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攬8次金曲獎,5次入圍格萊美,他的設計太神了!
作者:日站君,首發:日本設計小站
原標題:他曾坐18年設計冷板凳,后狂攬8次金曲獎,5次入圍格萊美!周杰倫、五月天的唱片封面,都曾出自他的設計!
永不放棄18歲的夢想——蕭青陽
在刀光劍影的江湖上經常有一些“傳說”。
比如說這位名叫蕭青陽的設計師,人稱“蕭大俠”。從業37年來曾8次入圍金曲獎、獲5次格萊美提名,設計的唱片封面足足超過1000件。
作為一位小眾的唱片設計師,曾與他合作的歌手有周杰倫、五月天、徐佳瑩、陳綺貞、韓庚......
但明明交出的成績是“優秀”,卻仍有太多后輩不知道這些驚艷的作品竟是出自于他之手。
一、讓世界看到真正屬于東方的美
所以,這篇文章即將是一堂“必修課”。
1、2021金曲獎“最佳裝幀設計獎”
那么,提到蕭青陽,當然要從最近的一次,可記錄在冊的事件開始入手,那就是剛剛結束的2021年第32屆金曲獎。
2021蕭青陽(55歲)領金曲獎“最佳裝幀設計獎”
其中,“最佳裝幀設計獎”的獲得者就是蕭青陽(同時也獲第61屆格萊美提名),而獲獎的作品是為樂團S.O.E.設計的專輯《ZETA》的封面。
對于這次專輯封面的設計理念,要從那個不平凡的2020說起。
因為新冠病毒突然席卷全球,幾乎讓全人類都在思考一個問題:如果地球回不去了,我們該為何而戰?前進的方向又在哪里?
就如同《ZETA》專輯中所唱的那句,“一直默認為地球管理員的我們,又該如何做出選擇?(歌詞大意)”
也如同蕭青陽對于這個專輯做出的設計詮釋——封面褶皺的紙張正如被摧殘后的地球,無論怎么撫平都無法回到當初。
而中間大大的“?”加上“Z”,正是我們通常用到的“Command+Z(返回鍵)”,代表著還原、重來、歸零。
隱喻著所有人類遭遇不可逆的巨大沖擊時,心中企求的希望。
在頒獎典禮之時,蕭青陽對此還補充說到:“如同專輯的概念,我們都無法回到從前,無法還原,希望大家能夠珍惜現在,健康平安……”
話音雖落,卻蕩氣回腸,引發人們深深的思考。不愧是蕭青陽,這個以“感受為先”做設計的“大俠”。
2、入圍8次金曲獎
對于蕭青陽來說,站上金曲獎的領獎臺,這已經不是他的第一次了。難以置信的,他足足入圍了8次。
2018年,第29屆金曲獎蕭青陽獲得了“最佳裝幀設計獎”提名,雖最終沒有摘得桂冠,但他為董事長樂團設計的專輯,令人贊嘆“這很蕭大俠!”。
董事長樂團可以說是臺灣地區地下搖滾的先鋒力量。一張專輯《祭》的封面設計中,“祭”丟失了字體的一部分,就像生命中總有我們無法抓住的一部分。
一句“恨來恨去不敢斷,斷愛離腸”,凸顯出整張專輯的主基調,也緊扣著專輯的名字“祭”字。
時間再往回看,第28屆(2017年)金曲獎的“最佳裝幀設計獎”的提名名單中,依舊有蕭青陽的名字。
被提名的作品是,歌手雅雯的專輯《何年何月再相逢》的設計,他將專輯設計成了一個盒子,而在底座又嵌入了一張硬卡紙老式車票。
因為人生就像一趟火車旅程,每個人有不同的起點和終點,這張從“何年”發車,抵達“何月”,之后能夠“再相逢”的車票就很意味深長了。
當然,這張“車票(專輯)”只有買到的人才能體其中的奧妙。
時間再次向后推進,2014年蕭青陽為周華健設計的專輯《江湖》,再一次的獲得了同獎項提名。
屬于周華健殘碎的石膏像配上大大的兩個毛筆字,可能想表達的是江湖就是這般殘酷吧。
而2013年第24屆是他第一次獲得了金曲獎。他以臺東的卡片教堂為概念制作立體剪紙,為盧葦的《卡片教堂的鐘聲》做了專輯封面設計。
對于《卡片教堂的鐘聲》當時很多網友特別不理解,他們認為這是所有蕭大俠的設計中,最無趣的一個。
確實相比抽象的藝術來說,它所帶來的視覺沖擊力比較小,但在當年,利用“剪紙文化”來表達專輯設計理念的人,只有他蕭青陽一個人。
3、獲5次格萊美提名
而這樣的表達,又帶著他一次一次的走上了格萊美的舞臺。
2009年蕭青陽憑借作品《故事島》,一共獲得了格萊美與金曲獎雙項提名,而《故事島》本身就是剪紙作品。
蕭青陽運用中國傳統的剪紙藝術,“剪”出11幅屬于中國臺灣的故事,包括八八風災、檳榔樹、臺灣黑熊等等。
雖說這只是唱片的包裝設計,但卻再度因文化元素而延續了作品生命。
同樣的再早些年,2008年第50屆格萊美“最佳唱片設計包裝獎”中,同樣也提名了蕭青陽的另一幅作品徐佳瑩的《我身騎白馬》(此作品同時被金曲獎提名兩次)。
《我身騎白馬》也是一幅幅精致的黑白剪紙畫。
蕭青陽曾說,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喜愛追求洋化,但我相信當他們看到《我身騎白馬》,可以充分感受到這是一個來自華人文化的作品,是任何外國文化做不出來的。
難怪在蕭青陽的語錄中,總是出現那句“莫忘文化根源,設計才能不被殖民”。
確實,他也在用自己的行動來證明,用自己本身為后輩做了一個榜樣。不愧是“蕭大俠”,首當其沖。
08年入圍格萊美作品——《甜蜜的負荷》
05年入圍格萊美作品——《漂浮手風琴》,是第一位入圍此獎項的亞洲唱片設計師
如今,55歲的蕭青陽已經名聲大噪,有了自己的風格和市場。
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在第一次獲得格萊美提名之前,他一個人坐了將近18年“唱片設計師”的冷板凳。
二、坐了18年幕后唱片設計師的冷板凳
當年(80年代),唱片還沒有將“設計”作為宣傳的要點。
歌手要發行唱片之前,一般都是由印刷廠直接排版發行,稍有名氣的歌手會用自己的大頭照。
當年羅大佑的專輯《之乎者也》
1、設計就是小美工,得乖乖的
就是這樣的行業背景下,蕭青陽“設計著”一張一張的符合行業標準的唱片封面,與其說是“設計”,不如說是“美工”。
但有一天他開始對“大頭照”不耐煩,他想“為什么不能放棄‘大頭式’設計?”
隨之而來的另一個問題“唱片設計行業到底要做什么?”,讓蕭青陽第一次認認真真思考唱片設計師的職責。
那么,他想要做的是一種真正有設計感的唱片,既不讓設計感和美感過度,又要符合音樂,又要有音樂靈魂。
2、拼命設計積累近1000張唱片
但在那個年代,做創作型作品幾乎沒有市場。怎么才能讓自己吃飽飯?
當時的市場需要創作型唱片大概1年只有10張,那么他就拼命爭取讓這10張唱片公司都找到自己。
這樣他就可以一面做著創作型唱片設計,一面做著“大頭照”設計,既磨練了自己也沒有餓肚子。
在此期間,他累計了近1000張唱片作品。
3、一張唱片需要1~2個月
但做一張創作型唱片比想象的難,幾乎每一張都需要一到兩個月的時間。
蕭青陽要思考唱片的角度,歌曲態度如何用設計表達,他常常熬夜翻照片到天亮。我們上文提到的由蕭青陽開創的剪紙唱片設計技巧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就這樣,蕭青陽跟著整個唱片設計市場一起成長了30多年。
慢慢的,他開始在格萊美與金曲獎上嶄露頭角,如今50多歲的他才敢說一句“我的時代從現在開始了”。
三、一味的模仿某種風格,忘了真正的“感受”
30多年的唱片設計之路,讓他累計了1000多張作品和太多的經典。經常有人問到“如此頻繁的創作,那你的設計(創意)是怎么來的”。
而面對這個問題,蕭青陽也十分樂意分享,他說“這些設計或者創意,不是在電腦找到的,也不是在書店獲取的,而是遇到‘你’的時候,那一刻的感受。”
的確,看了他部分作品,“感受先行”是他設計的重中之重。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蕭青陽總打趣的說到“正是意識到這點,我的設計人生在那一刻變得不一樣了”。
如今,無論哪一方面的設計都更加復雜和多元化了。那么,我們是不是也常常進入到同一個誤區——一味地模仿某種設計風格,而忘了自己真正的“感受”。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蕭青陽
《原來,我的時代現在才開始 | 專訪臺灣知名美術設計人蕭青陽》誠品生活蘇州(ID:eslite_CN)
《2021金曲獎「最佳裝幀設計獎」揭曉!》GrayDesign(ID:GrayDesignHK)
圖片素材:
Facebook@蕭青陽Qing-Yang Xiao
百度貼吧@濁假
部分圖片素材來源于網絡。
作者公眾號:日本設計小站(ID:japandesign)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