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時尚界重新讀懂色彩,4000字看完《圣羅蘭》品牌史詩
1954年國際羊毛局的時尚設計大賽上,21歲的“老佛爺”卡爾·拉格斐獲得了外套組冠軍,在那場影響未來時尚圈的比賽上,還有一個17歲男孩獲得了晚裝組冠軍,他的名字是“伊夫·圣·羅蘭”(下文簡稱“伊夫”)。
第二期
《Saint Laurent》
150分鐘,豆瓣7.2分,這部未受皮埃爾·貝爾熱(伊夫友人,下文簡稱“皮埃爾”)贊助,并且最終也沒能拿獎的傳記片,相較于同年另一部獲得法國凱撒獎的《Yves Saint Laurent》更讓我動容。
影片選取了從伊夫戰后歸來到最終場謝幕時裝秀的時間,以碎片化的剪輯手法,將伊夫迷離又耀眼的一生展現地淋漓盡致。
一
21歲成為Dior首席設計師
前衛的設計風格卻讓他被時尚拒絕
1、克里斯汀·迪奧去世,伊夫接Dior任首席設計師
1936年出生于法屬殖民地的伊夫是當時的貴族之子,生在上流社會的他自小便展現了其在設計與繪畫上的天分,時長為為母親和阿姨們的著裝出謀劃策,少年時就曾放言:讓我的名字出現在香榭大道的霓虹燈上吧。
1954年,18歲的伊夫獲得了國際羊毛局時尚比賽上晚裝組冠軍,被時尚巨擘Dior創始人克里斯汀·迪奧收入門下加以培養,然而轉折來的太快,1957年迪奧因心臟病去世,年僅21歲的伊夫在迪奧的遺愿下接任迪奧品牌屋首席設計師。
2、嘗試突破設計局限,卻遭時尚桎梏
1958年伊夫于迪奧發布了首個系列時裝“Trapeze”(梯形裙,又稱秋千裙),以小女孩一般天真的梯形輪廓,用獨特的剪裁和流暢的線條感奪得當時女性喜愛,該季設計也被認為是挽救品牌于全球經濟危機之中。他也在這場發布會中結識了糾纏一生的皮埃爾。
“梯形裙”
1960年他以法國歌手朱麗特·格蕾科和“垮掉的一代”為靈感的“Beat系列”是他事業前進的超強音,然而鱷魚皮夾克、運動剪裁的迷你袖子、黑色大外套這些出格的設計并不討Dior老客戶的喜歡,伊夫被“時尚”拒絕了。
3、被戰爭波及,從此受病痛折磨
同年,伊夫因阿爾及利亞戰爭入伍,但因其是同性戀,在軍中受到排擠,而后不堪受辱引發了精神病被送進了醫院。電影也從伊夫那望著窗外模糊埃菲爾鐵塔的背影中,慢慢展開。
神經緊張,不敢上廁所,神志不清,只能通過鎮定劑來平靜,而正在此時Dior以精神問題為由將他辭退,這時的伊夫已然絕望,他開始酗酒,嗑藥,總是想著自殺,幸得皮埃爾的奔走幫助,被救出歸國。
正是這次傷病,讓伊夫從此與酒精和藥品為伴,為他未來的設計風格打下了“危險、迷醉”的性格色彩,也讓他日后說出了那句“世人只知我的俊美與才華,卻不懂我的孤獨與墮落”。
二
成立個人品牌Yves Saint Laurent
走上打破傳統的設計之路
1、成為獨立設計師,塞納河畔開店
歸國的伊夫在拿到一筆Dior的賠償金后,在皮埃爾的幫助下于1961年創立了個人品牌Yves Saint Laurent,并于次年在塞納河畔成立“圣羅蘭左岸”(SAINT LAURENT Rive Gauche)服裝店。
伊夫在設計上是幾近嚴苛的,從服裝的剪裁到領口的修訂,不接受一絲一毫的瑕疵,這對其手下的員工來說簡直是種痛苦的折磨。
2、打破傳統的設計師——色彩創造者
而創意正是痛苦的杰作,伊夫在憑借對色彩的極致運用,給當時單調的時裝界帶來了新的突破和認知,使得其聲名在上流社會一時風頭無兩,無數潮流貴婦趨之若鶩,故其有“色彩創造者”之名,而伊夫追隨潮流和時代的腳步,在當時的時尚界更是遙遙領先。
蒙德里安拼接裙
1965年,伊夫以荷蘭風格派畫家皮特·蒙德理安的作品《紅、黃、藍構圖》為設計靈感,以抽象幾何為特色,將其大膽運用在服裝上設計出“蒙德里安拼接裙”,黑色線條加紅、黃、藍、白組成的格子紋絡。
在當時,伊夫苦于遲遲不得新靈感,創作一度陷入僵局,直至偶然看到蒙德里安的畫作,備受啟發,將色彩明艷的風格派藝術與時裝嫁接,創造出了爆火的蒙德里安拼接裙。
波普藝術系列
1966年,伊夫推出了波普藝術系列,該系列裙子色彩艷麗,每一條裙子由兩至四個單色塊構成,各種波普藝術元素成為裙子上的點睛之筆。
在蒙德里安拼接裙大火的第二年,波普藝術之王安迪·沃霍爾獲得了另外一個身份,音樂制作人,并打造了地下絲絨樂隊,這支樂隊在那年發布了他們最著名的唱片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也是在同年,安迪·沃霍爾寫了一封信并附上這張專輯送給伊夫,希望他可以設計一款裙子,這正是波普藝術系列服裝的由來。
這些短裙轟動一時,簡潔且富有張力的剪裁反映了時下年輕人追求享樂,肆意快活的人生態度。
吸煙裝
1966年,伊夫將中性設計運用至女裝上,設計了第一件女性吸煙裝,以領結、馬甲、鉛筆褲、紳士禮帽、皮草西服等英倫風元素,將伊夫的反叛性格發揮到了極致。
吸煙裝最初的時候是指上流社會的男士在晚宴結束后,脫下燕尾服坐在吸煙室里抽煙,換上那種黑色輕便裝,而在當時,穿著中性化的裝束,尤其是剪超短發,身著女性褲裝等都被認為是女性同性戀的表現,但伊夫卻以吸煙裝為反抗男權社會的窗口,于他而言時尚正是時代精神最柔軟卻又最強硬的載體。
時至今日,吸煙裝依舊走在潮流的最前沿被眾人追捧,在2002年伊夫的告別大秀上,伊夫更是以吸煙裝為亞洲,向整個時尚界作別。
狩獵裝
1968年伊夫推出了狩獵裝、透明襯衫、雪紡裙子,用“風衣”、“透視”再次為女性意識覺醒添一把火。
伊夫以潮流回應時代,更以作品致敬1968年法國大游行中的遇難人民。如果說香奈兒的時尚是解放女性,那伊夫的時尚就是從視覺和精神上為女性賦予自主的力量,以推動男女平權。從無內衣走秀到啟用黑人模特,伊夫行走在時尚的危險邊緣一次又一次拓寬時尚的疆域,將世界的目光攥在手中。
狩獵裝
左為1968年法國街頭影像,右為雪紡裙
左為1968年法國街頭影像,右為透明襯衫
3、伊夫掌控風格和產品,皮埃爾掌控伊夫和公司
在20世紀70年代盛極一時的伊夫可謂是當時時尚界的獨一份,香奈兒女士遲暮,“老佛爺”卡爾未崛起,本該逍遙快活似神仙的他,卻只能頻頻在黑夜買醉。
由于服兵役時期的痛苦影響,伊夫不得不與藥物和酒精為伴,白天在工作室作業,而一到夜晚他就是酒吧的常客,伊夫忙于拯救女性意識卻無人去拯救他,這導致他的精神愈發崩壞,以至于影響到了投資人對于Yves Saint Laurent的評估。
為了維持投資人的信心和改善伊夫帶給Yves Saint Laurent品牌的負面影響,皮埃爾四處奔走,甚至直接威脅媒體團隊,禁止其報道伊夫相關真實近況,并且限制了伊夫的人身自由。而這些“名為愛的保護”都將伊夫進一步推向深淵,也讓他在深淵邊緣遇見了另外一個男人雅克·德·巴斯克(下文稱雅克)。
三
“著我裝者,著我妝”
服裝之外開辟YSL美妝線
1、更放縱的生活與更絕望的自我
1973年伊夫遇到了雅克,而后兩人的關系便不斷升溫。雅克本是“老佛爺”卡爾寵愛之人,但在一次宴會上卻發現伊夫和穿著伊夫設計款時裝一起出席的雅克,從此兩位設計巨頭便徹底分道揚鑣。
3年間伊夫的生活更加放縱、糜爛和墮落,他的病情也隨之惡化,心愛的小狗穆吉也在他的一次醉酒后因誤食藥品而死去,電影中皮埃爾眼見狀態每況愈下的伊夫卻束手無策,最終只得嚴厲警告雅克后并將他趕走,現實里沒有人知道兩位情敵間發生了什么。為了改變終日魂不守舍的伊夫,皮埃爾帶他旅行游玩。
2、香水“鴉片”與YSL美妝線
80年代已是設計教父的伊夫前往了中國,這位法蘭西頂級設計師其實對神秘的東方早就心馳已久,電影中也不斷閃過極具東方風情的藝術品,而這次中國之行讓伊夫為西方以及世界帶回了香水“鴉片”。
這個充滿劇毒且危險的詞匯卻成為了Yves Saint Laurent經久不衰產品,設計靈感取自中國傳統的“鼻煙壺”,這是圣羅蘭第一瓶世界級的香水,給西方主導的時尚圈層帶去異域東方味道。時至今日“鴉片”系列香水仍新品不斷。
1978年Yves Saint Laurent開辟了美妝線,伊夫玩弄色彩的藝術更加極致,但時至今日恐怕更多人印象深刻的是“楊樹林”和那句“著我衣者,著我妝”,“圣羅蘭左岸”以及其高級時裝線的知名度卻不如美妝品牌“YSL”,不過我想這位已故的設計大師,也不會在意聲名之事。
3、伊夫的東方情緣
1985 年,伊夫在法國駐華大使館的幫助下,在代表中國藝術收藏及展覽最高級別的機構——中國美術館舉辦了“Yves Saint Laurent 25周年作品回顧展”,成為了第一個在改革開放后的中國舉辦大秀的設計師。
現如今看這些老照片有一種強烈的反差感,而回頭再伊夫當時的中國風設計,恐怕是大師設計生涯中的“滑鐵盧”,不過相較于服裝,伊夫的中國風設計更深遠的意義則是為世界時尚帶去了中國元素,進一步打開了東方審美的品鑒之路,但似乎效用不大。
四
友人故去,凱撒大帝遇低谷
色彩創造者最終消沉
1、雅克離世,震動時尚界
1989年,38歲的雅克因艾滋病去世,這位一生縱情花叢美男子最終留給世界的是兩位走入人生低谷的設計巨匠。
“老佛爺”卡爾開始不關注自己,暴飲暴食,身材發福,與之前那位嚴格自律的“凱撒大帝”判若兩人,但悲傷對他來說更像一味良藥,卡爾快速走出困境并徹底醉心于工作,而伊夫則徹底消沉。
似乎世界都與之無關,同年上市價值5億美元的Yves Saint Laurent似乎也于它最閃耀的一年失去了最后的光彩。
2、伊夫辭世,Saint Laurent新生
1999年,皮埃爾將美妝線以10億美元的價格賣與古馳,而保留其時裝線。此時的伊夫已經隱退久已,人們對于他個人消息的關注度遠遠高過品牌本身,行將就木的他已經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了,直到2002年伊夫在Yves Saint Laurent 40周年大秀上宣布辭職,這位縱橫時尚界一生榮譽無數的老人,正式卸去了沉沉的擔子。
2008年伊夫辭世,隨后,皮埃爾宣布拍賣二人幾十年的收藏品。Yves Saint Laurent高級成衣線也在交由開云集團后,于2012年被時任設計總監的艾迪·斯里曼正式更名為Saint Laurent,獲得新生。
五
時代的象牙塔
伊夫·圣·羅蘭
如果說卡爾是拾級而上通天塔,那伊夫無疑就是時代的象牙塔,縱情聲色,危險且迷醉,《Saint Laurent》其實不如另外一部《Yves Saint Laurent》對品牌的描述更詳盡和完整,但前者則更能讓我從演員的表演見窺見伊夫本身,以及Yves Saint Laurent這個品牌對于他的價值和意義。
影片以極其復雜的剪輯手法讓人觀而不解,這是因為片子以“戰后的伊夫”、“伊夫接受采訪”、“兒時的伊夫”、“老去的伊夫”、“故事主線-成年伊夫”5條故事線,穿插剪輯拼接,造成了一眾時空上的錯覺感,但恰恰是這種“稍顯病態”的敘事風格更加凸顯伊夫本人真實經歷的病痛。
次要故事線
影片主線
片子中大量采用了“宗教”和“蛇”的意象表達,突出伊夫在設計上的神性與生活上的欲望和墮落,形成強烈的感官沖擊,時代塑造了伊夫·圣·羅蘭這座象牙塔,卻又將它雕琢地絕美而易碎,這何嘗不是一種諷刺。
圣羅蘭的一生對應了法國戰后的黃金年代,在他去世的2008年,法國也像其他國家一樣遭遇經濟危機,社會發展停滯不前。有次采訪,記者問皮埃爾:“他是否過早辭世?”皮埃爾答:“他在最應該走的年紀走了?,F在的時裝早就不是當年的時裝,它們只關心市場而不是創造?!?/p>
在那個被資產階級審美和男權審美霸凌的年代,正是伊夫這樣的人,讓“被看見”體現在女性群體身上,正如影片中記者所說的那句話:“他是一個夢想家,他參與改變了他的時代”。
被藝術包裹一生的他,也曾說出諸多膾炙人口的金句:
1、我愛你,但我不是你的綿羊;
2、當你幸福時不需要任何東西,你擁有一切;
3、這就是時尚,它跑的比火車還要快;
4、我自己創造了個一個怪物,現在只能和它共存了;
5、我通過女人找到了自己的風格,這是其力量和活力的源泉,因為我利用了女人的身體;
6、關于座右銘我想引用諾瓦耶的話:比起被榮耀圍繞的人,我更欣賞榮耀本身;
7、神經質的人總是出類拔萃;
8、高級時裝已死;
9、優雅不在服裝上,而是在神情中;
10、我將離開時尚了,因為我無法從它身上獲得更多快樂;
11、人最大的面對,是面對自己;
12、流行易逝,風格永存;
13、我只有一件后悔的事,就是沒有發明牛仔褲;
14、黑色是我的棲身之所,黑色是白紙上的一條線;
15、我不是一個裁縫,我是一個藝術家,一個制作幸福的人;
16、時尚是不治之癥;
17、一個女人最美的衣服,是她的裸體;
18、心底無高雅,則無高雅;
19、打扮是一生的時尚;
20、一個女人可能穿上的最美的衣服,是她愛的男人的臂膀;
21、世人只知我的俊美與才華,卻不懂我的孤獨與墮落。
看完了CHANEL和Yves Saint Laurent兩大奢侈品牌是否被這些靠藝術改變世界的人震撼到了?別著急,下一位靠技術同樣震撼世界。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YSL
火了一個世紀的“吸煙裝”,你真的了解嗎?
最不為人知的時尚史「圣羅蘭 Yves Saint Laurent | 第一章」
最不為人知的時尚史「圣羅蘭 Yves Saint Laurent | 第二章」
時尚從藝術“取經”——伊夫·圣羅蘭這個“病態的天才”!
YSL圣羅蘭:優雅不在服裝上,而是在神情中。
圣羅蘭的黃金年代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