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山寨貨”,卻異常討人喜歡的“兩本雜志”
來源:AMCREATIVE埃姆創意(ID:amcreative)
本文已獲授權,轉載請聯系原出處
大多數插畫師都同意:登上《紐約客》(The New Yorker) 封面,是這個行業競爭中的圣杯,這就是最好的標志。
《紐約客》是為數不多的一直致力于使用插畫而非攝影作為封面的知名周刊,有一種與其他出版物不同的獨特美學。在過去90多年里,《紐約客》雜志堅持用精心策劃的藝術作品來詮釋內容,不管是有影響力的新聞報道還是有趣的諷刺作品。雖然內頁的漫畫和小插畫也足以為插畫師們增加職業榮譽,但它們永遠比不上封面那么令人垂涎。
The New Yorker 首任藝術指導 Rea Irvin 設計的創刊號封面。在這幅描述蝴蝶效應的插畫中,這位手舉著單片鏡觀察一只蝴蝶的紳士叫 Eustace Tilley,是個虛構的人物形象。此后每年2月份的周年紀念刊封面上都會有各種不同變化的 Eustace Tilley 出現。
1.重獲新生的封面
The Not Yorker
2015年2月份的周年紀念刊主題為 “ Nine for Ninety ”,邀請了9位插畫師分別創作封面,上面是 Barry Blitt 的作品,9個 Eustace Tilley 分別反映了每個年代不同的特征。
如果說,登上這本雜志封面是所有插畫師的夢想,那一定就有不少人在追逐途中失敗的,或者往返著。的確,想要在《紐約客》雜志封面獲得一席之地并不容易,有的插畫師甚至提交了好幾年作品都沒收到一個 Yes 的回復。
這些未被看過的、曾經也充滿希望的封面創意最終發生了什么?就此石沉大海,還是在別處煥發新生?
最近,Ryan, Gash 和 Dylan 三個時常在被拒行列中的插畫師發起一個網站 The Not Yorker,為沒有成功登上 The New Yorker 封面的作品提供一個展示空間。
萬圣節,插畫師:Chris Gash
圣誕節,插畫師:John W. Tomac
冬季,插畫師:Michael Marsicano
插畫師:Drew Shannon
The Not Yorker 鼓勵插畫師們到這里提交他們被拒絕的封面,畢竟他們為此付出了不少努力。與《紐約客》合作比較頻繁的封面藝術家,或許提交一幅簡略的草稿來表達自己想法就夠了,而相對年輕的、不那么知名的插畫師會非常注重給藝術編輯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他們通常會盡可能完整地把自己的東西展示出來,提交一個最終稿,甚至是打印出來的精美紙質版。如今,他們的努力可以通過 The Not Yorker 收獲更多的欣賞和關注。
插畫師:Peter Ryan
插畫師:Jack Dylan
插畫師:Cat Finnie
So Many Likes”,插畫師:Sam Island
目前 The Not Yorker 上封面數量還不是很多,他們希望能夠從更多不同的插畫師那里收集到被拒絕的封面作品,包括年輕的設計師和像 Barry Blitt、Christoph Niemann 這樣的封面常客,他們的成功率高到讓人難以相信他們也會被拒,可事實上,他們也失敗過。
The Not Yorker 將插畫師們未被采用但依然充滿才華的作品呈現給更多讀者,盡管是蹭紐約客的熱點,卻讓人倍生好感。仿佛聽他們用輕松的語氣在說:Hey 哥們,凡事別看太重嘛!The Not Yorker 的封面也很厲害哦~
2.一本只剩下封面的東京客
The Tokyoiter
第一期 The Tokyoiter 封面模仿 The New Yorker 創刊號的蝴蝶效應插畫。
在東京,有一群 The New Yorker 的鐵粉做了一本 The Tokyoiter 雜志,用來自日本的美學創意向它致敬。
《東京客》封面模仿了《紐約客》的風格,從字體、構圖、到頁面元素的擺放位置等都與原版保持一致,連創刊號的插畫也不例外。雖然左上角顯眼地擺出了價格,你卻買不到這本雜志,因為,每一期都只有封面!
The Tokyoiter 由在東京工作的英國插畫師 Andrew Joyce、法國藝術總監 David Robert 和日本插畫師 Tatsushi Eto 在2015年11月創立,已持續 “發行” 兩年多了,給粉絲們帶來不少樂趣。
下面將為你更新 The Tokyoiter 近期的封面作品。
生活在巴黎的插畫師 Marion Laurent 第二次來日本的旅行,封面描繪的是可以買到各種動漫玩具的中野百老匯。
畫面下方那個有多個瞳孔的人就是插畫師 Sophia Babari 的自畫像,因為他不知道該把眼睛放在哪里,這座城市有太多值得看的東西了。
來自東京的插畫師 上田よう (Yo Ueda) 描繪了一個東京的縮影,在這里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相互融合。
生活在紐約的英國動畫師 James Curran 去年在東京呆了一個月,這段時間他堅持每天做一個小動畫,靈感來自他在這里遇見的各種事物。
這幅作品出自 Miwa Goto 一個用舊牛仔褲進行創作的系列。出生于東京,目前生活在巴黎的插畫師 Miwa Goto 用這幅畫向400年前創造了江戶(現在的東京)的德川家族致敬。
像素動畫藝術家 Waneella 為 The Tokyoiter 創作的封面。小巷里的深夜食堂、飛馳的新干線列車,或許就是我們記憶中的日本該有的樣子吧。
法國插畫師 Mathieu de Muizon 巧妙地將標題字體與插畫結合在一起,畫面中涵蓋了太多的日本特色了。
為新海誠的電影《你的名字》繪制背景的日本插畫師新倉 サチヨ (Niikura Sachiyo) 創作的封面。
這個封面來自設計師 Julien Wulff & Julien Mercier 的海報設計項目 YamanoteYamanote。這兩位目前生活在東京的瑞士設計師將山手線沿線的風景畫成海報。
日本插畫師大津萌乃 (Ootsu Moeno) 創作的封面。
90多年來,《紐約客》封面一直以它獨特的魅力提供給人們信息,思考和時代的審美。而如今,時代在變化,它也刺激著 The Not Yorker、The Tokyoiter 這樣有意思,小叛逆卻同樣好看的藝術項目。無論在紐約、東京還是世界其他城市,總是有許多出色的插畫師和繪畫鬼才沒有受到太多的關注,還好有它們,可以讓插畫、設計、創意得到一個被全世界看見的機會。所以,即使知道是“山寨版”,這些帶著創意的“雜志”也是非常討人喜歡的。
微信公眾號:MCREATIVE埃姆創意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