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受阻,是你不懂場景開發(fā)
很多品牌在增長受阻時,第一反應是增加產品品類。比如,你是一家純牛奶品牌,為了獲得增長,你開始生產低脂牛奶、含乳飲料。但是,買純牛奶的消費者,一般不會同時買低脂牛奶和含乳飲料。
增加品類這種做法, 短期內會帶來增長,但從長期來看,各個品類之間沒有形成合力,反而分散了企業(yè)的營銷資源,臃腫的產品線最終會變成企業(yè)的增長負擔。這就是最常見的“增長天花板”。
如何打破這個天花板呢?我認為關鍵是:不能用“品類”思考增長問題,而是要用“場景”來思考。
用場景替代品類,打破增長的天花板
我們回到那個牛奶品牌的增長課題上,嘗試用場景替代品類,重新思考一下這件事。牛奶是一項家庭消費品,主要購買者是25-45歲的媽媽們。早餐時間,媽媽們會準備“早餐奶”。把牛奶作為早餐,是為了補充一天的營養(yǎng)和能量。
所以,“早餐奶”一般有兩種研發(fā)思路:一種是在牛奶里添加谷物,起到扛餓的作用,這是補充能量;另一種研發(fā)思路是,提高牛奶的蛋白含量,添加鈣、鋅等營養(yǎng)元素,這是補充營養(yǎng)。
媽媽送孩子上學時,會給孩子塞一些零食。在奶制品里,奶酪棒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攜帶方便、有甜味、還健康。
到下午時,媽媽們已經工作小半天了,有點小餓小疲憊。所以,她們很喜歡在下午三點到四點之間,去公司附近的便利店買點下午茶。這個時候,酸奶就被加進了購物車。在一天即將結束時,有些人習慣喝一杯熱牛奶助眠。牛奶里含有色氨酸,能讓大腦分泌出導致昏昏欲睡的神經遞質,國外已經有一些企業(yè)開始研發(fā)專門用于助眠的牛奶。
早餐奶、奶酪棒、酸奶和助眠牛奶……在不同場景下,媽媽們購買了不同的奶制品。雖然看起來新增了四條產品線,面對的依然是同一批消費者。這就是產品延伸和場景延伸的區(qū)別:
產品延伸,是讓不同的產品線,滿足不同需求的消費者;而場景延伸,是讓不同的產品線,滿足同一批消費者的不同需求。品類是以產品為中心的增長邏輯,場景是以人為中心的增長邏輯。
產品延伸會帶來的問題是:新增的產品線,會分散企業(yè)的營銷資源。因為不同的產品線,要去面對不同消費者的不同類型的需求,這是典型的用數(shù)量換增長。而場景延伸的好處是,即便產品線增加,生產端的資源分散了,但是營銷端的火力依然是聚焦的,不同的場景共同為同一撥消費者服務,這等于把生意做得更深了。
所以,產品延伸是把業(yè)務做寬,場景延伸是把業(yè)務做深。
當我們把業(yè)務做得越來越寬,我們只是滿足了消費者的表層需求,企業(yè)的護城河看似越來越寬,但河道非常淺,抵御競爭的能力非常差。當我們把業(yè)務越做越深,我們是在不斷挖掘消費者的深層需求,企業(yè)的護城河看似窄窄一條,卻深不見底,任何競爭對手都很難輕易搶走我們的生意。
所以,我們要用場景延伸替代產品延展,只有這樣才能擊碎增長的天花板。
場景,就是“具象化”的需求
什么是“場景”?這個概念最開始被吳聲老師提出來,近些年已經被營銷界用爛了。但把“場景營銷”喊的最響的那群人,不一定知道什么才叫“場景”。是啊, 什么是“場景”呢?我舉個例子解釋一下這個概念。
“送禮”就是一個場景。提到“送禮”,我們腦子里很容易聯(lián)想到這樣一幅畫面:春節(jié)期間,你家的門鈴響了,親戚拎著幾箱啤酒飲料,滿臉堆笑地給你們全家拜年……在這個畫面里,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都有了,活像一個短小的故事切片。
所謂“場景”,就是某時某地某人身上發(fā)生的某件事。
在一個場景里,不僅包含了消費者、產品、消費行為,還包含了時間和空間兩個坐標軸。所以,當我們用場景來思考商業(yè)課題時,我們就把原本朦朧、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這種“具象化”可以幫我們更輕松地發(fā)現(xiàn)用戶的潛在需求。
1,場景=發(fā)現(xiàn)需求
假設你是一個臥室家居品牌,當你想獲得增長時,你該如何用場景來思考問題?首先,不要把自己當成賣貨的,臥室家居產品涉及的用戶場景只有一個,那就是“睡眠”。你應該圍繞睡眠這個場景來挖掘客戶的潛在需求。
想一想,你在睡覺前后都干了些什么?你一般不會馬上入睡,而是會靠在床頭玩會手機或者看看書。這時候,你會拿個靠枕或者枕頭墊在床頭和后背之間。如果你像梁將軍一樣養(yǎng)了一只貓,你家主子會跳到床角臥下……
在我描述的這個場景里,其實隱含了用戶的三個痛點:
第一,睡前即便用靠枕墊著脊背,其實一樣不太舒服,我就經常調整自己的坐姿。所以,你可以針對這個痛點,改良靠墊設計,或者讓床屏更符合人體力學,靠著更舒適。
第二,你是不是和我一樣?在睡前耗光了手機電量,于是一邊給手機充電一邊玩手機?但是床頭和墻面插座的距離總是不尷不尬,不是太遠就是被床頭擋住。如果床頭上安裝了兩個USB充電口,是不是人性多啦?
第三,床上的寵物總是掉毛,爪子還總會刮壞床單。如果可以研發(fā)出不易沾毛、不易刮壞的床單和被套,那么鏟屎官們會幸福很多。
如果你用品類來思考問題,原本只賣成人床,為了增加就再增加兒童床;之前賣純棉四件套,現(xiàn)在就開始賣真絲四件套……用品類思考增長問題,我們只會在“存量思維”里打轉,永遠不可能創(chuàng)新產品。而唯有創(chuàng)新、唯有領先行業(yè),我們才能實現(xiàn)超額利潤。
而在特定的場景下,你會進入“增量思維”。通過發(fā)現(xiàn)隱藏的用戶需求,從而改進產品或者研發(fā)新品,從而實現(xiàn)業(yè)績增長。
2,場景=創(chuàng)造需求
有一天我沒吃早餐,上午還連著開了兩個會,忙完已經中午12:30了,餓的前胸貼后背。我打開外賣軟件,馬上下了一單麥當勞。以往中午點餐時,都要翻來翻去、糾結好久才選中一家餐廳,那天點餐卻格外的“殺伐果斷”。
事后我思考:為什么我當時這么快就決定點麥當勞呢?你可能覺得是因為麥當勞的配送足夠快,其實不是。因為中午12:30是外賣送餐的高峰,這個時候點餐,外賣配送時間是沒法保證的。但是麥當勞規(guī)定30分鐘以內必須送達,所以我選擇麥當勞,是因為它的“確定性”,我可以明確知道自己幾點能吃上飯。
有一天,要晚上加班趕一個項目,團隊十幾個都在公司伏案工作。身為“領導”,我就自覺地給大家點加班餐。當時點的也是麥當勞,為什么呢?因為十幾個人都在“忙”,我不想挨個統(tǒng)計大家的口味,點麥當勞的話,大家普遍都能接受。在這個場景下,我選擇麥當勞的理由是它吃起來足夠方便,口味又足夠“普世”。大家可以馬上吃完、馬上干活。
偶爾我會懷念中學時期的生活,作為一個縣級市出生的孩子而言,那個時候麥當勞肯德基不是快餐,而是奢侈品。如果哪家孩子周末可以跟父母去趟麥當勞,他會在小朋友中炫耀好久。那個時候,麥當勞對于我而言,是縣城孩子對大城市生活的一種向往。
在上面的三個場景里,消費麥當勞的都是我,但在不同的場景下,我的購買動機是完全不一樣的。不同的場景,塑造了不同的“自我”,引發(fā)了不同的需求。
過往,我們認為人的需求是相對固定的。我們統(tǒng)計了年齡、地域、職業(yè)、性別、收入、興趣,就認為知道這類人的需求。但我們忽略的是:人是有很多面的,在不同的時空下、不同的情景下,人的需求是會變的。
所謂的用戶需求,一定是某個場景下的需求。場景變了,需求就會變。
你的商品賣點、你的品牌定位,根本不足以涵蓋所有場景,沒法滿足全部的需求。所以,當你發(fā)現(xiàn)并傳達了一種新的消費場景,你就制造了一種新的消費需求。
比如,小天才手表就是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需求。孩子求父母給自己買一塊小天才手表是因為看時間嗎?不是的。小天才手表是孩子之間的社交需求,就像成人里開法拉利的車主會在一個圈子里交流。手表這個品類重要嗎?不重要。小天才“手環(huán)”一樣可以滿足孩子的社交需求。
增長就是用場景釋放用戶更多的消費身份。從這個角度看,場景制造了無限的增長空間。
3,場景=喚醒需求
傳統(tǒng)營銷理論認為,消費者是用“品類”來思考的,比如說,你最近想買個牙刷,你腦子里是先想到牙刷這個品類,然后再想該買哪個品牌的牙刷。所以,消費者的普遍的購物心理是“先品類再品牌”,品類是品牌的流量入口。
企業(yè)的經營也習慣性地遵從這個思維定式,當企業(yè)想謀求增長時,就會先看哪些品類在市場上是空白的。
但是現(xiàn)在的情況發(fā)了一點變化。最近,辦公室里的女孩子們買了一些有意思的綠植。這些綠植最大的特點是,上面寫了很多有意思的文案,看完之后讓你心情大好。
這個品牌叫超級植物公司,她們買這些綠植,不是因為想買綠植了,才挑選的超級植物公司。而是最近心情有點喪,想用一點儀式感,給生活制造點生機。品類邏輯為什么不好用了嗎?因為品類是個物理概念,而現(xiàn)在我們買東西,很多時候不是因為產品的物理功能,而是產品帶給我們的精神愉悅。
比如,很多茅臺鎮(zhèn)出產的白酒企業(yè),都聲稱自己的產品和茅臺酒的品質一樣好。但是對不起,茅臺賣的不是產品,茅臺賣的是品牌。大家喝茅臺喝也不是茅臺的口感,而是茅臺帶給我們的社交地位、帶給客人的尊享感。
當下無數(shù)的網(wǎng)友沖進鴻星爾克的直播間野性消費,搶光了所有的存貨,大家買的也不是鴻星爾克的產品,大家買的是一顆炙熱的愛國心。
當下的中國,正在從產品消費,進化為精神消費。消費者的購買動機自然也會跟著變化,“先品類再品牌”的購買邏輯已經被漸漸瓦解,我們思考要再往前一步,琢磨消費者的底層需求到底是什么。
品類是品牌的流量入口,而需求是品類的流量入口,而場景就是喚醒需求最直接的方法。一般主打場景的廣告,都是帶貨力最強的廣告。
怕上火,喝王老吉
今年過節(jié)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
愛干凈、住漢庭
有問題、上知乎
這些廣告都是在還原消費者的購買環(huán)境,試圖占據(jù)心智流量的第一入口。當我們試圖用場景去思考問題,我們就把用戶需求具象化了,更容易幫我們發(fā)現(xiàn)需求、創(chuàng)造需求、喚醒需求。
如何用場景思維,落地增長戰(zhàn)略?
用場景思維來研究增長,我們要重新審視整個營銷鏈路。看看品牌、產品、傳播、渠道這些營銷環(huán)節(jié),到底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比如Keep,最早打的是“移動健身房”的概念,健身人群可以在軟件的指導下,隨時隨地做運動。但是熱愛健身的人,畢竟是一個小眾圈子。比起那些實現(xiàn)腹肌自由的健身發(fā)燒友,好吃懶做才是大眾的常態(tài)。所以,品牌定位,要從倡導自律給我自由的“硬核運動”,轉變?yōu)椤拜p松運動、快樂運動”。
很多運動課程都有一定的訓練門檻,比如“腹肌撕裂者”、“HIIT”這種高強度的無氧訓練。這些課程,對于初級小白來說,往往望而生畏。所以,品牌干的第一件事是用場景思維,開發(fā)新的訓練課程。比如,人氣總榜的Top1的課程叫《十分鐘清晨喚醒》。
而后,品牌需要在各種傳播中,反復強化自己的使用場景。比如,在《向往的生活》里的,品牌就通過晚飯后的有氧操、睡前的瑜伽和清晨的晨跑,來強化日常運動場景。
品牌戰(zhàn)略之所以無法落地,很多時候是頂層戰(zhàn)略和底層營銷之間沒有找到連接點,而場景就是戰(zhàn)略和營銷之間的能量接口。看完這個案例,我們用場景視角,重新定義一下營銷概念:
戰(zhàn)略:就是圍繞場景做業(yè)務取舍
品牌:就是在用戶心里占據(jù)一個重度場景
產品:就是場景下的解決方案
傳播:就是給用戶以場景提示、激活用戶需求
渠道/媒體:就是場景下的超鏈接
結語
場景可以打破增長的天花板,場景是需求的按鈕,場景是戰(zhàn)略落地的承重墻。
請用場景開發(fā)視角,重新思考增長。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guī)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shù)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