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別學江小白
江小白的粉絲們,抱歉了,這篇文章可能會讓你們不快樂。
不過,這很公平,江小白也讓我不快樂過。
那是一個美好的午后,微風徐徐,音樂輕輕,我左手書本,右手咖啡,以中度裝逼的姿勢,沉浸在《挖掘機維修指南(俄文版)》里。突然,手機屏幕一亮,彈出一個文章標題:《江小白的文案,你永遠學不會!》
擦,你我素未謀面,最多萍水相逢,干嘛一下就把真相說出來?
當時我就被嚇得心律不齊。
從業十幾年,從沒遇到殺氣如此強大的同行——踢館夠狂妄了,沒想到他們是求踢館。
但這只是開始。
接下來的日子里,隔三差五,你就會看到《江小白的文案,扎心了!》、《江小白的文案,又扎心了!》、《江小白的文案,又雙叒扎心了!》……
一篇不落看下來,心臟都被扎成花灑。
但這還不夠,扎完我們之后,他們還會來一篇慶功總結:《文案,只服江小白!》
怎么回事?以前我們接受的教育不都是《文案,只服杜蕾斯!》嗎?
好你個江小白,一文就喜提了杜蕾斯的半壁江山。
「江小白的文案為什么“扎心”?
因為它自帶六枚心靈毒刺,無論你躲在哪里,都是標靶」
1971年,戰場上出現一種新型導彈,它像一只巨大的馬蜂,只要鎖定目標,就會自動追蹤,直到擊中目標,這種導彈叫做毒刺。
江小白的文案,具備這種殺傷力。
細心留意,你會發現江小白那些最出名的,最被粉絲追捧的扎心系列,通常都擊中了這六個要害,我把它們命名為“三追”、“三看”——追憶過往,追求不得,追悔莫及;看破世事,看透人心,看懂自己。
A.追憶過往
B.追求不得
C.追悔莫及
D.看破世事
E.看透人心
F.看懂自己
哪一個懵懂少年,能抵御這6種心靈沖擊?
江小白的文案之所以如此“扎心”,就是運用了傳播心理上的“負面高喚醒”撩撥大法。
因為情緒的起伏,尤其年少的矯情,是人性中永恒的痛點,無人能幸免。
而情緒低落的時候喝酒,就像賴床聽催眠曲,于事無補,但很舒服。
江小白深諳此道。
這也是為什么他們在一些正面引導的文案上,很保持克制,比如下面這幾句:
“最怕不甘平庸,卻又不愿行動”
“耽誤你的不是運氣和時機,而是你數不清的猶豫”
“顧慮太多難以起步,背負太多難走遠路”
這幾句文案,你看完有什么感受?至少我是這樣的:“擦!我都這么平庸了,還特么在這里喝酒不行動?!”然后毫不猶豫地把手中的酒杯摔個稀巴爛,再全無顧慮地開始了事業的起步。
是的,如果文案本身都已經幫你走出“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情緒圈了,那誰還喝酒?所以,祝愿這位前江小白文案同行能盡快找到下一份工作。(不過幸好,他們很多文案都是來自UGC)
但江小白的厲害之處,還不僅僅在于此。
「江小白的文案到底好不好?
當你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就中計了」
你看,我也中計了。
居然寫了一篇這么有十萬+氣質的文章來探討這個問題,又幫江小白刷了一波存在感。這就是他們要的效果——把行外人弄高潮,讓業內人去爭吵。
從傳播策略上看,他們的文案干得不錯。但衡量文案的好與不好,顯然要從更多的維度去評判。
譬如是否符合市場策略,品牌策略,營銷策略,是否匹配產品定位,受眾群體,消費場景等等——聽起來前方至少有300頁PPT分析——幸好我沒這耐心,所以還是講點老板們最關心的,就是文案本身能不能帶貨?
當然能,江小白去年一年就賺了好幾個億。
但就靠那一篇篇扎心文案嗎?
「老板們常說“看看人家江小白,靠幾篇文案就賺了幾個億”
江小白的渠道同事笑了,媒介公關的同事也笑了」
凌晨3點,幽暗的辦公樓,數百罐紅牛堆滿了過道,幾十排行軍床鋪滿了走廊,嘔心瀝血的文案為何屢屢被斃?深夜連環改的稿件究竟幾時是個盡頭?老板緊皺的眉頭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高深莫測的真實意圖?這一切,是人性的扭曲,還是職業道德的淪喪?歡迎收看又一期的《走進老板的辦公室》。
“看看人家江小白,文案多帶感!”
“看看人家江小白,低成本,高轉化!”
“看看人家江小白,幾句文案做一個品牌!”
“看看人家江小白,……”
我有一個朋友,就遇到過經常對員工說這種話的老板,后來聽說這老板日子過得不錯,出門都不用親自走路——有護士推著。
江小白的內部人士就曾說過:
“江小白的渠道基本沒有被外界所關注過、談論過,99%的人對江小白第一反應就是營銷非常牛逼,都是從單點片面了解到江小白的點滴。
以至部分用戶還認為是一個純粹的電商品牌,其實江小白只是一款具互聯網思維的傳統酒類創新產品,銷售主戰場依然是在線下。
只是借助社會化營銷在線上掃粉,掌控了制空權罷了?!?/p>
其中有一個數據體現了江小白在線下深度分銷的執行力:“一天覆蓋過320個有效餐飲網點,20天完成4300個有效餐飲網點”
他把江小白的成功,歸為四個方面:品類創新的成功,社會化營銷的成功,深度分銷的成功,產品電商化的成功。
其實他還漏講了第五點:大投入,大預算。
(江小白戰役的戰略戰術圖)
這說明了什么?說明了只要你的品牌搞成功了,你說什么都是對的。(誒誒誒,怎么把心里話都說出來了。)
認真的,這至少說明了,江小白的社會化營銷,尤其是文案營銷,只是整個品牌戰役的冰山一角。
但總有人不信邪,硬要一較高下,那么他們的下場會是怎樣?
「在你決定跟風的那一刻,你就輸了,
唯一貢獻是成為滋養別人品牌成長的肥料」
《這波啤酒文案,不輸江小白!》
《這組走心文案不輸江小白,
又有一個品牌要火了!》
《江小白輸了,這才是今年最扎心文案!》
《……》
這樣的標題,在技術上,是偷流量了,但在品牌上,就真涼涼了。
因為人們還是記住了江小白,也更堅定了它的行業老大地位。
一個文案,乃至一個市場部,如果沒有“不做下一個誰,做第一個我”的追求,你就很有機會一直被別人玩弄于股掌之間。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別人家一場戰役背后做了多少腦圖,熬了多少夜,改了多少稿,撕逼了多少個供應商和內部同事,還有最重要的——大預算。
一晚上出方案?小成本高轉化?抖機靈就刷屏?不存在的。
「讓情緒核裂變這種事,有咪蒙,有江小白,
我們就干點別的吧」
《局外人》的作者——哲學家加繆說過:我們很少信任比我們好的人,寧肯避免與他們來往。相反,我們常對與我們相似、和我們有著共同弱點的人吐露心跡。我們并不希望改掉弱點,只希望受到憐憫與鼓勵。
如果說優秀的文案能帶貨,哪怕操縱了人性和情緒,那么偉大的文案,則是既能帶貨,又能幫助受眾改掉弱點。
譬如最典型的運動品牌文案:“自律給我自由”(KEEP)、“用熱汗挑釁人生短暫”(KEEP)、“生命線我相信,不過我要自己劃”(Nike Women)、All in or nothing(阿迪達斯)、“看得見的榮耀,是因為那些黑暗里的歷練”(安德瑪)……
它們的偉大之處,不在于給APP帶來多少的下載量,或者幫助賣了多少雙鞋子、多少件衣服,而在于,它們所倡導的精神,已經遠遠超越了產品和品牌本身,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方面。
偉大的文案當然不止這一種,但它們一定有這個共同點:推動人們的心智成熟,觀念進步。
“但是,我只是賣個酒而已,不至于要搞得像救國救民一樣熱血吧?”
近百年前,廣告大師李奧·貝納就猜到你的想法了,所以他說:“伸手摘星,即使徒勞無功,也不致一手污泥?!?/strong>
我把這碗老雞湯,叫做文案的責任和抱負。
「最后一句話」
就演你自己吧,別人都有人演了。
文案,別學江小白。
——奧斯卡·王爾德:我特么只說了前半句。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作者公眾號:一周文案(ID:copyweekly)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