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受爭議的“新丑風”為什么能火起來?
來源:蔥爺
流行是個輪回,現在你看不上的,也許過些年它就流行起來了。
其實我是最近才知道“新丑風”這個說法的,在一篇分享澳門設計師歐俊軒作品的文章里,有讀者留言說他的作品是新丑風。
而后我在一本設計書中又?看到了這個字眼。
于是開始去了解這種風格,才知道近幾年設計網站里頻繁出現的這種辣眼睛的設計原來叫做“新丑風”。
關于“新丑風”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據悉,這是中國網友給予日本平面設計師高田唯作品的稱呼,至于為什么叫“新丑”而不是“丑”,大概是為了區別完全不懂設計的人做出來的丑設計吧。
另外,人家玩的是藝術設計,直接說丑未免顯得自己太過膚淺。
以下就是高田唯的一些代表作品:
一張大媽在公園拍的照片,加上鬼都不認識的“游泳”二字,再加上一個小孩子都會畫的表情,神混搭。
毫無邏輯的色彩搭配。
隨心所欲的粘土和涂鴉,誒,我就是玩。
鬼見愁的emoji表情。
死亡凝視+死亡配色+死亡構圖+死亡留白。
這個我倒覺得還挺愛的。
留白?要啥留白!圖片?要啥圖片!
這幾個字,少說也要有幾天的字體設計功底吧。
別以為是牛逼設計協會的書我就會設計個漂亮的封面,別以為你們罵我我就會改
(據悉該設計出來以后高田唯被罵慘了)
這火柴人,我也會,真的。
不是極簡甚是極簡。
怎么樣?看完這些作品你是不是想來一句:
其實高田唯并不是想刻意創造一種很丑的設計風格,而是希望可以打破常規,做一些不那么講究、不以美為標準的設計。
他提倡像小孩子、像沒學過設計的人一樣去做設計,這樣才會有意想不到的舉動,就像我們走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能看到的那些設計一樣。
這種觀點是不是有點耳熟?
世界著名藝術家畢加索有這么一句名言:我14歲在時候就能畫得象拉斐爾一樣好,但我卻花了終生的時間去學習如何畫得象這些孩子一樣。
所以我們看到畢加索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這樣的:
他才是新丑風的鼻祖啊。很多牛人達到一定的境界以后都喜歡返璞歸真,丟掉任何修飾和技巧、重拾最真實的自我。
另外,高田唯通過“新丑風”的設計作品還告訴了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觀點,他覺得設計應該來源于生活,設計作品應該對你所處的社會和環境有所反映:
上面這件作品是不是有點眼熟,它的創作靈感來源于中國摩托車后面的擋泥板。
當然,“新丑風”不是只有高田唯一個人玩,很多國內外的設計師都對它很感興趣。
??但是這些作品大部分都是藝術、文化類海報,或者僅僅是設計師自己的興趣創作,直接用于商業市場的可能性比較小,那它對于我們普通設計師的價值在于哪里呢?
一方面我們可以從“新丑風”中獲取一些靈感,比如靈活的排版方式、大膽的配色、搞怪的插圖等等。
我覺得下面這些商業作品也都有新丑風的影子。
另一方面,比起學習“新丑風”的設計風格,我們更應該學習高田唯這種打破常規、求新求變,以及熱愛生活、多觀察身邊事物的設計態度,至于設計風格它畢竟只是一個手段,打動消費者、提升品牌價值才是我們的目的。
結語
最后,蔥爺再來回答一下文章標題中的問題,新丑風為什么能火?
因為視覺傳達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獲得關注、引發話題和討論,而為了達到這些目的,品牌方、設計師、創意人等等,都可能會去做出一些打破常規、特立獨行的嘗試,而如果這些嘗試取得了一些效果,就有很大可能被效仿、被復制、被推崇,自然就火起來了。哪怕是丑的、惹人厭的東西,比如洗腦廣告、比如新丑風,不要把設計單單看成是一張海報、一個包裝,它還可以是一次營銷事件、一次商業行為。
作者公眾號:蔥爺(ID:congyenanian)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