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做一稿!50歲設計圈大佬打造中國無數「絕美地標」
首發:普象工業設計小站
原標題:50歲設計圈大佬:只做一稿,拒絕修改。打造中國無數「絕美地標」
視頻中俞挺戴著圍巾,防止空調吹到脖子
俞挺人稱“上海地主”,中國著名建筑師,也是美食家、作家,外界給他的標簽是“毒舌設計師”。
2015年,因《夢想改造家》出圈對“水塔之家”的改造,讓他一路人氣飆升,無數人追捧他的設計,隨之而來的也有諸多爭議。
水塔之家
他的每一個作品,都成為城市熱門地標,備受矚目。最不缺的就是話題中國最高的空中書店,朵云書院剛開業時,要排隊3小時。
朵云書院
在上海舊教堂打造充滿神性的思南書局詩歌店。
思南書局詩歌店
以及,中國最美書店鐘書閣。
蘇州鐘書閣
他和夫人成立工作室Wutopia Lab,吳托邦。吳,是上海,反烏托邦。他們欣賞經歷過人生困苦而表現出放松優雅的江南做派,正如俞挺主張的魔幻現實主義。
我們和他交談的時間不長,他的話卻字字誅心,句句入骨。
“如果這世界不夠美好,我們就創造一個新的。”
以下是俞挺老師自述:
一、魔幻現實主義建筑師
1、幻覺和現實
我對拉美作家,有天生的偏好。他們總將熟知的事物,變形、放大、夸張化,讓人感到不真實、不可思議,目的是指出現實中被掩蓋的東西。
魔幻現實主義的本質,最終還是現實主義。作為建筑師,做設計的最終目的不是創造幻覺,而是通過創造幻覺,讓人繼續思考在現實中的意義。
白晝奇境
去年,湖州的售樓處「白晝奇境」火了,業主打電話過來說,有一個快遞大叔躺在場地秋千上,問要不要趕走。
我說一個中年男人奔波在路上,看到這么漂亮的場景,蕩一分鐘秋千也好,半小時也罷。
這是他在現實壓力當中最放松的半小時,為何要趕走?
這種不真實的場景,就是魔幻現實主義的魅力。
白晝奇境
2、生活,建筑的意義
作為建筑師,若能將多元、碎片化記憶里的其中一種深刻揭露,或將碎片重新組合,都會很不錯。
建筑模型博物館、八分園、思南書局、朵云書院,都有這種特質,展現某類人的情緒和記憶。
比如思南書局,就是一個上海人。
羅斯科說:“只有色彩才能表達人的豐富性。”
思南書局
思南文學之家
而上海人的特點是節制,所以我們用色彩十分審慎。
以一種近似的摹寫,創造真實的氛圍。
每一個空間,就像是一次小小的行動和宣言,揭露人心,重新占領空白思考領域。生活的全部,一定是建筑的意義。
陰陽師主題店上海旗艦店
二、指令外的設計師
1、敢于質疑
日常中,聽到最多的就是設計師的抱怨,他們接收指令,按要求把工作做好。所受的教育,即是理解指令,做出可接受的成果。大多數設計師的畢生努力,就是在指令內做到最好。
可你是否質疑過發出指令的人?
李斌之家
如果他本身思考不成熟,認識不準確,你將在一個不夠正確的指令下做設計,從而拿設計當試錯工具,在不必要的折返跑上浪費大量時間,徒生專業上的挫敗感,體力上的疲憊感。設計師必然會感到痛苦,從而產生抱怨。
我們年輕的時候,有一種勇敢,叫質疑權威,但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這樣做了。
李斌之家
敢于質疑指令下的“固有成見”,你會發現它可能并不是真理,才會看見其背后藏著的諸多新觀念。
它們會幫助你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李斌之家
2、打破指令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是執行指令最好的人。
26歲,一個人進京講標,拿下長安街上的一棟樓。
31歲,設計了九間堂,中國第一棟現代中式別墅。
我不斷在指令內提高自己的水準,完全可以在指令內活得更好,卻也一路目睹指令被打破的過程。
長生殿
1997年,我作為華東設計院的員工參加上海科技城的投標,驚訝地發現,所有外國人的投標都比我們好一大截。
突然意識到,我們和國外高級商業建筑事務所的差距。
所以,我在指令內努力讓自己的設計素質,接近最好的商業建筑事務所。
建筑模型博物館
2006年,遇到更重要的投標,我看到一種新的觀念誕生。
它吸收了扎哈、弗蘭克·蓋里、庫哈斯的新思想,他們打破高級建筑事務所內卷化競爭的思維方式。
建筑模型博物館
2008年,集團推送我去英國倫敦學習。我沒選任何一家建筑學院,選擇了中央圣馬丁的環境語言敘述。
在很多人眼里,這專業很虛。但是在這過程中,我意識到觀念的重要性。
建筑模型博物館
3、用觀念做設計
我覺得自己應該成為觀念上能創新的建筑師。
現在的設計師,若想避免指令下的內卷化,逃脫激烈競爭的痛苦和掙扎,需要跳出指令的限定,重新審視并勇于打破,把觸角深入到更多領域。
庸俗的說法叫跨界,學術的方法是打破邊界,讓你設計的系統包含更多內容。
朵云書院黃巖店
這需要你在觀念和思考范式上有所改變。
設計,贏在觀念,不是顏色多好看,形式多新奇。當有了觀念,再去推動形式構建,你會發現很輕松。
這也是我們工作室自負的地方:從來只給業主一個方案,不修改。
朵云書院黃巖店
三、批評地展示
1、欲望之屋
有一次,在我帶夫人去美國的路上,接到一個任務。要在深圳大梅沙的城中村,做一個建筑。同期參與的還有五六位建筑師。
因為沒辦法實地考察,我以陌生人的身份去理解城中村。
欲望之屋
你要知道在建筑圈,大多數設計師做老區改造建筑,都會盡量和當地區域產生關聯。因為他們擺脫不了理論神話:做建筑要用真實材料。不是用混凝土、木材、鋼玻璃等,就是把材料真實性抹掉,全部涂成白色。
這已經變為一種“成見”、“指令”。
欲望之屋
在下飛機前,我的設計做成了。從人和打破指令兩個角度出發。
從人的角度看,大梅沙在地居民,是否接受混凝土、鋼玻璃的房子?
未必。因為這是建筑師強加的。
而一起參與的建筑師,一定會用傳統語言塑造建筑。因為他們已習慣于在指令下這樣去做。
跳出指令,我可以做任何變化。我選了兩個房子,一個涂成深藍色,一個粉紅色,代表男人和女人。
后來它成為當年那里最火的設計。
命名欲望之屋。
欲望之屋
2、直面欲望
我的建筑里都有一個關鍵詞,欲望。
我們對自己的欲望,有審慎地看待過嗎?
如果你沒經歷過鞭辟入里的反思,又怎能希望靈魂上升到純凈的境地?我更不認為繞過對欲望的深刻反思,可以做出純粹的創作。那只會是一種偽善和虛假。
欲望之屋
面對甲方,你是被他欲望的形式所迷惑,還是清楚知道他的欲望?
若是前者,你所能創造的,只是他所提供的欲望形式的組合。
如果你理解他的欲望,賦予新的形式,他也許會欣然接受。
欲望之屋
若你批判地理解他的欲望,不僅給予新的形式,再附上一個批判型作品,讓他意識到欲望之上還有靈魂。
那你作為建筑師,不正是把建筑作為工具,刺破皮囊,讓人意識到人生中還有點什么嘛?
改造一個甲方,和他共謀。創造一個經歷過欲望直達靈魂的作品,是否也能幫你在實體空間內,或多或少影響一個或者所有的人?
欲望之屋
3、批評地展示
設計師要經歷四重境界。
1、首先在指令下做好工作。
2、再通過思考范式,試圖打破指令的局限。
3、進一步,成為一個以人為本的設計師。
4、最后,當你對人性深刻充分地了解后,進行批評地展示。
若你只著眼前兩步,不可避免地會成為工具人,從而去抱怨。
若跳脫前兩步,直接談后面,會透露出偽善和機會主義。
我正在最后一個階段戰斗,做批評地展示,這是我如今做很多設計的第一表達。
欲望之屋
比如粉色一定代表女性嗎?
一個中年建筑師用粉色代表女性,就能定義女性嗎?
在20年代的德國,千禧粉指10-16歲男孩。
我們反思粉色標簽化女性是否合理,反思批評指出者的存在合不合理。
只有把建筑當做工具,去批判性地展示,才能引起話題,加深我們對身份、時間、生命、場所的了解。
這樣的建筑設計才有意思。
欲望之屋
要達到最后一個境界,需要你真正去理解甲方和一切合作者。
只有理解他們的痛苦、焦慮、情緒,才能意識到設計的根本是什么。是除了滿足需求和欲望、解決虛榮之外,還能幫人找回因工作而忘掉的人性中的共情、善良、利他。
我從不去滿足他們的欲望,滿足是件容易的事情。
你是一個工具人,偽善的人,還是大寫的人?如果還沒定義好,就別去抱怨。
欲望之屋
四、潰壩與英雄主義
1、絕望,也可以做設計
我的人生經歷了種種壓抑。去年,醫生說我的夫人只能活3個月。這一輩子,她幫助我許多,也曾吵吵鬧鬧,說過要分手。但當有人跟你講,她只能活3個月的時候,很絕望。
后來我們通過努力,找到醫生讓她活到現在。
去年疫情爆發時,我在醫院陪了她50天。正好有個業主來找我做設計,崇明島農場的建筑。
俞挺
我們沒有把它做成茶館、咖啡館、民宿。為什么要取悅當代人的感官享受,滿足他們欲望的形式?
我們做了一間紀念館。
因為我被其中一個情節打動——潰壩。
農場人為了大家吃碗飯,不能不把相當一部分人力物力投入圍墾,在這片荒島上擴大土地面積。
淡水供飲不及,他們只能喝咸水,住葦棚。
當地歷史資料
可是臨近夏季汛期,剛筑成的小洪壩被潮水沖擊,形成潰壩。
在那個瞬間,有個年輕人一頭扎進洪水里,用身體堵住潰壩的缺口。因為他知道一旦潰壩,春種的一切成果就都沒了。
與其說是勇敢,他更絕望。
聽到這情節的當下,我就決定把空間改建成一個垂直的紀念館。
這個土地上掙扎、絕望的歷史,以及之后勇敢的樂觀主義,我們可以忘掉嗎?
我覺得不能。
紀念館中,每一步臺階上都有名字。100級臺階,100個年輕人。他們在危險絕望的境遇,在極短時間內做出不可思議的舉動,證明自己的價值。
八分園
在經濟大潮中,他們都被忘記了,我想讓他們被重新記住。銘記那些曾卑微卻異常勇敢的年輕人,把被人遺忘的歷史用戲劇性的方式表達出來,這就是我主張的魔幻現實主義。
我做了一個評語,絕望,也可以做設計。
八分園
我們人都會死的,只是還沒到時候。如果還沒到那一天,就不能夠用絕望的方式折磨自己,或許你可以從絕望中發現力量。
我在長時間與抑郁癥的斗爭中,發現人生最大的戰斗不是與人斗,是和自己波折的命運斗。
高一那年讀了一本重要的小說,里面有一句話,我記了幾十年:有一種英雄主義,是洞悉了生活的所有真相之后,仍然熱愛生活。
新月
我們需要在日常中,發現某個瞬間讓人放松,感到這個世界的美好,意識到人生不一定是陳詞濫調,麻木不已的,而是可以由此鼓足勇氣繼續往前看。
我們希望通過魔幻現實主義,讓人在某種幻覺般的空間中獲得平靜,但絕不止于此。它不該是麻醉劑,更希望你在習以為常且有成見的生活里,發現美好、思考、創新,由此在人生中繼續走下去。
這才是建筑有趣的地方。
新月
圖片、部分視頻素材提供:Wutopia Lab
受訪:俞挺
采訪:鐵佳
攝像:張文化
作者公眾號:普象工業設計小站(ID:iamdesign)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