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癮者
蟬、蟈蟈、蟋蟀和蚱蜢在每一個夏夜尖叫,喊著自己有多想要信生活 — Celestial_Inferno
信癮又叫信息獲取癮,全稱熱門無聊八卦信息獲取上癮癥,通常指個體會出現強烈的、被迫的連續或周期性的信息獲取沖動行為,如果這些“信息獲得沖動”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焦慮不安的痛苦感覺。就年齡和性別而言,大多集中在20~60歲的職場男女,這也是人一生中對獲取信息表現最為活躍的時期。就像吸毒者、賭徒和酒鬼一樣,一旦信癮發作,就會不顧一切放下所有工作,去找尋信息出處。如果一個人沉溺在抖音或淘寶里不能自拔,那么很可能就是他患有信癮了。
形成原因
為什么閱讀信息也會上癮呢?這里有內外兩方面因素。
就內因來說,日常生活和工作壓力大是主因。比如一位職業經理人,每隔幾分鐘就要看一下手機屏幕,我將其稱為信亢進,屬于信功能紊亂的一種,大多緣于好奇心和焦慮感、無聊感作祟。
外因則罪在信息獲取方式出現偏差,與家庭、社會環境影響也有關。比如明星八卦、短視頻誘惑;某些網紅的不良示范等等。如果有人精神壓力過大一時又找不到更好的減壓辦法,不得不求助于信愛,最終形成心理依賴。還有人是想利用內幕消息來證明自己的魅力,獨家信息越多越能讓他感到自信。
基本概念
信癮具有漸進式、強迫性的思想和行為障礙特點。和所有成癮一樣,信癮者會隨時間推移,有加強性成癮行為,從而不斷增加其瀏覽信息的時間。
對于一些信愛成癮者,不時會有強迫性看朋友圈或砍價或讓人投票或搶紅包等行為。對于某些人,信癮還可能涉及非法活動,如窺視他人隱私、非法眾籌、要求陌生人轉賬甚至裸貸等。
信息成癮者不一定會成為信息犯罪者。此外,并非所有的信息罪犯都是信癮者。大約有55%的被定罪的信息罪犯可被認為是信癮者。據不完全統計,約71%的信騷擾來自短視頻外放時肆無忌憚的傻逼笑聲。對這些人來說,他們的問題是特么如此嚴重,我認為監禁是唯一方法,以確保周圍環境的安靜。
某些信息發布者(如自媒體博主)的行為不是為了信滿足,而是出于顯擺、嘚瑟,抖機靈兒或報復,或變態表達憤怒不安的需要。最近科學研究發現,大腦中信行為與意識相關變化,據有很強的內容創作激勵和驅動性。
個人把信成癮和強迫性信癮定義為“盡管如浪費時間、浪費流量、干擾思考等越來越多的負面后果影響著自己和他人,但人們依然對從事持久性和升級性的信行為樂此不疲,。”換句話,一個信癮者盡管面臨著潛在的健康問題,財務問題甚至親密關系破裂,但仍將可能繼續沉迷信行為不能自拔。
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第四卷,信癮被列為“其他未注明的信功能障礙”。手冊提到信癮表現為涉及強制搜索多個信息平臺,強制固定在一個復雜的媒體環境,強迫信息刷屏,強迫看朋友圈是否被點贊和強迫下載種子等行為。”
危害
信癮的危害不可小視,害己又害人。即使信癮的最輕級別,也會影響自己正常的生活,如頻繁刷屏導致精力分散;網絡溝通減少了現實中人們的見面次數,嚴重者還會干擾夫妻關系;甚至因沉迷游戲浪費大量時間而失去工作,喪失經濟來源。德國一位中年男子因痛恨信癮而又苦于無法自拔,竟然自己當大夫,用菜刀斬斷了“手腕子”,各種教訓不可謂不慘痛。
特點
伴隨著信癮的出現,可能有焦躁癥、強迫癥或恐懼壓迫癥等,因此他們同時還可能熬夜,是個賭徒、工作狂或運動狂。“信癮”同其他癖好不同的是,有的只需要15分鐘便可過足癮,如在頭條上沖浪,然后又可以若無其事地回到會議桌前。“癮君子”一般都自我感覺良好,不承認自己有什么不對勁。 人只要患上“信癮”都幾乎難以自拔。如成天追逐信息,想入非非,或者因“旦夕刷屏”而身心憔悴,而工作效率卻大為下降,事業慢慢都拋到腦后。
信癮分級
第一級:指那些可以得到社會容忍的行為,比如看網絡小說等,沒有侵害到他人;
第二級:則涉及一些侵犯他人的信活動,比如當著別人的面手機擴音,或在網絡上造謠、辱罵他人宣泄情緒
第三級:指詐騙、誹謗以及對別人寫的東西不點贊評論,這屬于犯罪。
涼風有信,風月無邊。以上是作為媒體人對信息獲取的一些研究心得,主要信息來源和參考資料出自百度百科。本文純屬真實,如有雷同,對號入座。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