男友面膜很快就成了SKII的新爆品。
大爆品帶動小爆品,要編織一個巨大的人情關系網,借助大爆品的力量把新品介紹給同一批用戶,迅速推成新爆品。
4. 爆品不是想出來的,爆品是測出來的
過去,大家的爆品是拍腦門想出來的。視頻平臺想要押注一部爆款電影,會從制作班底、演員配置等維度考量這部作品能否成為爆款,然后將大部分資金給到一部可能會火的作品。某位服裝店主判斷明年哪款衣服會火,也是完全憑借在行業里摸爬滾打的經驗主義,提前購買一批衣服囤在倉庫,賭對了就賺的盆滿缽滿,賭輸了貨品就只能積壓在倉庫。靠經驗押注爆品就像買彩票,雖然可能獲得爆炸性的成功,但也可能會一敗涂地。芬蘭有個游戲公司叫超級細胞,他們通常會同時開發10-20款新游戲,花幾年時間做測試,最后發掘一款爆款。互聯網的出現之后,測試爆品的難度不斷降低,企業可以根據大數據對消費者行為進行顆粒度更細的判斷。百事在新品上市之前,他們的研發中心會根據大數據判斷消費大趨勢,然后對消費者進行實際訪談,將大數據和小數據結合,指導產品生產。跟押注爆款不同,他們的爆品不是想出來的,是測出來的。
孵化爆品是一道概率題,而不是一個判斷題。從概率視角來看,提前找到影響爆品產生的關鍵變量,不斷優化這些變量,是有可能提高爆品出現概率的。
5. 不一定把爆品當成主要營收,學會用爆品搭建生意鏈條
2009年,皇馬引進了C羅,當時的價格是1.25億美元,但是大家覺得這真是天價,但是后來皇馬測算過,C羅為皇馬帶來了超過6個億的收益。對于一支足球隊而言,大牌球星就是球隊的“爆品”。大家常常以為球星的作用就是讓球隊贏球,贏球的球隊才有上座率,才能賣出更多的門票。有這種想法就太天真了。皇馬俱樂部的主席曾經這樣定義皇馬,他說:“皇馬不是一個體育組織,而是「內容供應商」。皇馬提供的是娛樂內容,所以大家才喜歡看我們。”正因為有這樣的視野,所以皇馬一直是足球行業里最賺錢的俱樂部。皇馬賺錢的方式也不是球星貢獻的門票,而是球星帶來的轉播版權費、球衣等衍生品和球星代言的分成。皇馬是依靠爆品,衍生出了一整套生意鏈條,以此來盈利。大家知道綜藝制作公司靠什么盈利嗎?大家第一反應是廣告費啊,頭部綜藝冠名都一個多億呢,但實際情況卻不一定。比如,米未《樂隊的夏天》雖然看上去廣告招商有一兩個億,但當你刨除大牌藝人和嘉賓選手通告費、平臺的占屏費、節目宣發費等制作成本,也許就是成本打平而已。《樂隊的夏天》真正賺錢的地方,很可能是簽約藝人的短代合作以及線下的巡演門票費。樂夏看似是米未的爆品,但是爆品不一定帶來最直接的營收,爆品衍生的生意鏈條才是真正的盈利點。
結語
憑運氣做一款爆品也許不那么困難,但如果不能擁有持續孵化爆品的能力,你將在一次次與運氣的博弈中敗下陣來。
作者公眾號:梁將軍(ID:liangjiangjunisme)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