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品牌塑造本土化,如何讓國外品牌入駐中國漂亮出圈
今天,第3種人想跟朋友們聊聊國外品牌如何在中國安營扎寨的那些事。
中國市場很大,很多國外各類目的品牌都會眼饞,紛紛利用自身的品牌產品資本優勢,想要進入中國市場分得一杯羹。
當然,只要是外國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往往首先要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品牌是否本土化,以及如果本土化,那么品牌該如何調整。回首過往,品牌本土化一直是國外品牌入駐中國的主旋律。針對這個課題,我們也來聊聊關于外資品牌塑造本土化這一命題。
對品牌塑造的“本土化”,我這里加個引號,其實有兩層意思,一層是完全的本土化,就像我們前面介紹的尊樂香腸這一品牌,根據中國市場走中國路線,從紅海中殺出一條血路,自己成為藍海中的TOP ONE,非常的贊,這本身就是品牌的一種魄力,更是品牌的戰略眼光,是立志于精耕細作于中國市場,相信中國市場會得到很好地回報。
另外一種呢,我把它稱之為品牌塑造“半本土化”,即保留自身品牌的屬性,但汲取了中國消費者及消費環境中某一種特質,來為自身品牌加分,即保留了品牌自身的神秘感,同時希望能夠消除與目標群體之間的隔閡。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值得驕傲的事。
當然,品牌半本土化戰略導向,做的不好的化,往往會陷入“不倫不類”的狀態,后期會出現水土不服之癥,像梅西百貨、家樂福...最終導致兵敗麥城,或被本土企業并購,黯然退出中國市場。外來的和尚一招鮮,在如今的中國市場,基本已經行不通,需要的是change。
如果品牌自我感覺良好,評估后覺得自己也有NIKE或者Coco Cola這樣的全球化底氣,那么也是可以選擇做自己,堅持品牌全球化。PS:即使是Coco Cola,在品牌名中文化后“可口可樂”,那也是非常的接地氣,。一個好的中文名,是本土化的開始,也是先鋒,真的非常重要,寶馬、奔馳...先聲奪人,半本土化爆贊。
堅持品牌全球化的不討論了,后續有機會再給朋友們嘮嗑嘮嗑。
再回到關于品牌塑造完全的本土化這個話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第3種人」為美國尊樂香腸打造的“簡生活,不減態度”這一品牌塑造全過程,相信你會有不一樣的收貨。
那品牌塑造半本土化呢,看看GAP的。
相信大伙對GAP還是比較熟悉的,那是純正的美國服飾品牌,骨子里是純正的美利堅DNA。這跟美國尊樂香腸面臨的市場環境是完全不同的,中國人對香腸是不陌生,而且中國是有幾千年的香腸飲食習慣在其中,美國尊樂香腸在國內相當于是多了一種品牌產品的選擇。
但GAP面臨的市場環境是完全不同的,既表現出來中國太晚了,ZARA、NIKE、優衣庫、C&A...等等早已在中國生根發芽了,失去了市場培育品牌的機會,也表現在服飾這一行業本身就存在著文化壁壘,雖說潮流不分國界,但文化卻始終成為你我的分界線。
而中國市場早已經從最開始的愛洋牌,到本土品牌李寧、美特斯邦威的崛起,外來品牌的紅利期也已經過了,外來的和尚變得不會念經了,紛紛遭遇水土不服進入調整期。那么,這樣的GAP,即失去了市場培育品牌的紅利期,更面臨著本土品牌的競爭,如何在中國市場進行落地生根,成為GAP進入中國市場面臨的首要任務。
那GAP是要如何打好文化壁壘這場硬仗的,這個需要仔細的來探究下。
其實從一開始對GAP品牌本土化的作業基本達成一個共識,文化壁壘還是要用文化來突破,因為文化是根深蒂固的根植于消費者觀念中的,它不會隨著你的教育而被改變的,現在也很少聽到一個品牌要去教育市場,因為教育所需付出的成本是巨大的,也不是投機取巧利用資本優勢所能掩蓋的,能用錢解決的那都不是事,品牌也一樣,GAP或許也根本不差錢。
對GAP而言,文化壁壘需要的是直接面對面的進行溝通,需要從正面突破。而GAP對服飾文化的傳遞也是要保留品牌自身特色,這是行業屬性所決定的,否則必然會被市場所淘汰。服飾因為文化而出圈,也因為文化所產生隔閡。
而進一步去研究分析你會發現,這是一次因服飾而帶來的是中美文化的一次碰撞。
再進一步分析,你會發現所謂的服飾文化,說的直白點,其實就是審美文化的差異,因為民族文化的不同。既然是民族文化帶來的審美文化不同,那么我們中國人的審美文化是什么呢,是否可以為GAP的服飾文化所運用。
換句話說,只要打通了GAP的服飾文化與中國審美文化之間的銜接點,GAP品牌塑造半本土化就擁有了根基,這是品牌策略的切入口。
而這,也讓我們想起了老祖宗關于民族的審美哲學: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發現自身之美,然后發現、欣賞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賞、贊美,最后達到一致和融合。而這一理念的相通,正是文化及審美文化兼容的基礎。所以說,中國是一個兼容并蓄的偉大民族。
從這個出發點,對GAP的角色與立場而言,就會產生很大的變化,GAP不是把美國文化強加到中國來,而是帶著彼此之間求同存異的觀念,是因為相互被彼此吸引而走到了一起,雖然民族地域不同,但因為我們之間能夠發現彼此不一樣的美,而得到了很好的融合。這似乎也讓人們想起了中美之間的乒乓外交,而GAP扮演的似乎就是那個乒乓的角色。
既然是“外交”,如何更好的傳遞出美美與共這一理念呢。從創意上的角度來考量,最好是以GAP紐帶,把中美代表人物匯聚在一塊。而這個代表人物,也考慮過用公眾人物似乎是比較好的選擇,但又考慮到似乎無法代表各階層的社會大眾。因此,在GAP品牌塑造的落地化過程中,最后決定篩選中美各階層的社會受眾(兼意見領袖),比如中美的名模、中美的網紅博主、中美的歌手、中美的DJ、中美的導演等等,通過服飾與肢體動作的配合來表達,他們是因為GAP而走到了一起。
Let’s Gap together
環保人士:周迅 + Phillppe Cousteau
超模:劉雯 + Chanel liman
藝術家:Ceilen Lau + Tristan Eaton
演員:楊穎 + Pharrell Williams
博主:Mo Mo + Julia Frakes
DJ:Wordy + Diplo
導演:杜琪峰 + Barry Levinson
歌手:蔡依林 + Usher
回到品牌本土化作業,這是每一個國外品牌來到中國所不得不面臨的首要課題,最擔心的是出現水土不服癥。而每個企業所屬行業不同,解決的方案也不同,但最終到底,適用于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恭喜那些在中國扎根的國外企業品牌,相信你們要克服的困難遠比所獲得的成果要多的多,并仍然面臨著諸多的本地化挑戰。寫在文章的最后,一開始可能比較風光的是品牌全球化,這需要品牌足夠的底氣,但活的長久的似乎還得是品牌本土化。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