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酷·全職設計師價值觀察 | 因熱愛而開始設計,為謀生而堅持上班
站酷的四期全職設計師話題炸了!!!
風里雨里,站酷小Z懂你~
今年8月-9月站酷上線了四期圍繞職場主題的投票,分別涉及「考評」「求職」「入行薪資」與「在職時間」四個全職設計師最為關注的話題。上線30天,總計投票超16700人次。
做設計的「入行薪資」是大家最關心的話題,超6300人參與了這個投票;而「如何考評設計成果」對于設計職場“打工人”來說是爭議最大的話題。
本文是由站酷總編室策劃出品「設計職業價值」觀察系列下的一篇,匯總了四期投票的結果,文中所有觀點,只為探討,并非定論。關于如何提升職場人技能發展與效能優化的話題,不僅僅需要個人的努力,更是企業雇主們需要永恒探索與反思的管理痛點。也歡迎大家給我們留言,一起參與到對設計師職業價值話題的探討中。
1
怎樣才算把設計做好了?
關于被考評,至少48%的設計師認為:
“老板或甲方說‘好’就行。”
設計產出的結果都是創意性質的,在公司中的工作成果,到底該如何被評判呢?作為全職設計師,在公司里如何被考評?26.4%的人認為是老板或上司說了算,18.4%的設計師認為,自己的工作,完全沒什么考評可言。
作為全職設計師,你公司的考評方式是?此投票為多選,樣本數N>4000
OKR目標管理是近幾年才興起的新型考評方式,盡管其合理性依然也會受到質疑和討論,但有10%的設計師表示,他們采取的是這種以在時間節點內完成目標為主的考評方式。
21.6%的設計師認為自己背負著KPI。也許有些領域的設計成果可以通過某些數據側面被評估,但很多“從天而來”的KPI恐怕無法讓設計師心服口服,容易引發設計師們的巨大無奈。
好設計是“專家看了拍手,群眾看了點頭”?在行業內具有公信力的平臺推薦(比如站酷推薦)、設計賽事獲獎等等,的確能作為設計師的能力背書,然而對于全職設計師來說,工作成果依然需要由公司說了算,而某些“奇葩”的考評方式,將對設計師在那里的工作熱情,帶來災難性打擊。
2
個性獨立的設計師,
65%通過招聘平臺投簡歷而找工作
想要做好設計,需要多方溝通,但設計師通常獨立推進成果,總有“人狠話不多”的印象,或性格內向,或不善自我表達,有時也會在求職過程中體現。盡管近幾年業界認為,經過內推而找工作,人與崗位更匹配,但靠作品說話的設計師們,還是有65%在各招聘平臺上投簡歷找到當下工作,僅有12%的人能實現朋友介紹或內推。
你是怎么找到當下這份設計工作的?此投票為單選,樣本數N>2800 ▼
3
與大多職場白領一樣,
設計師職業上升也要經歷“搖擺不定”的探索期
有超過6300位酷友為第一次全職上班做設計薪資投了一票。以下數據并未做專業、地區等篩選,需要綜合考慮通脹和地域收入差異等因素;該數據并非當下一刻起步做設計的準確薪資水平。
可以看到,一畢業找工作月薪就在18000元及以上“出道即巔峰”,僅有2%。
畢業后你的第一份工作薪水是多少?此投票為單選,樣本數N>6300 ▼
絕大多數設計師與其他領域的職場白領一樣,都會經歷或長或短的探索和搖擺的職業上升、成長,隨著對行業規則與自我了解的逐漸加深,才在設計這條道路上,找到適合自己的領域和賽道。
4
50%投票者在一家公司供職最長未超24個月
盡管90、95后新生代職場人的離職率前陣子成為職場話題熱議,但也可以這樣說,做設計的能力,往往也意味著它是一種可遷徙性更強的職業技能。通常在一家公司供職超過5-6年,更有可能被雇主視為“終身”雇員,而這次投票顯示,在同一家機構供職5年以上的投票者僅為12.9%。
最長的一份全職設計師工作,你做了多久?此投票為單選,樣本數N>3500 ▼
5
不同的年齡會因何而想離職?
根據一份新生力(90后、95后)職場生態調研報告顯示,不同年齡段會因不同理由而從一家公司離職。
95后離職原因前三名:薪資不滿意、團隊氛圍差、沒有成長
90后離職原因前三名:薪資不滿意、團隊氛圍差、沒有成長
80后離職原因前三名:薪資不滿意、團隊氛圍差、沒有上升空間
除去薪資不滿意、團隊氛圍差,90和95后新生代職場人,看重個人成長,有靈敏和感性的特質,能采取靈活新穎的方式行動,個體適應力強,反應速度快,但也易發生耐力不夠、延遲滿足能力欠缺的情況,難以達成長期目標。同時可能會過于依賴情緒價值,導致缺少全局觀、評判事物的標準單一,做不到批判性思考。
雖然從一家公司離職,完全不代表設計師從此不再愛設計,但往往也繞不開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職業倦怠感,可以說它是職場人常見的身心困擾。
6
從熱愛到再也“不香”了,
警惕這6個職業倦怠“陷阱”
職業的倦怠是一種長期過度壓力導致的情緒、精神和身體的極度疲憊狀態,但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疾病分類》中并不被歸屬為疾病,而僅是職場現象,據統計超60%職場人有不同程度的倦怠感。
心理學家 Maslach 與 Leiter 在1997年提出的「場合中的人」模型,認為職業倦怠來自于人與工作場合之間長期存在不適配。這些不適配有以下6個方面:
· 工作負荷不適配——不僅是常規理解的工作量超負荷,也可能是工作類型不匹配,比如即使工作量不大,但對工作內容陌生、缺乏相關技能等。雖然長期角度看職業技能與經驗可以通過學習-反饋而習得,但較短期內會導致壓力暴增。
· 控制力不適配——責任與權力的不對等,對資源掌控不足,比如一個好項目缺少人力、時間和預算,或無法以人們認為最有效的方式開展工作。
· 獎勵不適配——不僅僅是沒得到充分經濟報酬,也包括沒有得到足夠社會回報(不被他人認可)和缺乏內在回報(發自內心感到自己的工作毫無意義)。
· 團隊氛圍不適配——團隊成員間長期存在未解決的沖突,或有些工作流程使得人們彼此隔絕或在社交上變得冷冰冰。這些沖突不斷加重沮喪和敵意等消極情緒,并進一步減少了獲得支持的可能性。
· 不公感——話語權的不一致,在出現爭執時往往讓人感到自我價值被否定。被不公對待的體驗加劇人們對工作場合的冷漠和輕慢。
· 價值觀不適配——可能是不認同公司的文化,也可能是工作過程中有不符合自身價值觀或違背道德感的事。
有調查顯示,職場人或多或少都會在以上6個方面存在不同程度人與工作的不適配。達到什么程度時,可以判斷出自己是職業倦怠呢?處在倦怠期會有以下三種明顯感受:
· 力不從心的精力耗竭感。
· 對工作內容與服務對象心理距離加深,產生消極、厭倦的怠慢感。
· 漸漸感覺自己能力下降的效能降低感——不但工作提不起精神,家庭生活、朋友關系也受影響。
身心長時間處于壓力之下,人們解讀情緒的能力也急劇下降,容易導致包括同事、朋友、家人等各種社交關系緊張,甚至最終關系破裂。無論對于企業,還是職場人,正確認識與解決組織與個人的效能問題,都是持續探索的過程。
設計師往往是拿作品“說話”的人,對工作有高期待、高追求,甚至“完美主義”,對于自己的產出成果十分在意,但經常在有限資源和條件下,產出無法達到預期,加之互聯網上的成功與勵志故事隨處可見,最終導致信心與自我認同感備受挫折。
那么作為職場設計師,該如何調節心情?下面有四個小貼士:
· 增加掌控感。嘗試將注意力和精力放在自己能掌控的范疇內。比如更多將注意力放在與提升自身生產力方向上,同時也要學著接納很多時候工作成果,可能的確難以達到預期的標準。
· 找到其他可以彌補工作損失的途徑。如果工作中滿足不了自己的創造欲,那么考慮休息時創作;如果價值感一部分是源自樂于助人,業余時間也可投身公益事業。
· 分清娛樂與放松,做到真正有效休息。選擇適合自己的休閑方式,而非過度過量的娛樂、運動或奇怪的極限挑戰,避免造成進一步能量消耗。
· 除了提高自身能力之外,也要學會審視所處環境是否對身心有益。
什么時候該考慮離職?有專家建議,當在上司身上消耗掉的精力(向上管理),遠遠大于該做的事本身時,這份工作便也無法再為個人和機構創造真正的價值了。
7
結語
遵循「一萬小時定律」,獲得真正一技之長
雖然偶爾喪一下有助于自己認識與表達內心真實的情感和狀態,但對于很多設計師來說,在設計這條路上繼續堅持,仍然是大家主動的選擇。有不少設計師在堅持學習著,也迷茫著。「一萬小時定律」也讓設計技能真正變成了一技之長。
在一條條酷友們的留言中,實際上除了薪金、考評、求職方式等話題外,設計師還存在著普遍的年齡焦慮。而具體到個人的實際情況,也許也并未真的那么悲觀。也有一些酷友,在設計之路上摸索出了讓自己開心的方式,比如有同伴相互支持時,主觀上不再感覺那么艱辛了。
- END -
我們正在持續關注與探討全職設計師的話題,將會有更多相關內容為大家呈現。
你有哪些克服倦怠感或各種負面情緒的技巧嗎?
另外,你認為設計師是否需要彈性工作制?
歡迎評論區討論~
策劃出品:站酷總編室
本期撰文&編輯:張曦
(吐槽、爆料、聊設計,請直戳我站酷主頁留言或私信)
原文鏈接:https://www.zcool.com.cn/article/ZMTMxMDI4NA==.html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