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精的世界你不懂
作者:張昕,首發于:心理學的Storyteller
相信大家對“杠精”這個物種都不陌生了,杠精分很多不同派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類。
1
將討論范疇不合理擴大
你肯定A,就是否定B嘍?
“春江水暖鴨先知。”
“水暖和了鵝就不知?蝦就不知?河豚就不知?”
你否定A,那你怎么不否定B?
“我不贊成瓊瑤在文學作品中美化婚外戀。”
“那你怎么不反對金庸美化師生戀?”
2
以個人喜好/經歷作為判斷是非/真假的標準
我認可A,你怎么能否定A?
“我覺得這種蜂蜜不是齁甜的口味。”
“你吃的是假的吧。”“你味覺有毛病吧?”
我反對A,你怎么能肯定A?
“我個人還挺喜歡小孩的。”
“你個人就代表全中國哦?”“有病才生小孩呢!”
我沒見過A,A怎么可能是真的?
“我們高三的時候每天晚上十點半才下晚自習。”
“你就編吧,我高三的時候怎么就從沒這樣?”
3
錯誤解讀,將表達者的觀點A強行解讀成B
“我認為游戲里的這段情節美化了性騷擾行為。”
“玩家打個游戲怎么就得罪你了?”
▲ 將“批評游戲某個情節”強行解讀為“批判玩家玩游戲的行為”
“我反對把青少年送去網癮學校。”
“那青少年沉迷網絡家長就別管對吧?”
▲ 將“反對網癮學校”強行解讀為“反對管教沉迷網絡的少年”
“師生戀是一種權力不對等的關系。”
“那大家都別戀愛好了。”
▲ 將“反對師生戀”強行解讀為“反對戀愛”
“評論別人觀點的時候不應該斷章取義。”
“就許你說話,別人都不許說話。”
▲ 將“反對斷章取義”強行解讀為“反對表達不同觀點”
4
追求完美解決方案謬誤
因為你沒有把大問題A完美解決,所以你也不配解決小問題a
“某歌的歌詞里侮辱女性是不對的。”
“你這么牛逼的女權斗士怎么還不去解放全球被拐婦女啊?”
#照這么說,在世界和平實現之前,任何人都沒有資格批評任何不合理的事情哦#
5
歸因偏差
你連小事情a都做不好,做大事情A肯定也不行。
“你文章里還有錯別字,博士頭銜是買的吧?”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真想問問說這句話的人,你摸著良心告訴我掃屋子和掃天下要求的是一回事嗎?#
6
混淆事實陳述與觀點表達
將不帶感情色彩的客觀陳述視作對自己的冒犯,并以冒犯回敬之
“我的丈夫家是上海的。”
“嫁了個本地人了不起啊?得意什么呀!”
“我目前在北京大學心理學院擔任副教授。”
“北京大學了不起哦?”“學心理學了不起哦?”“副教授了不起哦?”
#是是是,你最了不起了#
7
說得似乎沒有哪里不對
但就是讓人想打爆ta的狗頭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算了太多了,舉例到此為止……已經足夠召喚神龍的了……
但是現在又有一種反向的風氣。有人問我:“我比較較真,但只要認起真來表達不同觀點,就被對方攻擊為杠精,我真的是杠精嗎?”。
那么在“表達不同觀點”的過程中,如何區分“較真”和“抬杠”?
最大的區別就是,“較真”的人一般是講邏輯的,而“杠精”則不講邏輯,而且往往言語具有攻擊性(verbally aggressive behavior)。
杠精往往具有(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個特征(這幾點之間是“或”而不是“和”的關系):
并不理會表達者的觀點是什么,咬文嚼字地尋找語言上的漏洞無限放大、上綱上線。
不正面應戰對方的觀點,而是通過歪曲對方的意思來進行口誅筆伐。
乍一看似乎無可辯駁,如果脫離開對方的上下文,單獨看杠精的表達,往往讓人覺得沒毛病。
拿不出有理有據的反駁,也提不出有建設性的意見,而是用一些不具備可行性的事例來挑釁和激怒對方。
沒事找事,為杠而杠,砌辭狡辯,強詞奪理,故意唱反調,反向刷存在感,具有強行辯論的傾向。
使用冒犯性、攻擊性的表達方式。
看到這里又有同學舉手提問了,杠精這么杠,到底是個什么心理呢?
答案包括但并不一定僅限于以下幾點(這幾點依然是“或”而不是“和”的關系)。
1
有部分杠精可能是在生活中缺乏關注和認同的人群,往往具有低自尊、缺乏安全感的特點。他們內心缺乏穩定的自我同一性,因此需要在不斷地抬杠和試圖說服別人的過程中建立自尊,來減少內心自覺不被認同的沖突和痛苦。
2
杠精體質可能也與某些人格障礙相關。
例如偏執型人格障礙。根據DSM的診斷標準,表現行為如下:在沒有足夠依據的情況下,對他人不信任和猜疑,總體傾向于把他人的動機解釋為惡意的;將無惡意的談論當作隱含有貶義或威脅性的意義;在沒有足夠依據的情況下,總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打擊和冒犯,且迅速做出憤怒的反應或反擊。
某些強迫型人格障礙的個體也有成為杠精的體質,特點是沉湎于秩序、完美,而不惜犧牲靈活性、開放性、高效性,表現為沉湎于無關緊要的細節而忽略了主體意義;對道德、倫理或價值觀念過度在意等。
MBTI還提出過一種人格類型,稱為“辯論家人格”。這類人“喜歡故意持相反意見,善于把觀點和信條剪的支離破碎”。
MBTI沒有被實證研究驗證過,所以被詬病較多。但與該理論相類似的,1994年,一位學者對98名辯手進行了訪談,分析其心理特征。結果發現,辯手們普遍都想通過贏得辯論來獲得個人的滿足。
他們擅長質疑別人,擅長從每一句話中挑刺,但目的并非為了解決問題或達成共識,而僅僅為了頭腦和口舌的交鋒,以及贏得爭吵。這種心態與“辯論家人格”所描繪的特征有些不謀而合。
牛x辯論家和傻x杠精的區別是什么呢?我認為主要還是邏輯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吧。每個杠精都自覺為辯論家,然而辯論家只是杠精中鳳毛麟角的佼佼者。
另外,在臨床上還有一個概念,稱為被動攻擊,其特點可以表現為用消極的、惡劣的、隱蔽的方式發泄自己的不滿情緒,以此來“攻擊”令他不滿意的人或事,例如:做事不合作,故意作對,易怒,好爭辯。簡單來說可能就是我惡心到你我就舒服了。
3
有部分杠精的產生往往是因為認知功能較差。也就是俗稱的“閱讀理解能力欠佳”。
我看過一個挺有趣的帖子,有位po主說自己小時候就是一名“杠精”。
養過孩子的人都知道,小朋友真的是天然自帶杠精屬性。#尤其是處于“十萬個為什么”階段的時候,簡直讓人想買一套“十萬個不為什么”送給他。#
這位po主的例子就非常典型。
成年人在這首歌里,懂得分清背景信息(當時的農家小姑娘不穿鞋很正常/“多得像那星星數不清”是一種夸張的修辭手法)和主要信息(歌中想表達的是“勞而有獲的快樂”)。
因此成年人在理解歌詞的過程中,懂得抑制并忽略不重要的背景信息,調動認知資源來集中讀取重要的主體信息。
而兒童因為認知功能發展還不完善,因此抑制功能較差,在讀取過程中無法分清主次信息,對于背景信息中的細節才會刨根問底。
而杠精的心理水平和抑制功能往往也正處于兒童水平,自然就會追著杠一些常人覺得不必贅述和不必交代的背景信息。(比如正常人會知道,“春江水暖鴨先知”的例子里,詩人只是以鴨為代表,為水生界動物帶鹽而已,而杠精卻要追著問為什么是鴨?為什么不是鵝?)
4
還是和兒童一樣,部分杠精往往還有“自我中心”的心理。
“自我中心”理論是由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的。請注意心理學上的“自我中心”和與利己主義中的“自私自利”不是一個意思,自我中心是指小朋友只能從自己的認知角度去認識世界,而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場上去理解事物,具體體現為“我認為蜂蜜齁甜,所以別人也必須認為它齁甜,否則就是不對的,是有毛病的”。
比如我家三歲多的孩子在觀察蝸牛的時候就說:“蝸牛怎么將粑粑拉在自己吃的菜葉子上啊,太不乖了。”我說:“蝸牛又不用衛生間呀。”他一臉鄙夷地說:“我都知道拉粑粑要去衛生間,飯前便后要洗手,蝸牛壞。”
你看,很多杠精的思路與兒童的思路可謂出奇一致——我將你納入我的評價體系,并以我本人為標準來衡量你的對錯、好壞和真假。和我一樣就是好的,是對的,是真的;和我不一樣就是壞的,是錯的,是假的。
所以說,遇到杠精就不要杠了,“是是是,您說的都對!好走不送。。。”
本文經授權發布,轉載請聯系作者
作者公眾號:Dr昕理學(ID:PKUPsyXin)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