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比回答更有難度,先“定義問題”才是工作不折騰的關鍵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底部規范!
看了上面的對話,你覺得出了什么問題?
也許這正式很多工作中的常態,我們疲勞于加班,不斷的折騰自己,折騰別人,折騰來折騰去,但產生的結果卻不如意。
1天做1個logo確實變態,設計師們面對金主不合理的任務,該怎么應對?金主對接人該怎么理解老板意圖并準確傳達給設計?不管是任務的提出者還是接受者,不管怎么折騰,怎么能折騰出個好結果?
我曾經聽到一個金主客戶,在供應商大會上,大放厥詞,說:“每次給你們廣告公司不管多少時間,做的都不滿意,那我不如縮短時間,讓你們多折騰幾次。真正有能力的公司,同樣是1天,作品照樣比那些沒能力的公司強了不知道多少倍。”
雖然在座的不止我們一家公司,也知道明顯不是說我們,但是這么猖狂的言辭,也是讓我真恨不得上去抽他倆耳光,大喊老子不伺候了,愛找誰找誰。之后我就.........只是在公司的朋友圈撒撒氣,畢竟金主還是金主,還得看在錢的份上。
當時確實是來火,但是事過多年,靠譜與不靠譜的公司都合作過很多,后來想想當時的那么囂張的話,現在反而覺得確實有那么一點道理。
同樣的時間內,工作方式,方法,能力,態度造成的結果確實完全不同。高手過招確實同樣時間依然能保持高水準,雖然你也許還是不知道他們背后發生了什么,但是作品功力始終不減。所以,不管時間緊張與否,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任務的發起者與接收者,到底有沒有在一個頻率上溝通,頻率一致才有所謂的效率,不然結果依然會被放任自由。
那怎么才能保持高效率,同頻率的溝通?關鍵在于:提問并定義問題!
國際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有一套專門針對提問,分析,定位問題的工具,可以讓團隊不折騰,并盡量在方向上先達成共識。說的通俗一點就是:問明白再動手。做事之前要問清楚,想清楚,不清楚就再問清楚,知道關鍵因素和方向差不多了再開始動手,不必追求完美但要思考完整。
那該如何定義問題?
第一:問問題的關鍵首先是態度問題
就是與人溝通問問題之前是否充分做了功課,這個功課,包括客戶市場情況,品牌定位,產品特點,目標人群,傳播策略,和以往做過哪些廣告,屬于什么類型,水準是什么段位。這些都能讓你快速的掌握信息并有針對性的發問,問題刀刀見血,對方會明顯感覺到你是有備而來,并體現你的思考和專業性。
第二: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精準且有目的性
問問題的思考應至少從兩個角度去進行,那就是“人和事”。“人”是影響任務的外圍因素,“事”才是任務本身的因素。
1、“人”——任務外圍因素,就是任務之外,影響任務的外界因素,其實大多數是人為能夠左右的因素,其中包括任務的時間期限,對接人,決策人,利益方,供應商,方案撰寫形式(ppt還是word),方案匯報形式(郵件還是提案),衡量成功的指標,任務限制條件(人員、預算,合作方等),任務要求,甚至關鍵人的喜好問題等。
2、“事”——任務本身因素,就是任務時事本身。通過需求溝通,運用知識,經驗,工具和技巧把問題聚焦在某個專業領域,在這個領域之內解決問題。前期問題越聚焦,解決方案就越有效。
3、目的性——工作上有各式各樣的任務:匯報文件、工作郵件、使用工具、研發軟件、制作廣告、產品設計、App運營、網站設計、活動策劃、媒介計劃、項目預算、指定制度、撰寫簡歷、領導匯報、電話溝通、視頻會議……
每個任務都需要花時間定義問題,過腦子,然后再開干。所以在開展工作前一定要篩選問題,明確目標,并帶著目的提問。問題越精準工作越有效。
關于定義問題,對于廣告公司來說,要重視各種類型的簡報,包括會議簡報,策略簡報,創意簡報,媒介簡報等等。簡報的作用不光只是給后端團隊下單用的,關鍵是所有的團隊成員在開始動手工作之前,能清晰的定義問題,了解需求,并在方向上達成共識。簡報不應該是工作單,而是指南針,讓所有人向同一個方向前進。
定位問題這方面除了麥肯錫,另一個做得好的公司是奧美。
奧美不斷的推出自己的工具,從360°品牌管家,到Big ideal,再到Fusion。奧美推出工具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方便自己提案并體現專業水準,更是為了與客戶坐下來一起使用工具,大家在同一個工具下,把所有類型的問題整理出來,篩選問題,然后用同樣的術語,同樣的語言,同樣的頻率一起工作,不但提高工作效率,雙方配合的更加緊密,也回避了在甲乙雙方溝通上可能出現的問題。
這也是為什么奧美這么重視對內部及對客戶的培訓,不斷的研發品牌工具的聰明之處。
回到開始對話的內容,如果設計師嫌時間太短暫,完全可以用專業的發問去啟發客戶的思考,從而對接人也會把問題和解決方案帶給他的老板。如果客戶真的是,我說的是真的是為了有更好的結果,相信還是有辦法爭取合理時間的。
對于客戶對接人來說,盲目布置任務,做不好就讓乙方公司背鍋,這樣的行為也恰恰不能獲得老板的認可,畢竟還是以結果說話的。所以不如雙方坐下來,用一個雙方認可的工具,篩選問題,商量解決方案,共同影響決策者,而不是成為彼此的背鍋俠。
說了這么多,在品牌策劃的工作中,該如何定義問題?其實又回到了我們之前說到的品牌知識體系和結構化策略性的思考方式。
構建品牌知識體系——站在品牌整體體系上全局思考,知道品牌有哪些類型,不同類型特點,會產生哪些問題,彼此關聯性問題如何拆分,這就好比醫生望聞問切,明確診斷方向的過程。
結構化策略性的思考方式——先框框子,框準問題,在框子里面解決問題。這也好比醫生找對病癥,明確診斷方案,對癥下藥,開始治療的過程。
知識體系相當于你的內功和經驗,結構策略性思考是仰仗內功和經驗,真正開始動手解決問題的開始,而學會提問是工作開始的第一個首要環節。
本文推薦的相關書籍:
《學會提問》——尼爾?布朗 (作者), 斯圖爾特?基利 (作者)
《提問的力量:風靡美國政界與商界的11種提問模型》——弗蘭克·賽斯諾 (作者)
作者:九品策略官
公眾號:芝士同學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