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農民工手工制作的布料在國際上廣受追捧,但在日本卻差點滅絕
作者:小察,來源:察覺
Boro對于普通人來說可能聽起來很陌生,但在藍染和日本面料的世界里,它卻有著一段傳奇的歷史。這種面料現在被當代品牌用于設計中,因此使它現在正在經歷一場 "文藝復興運動"。
現在想要一件boro服裝只需要從你的錢包里拿出幾塊錢(還有一些自信),在你想要讓它從你手中誕生之前,想必更多地去了解它和它的來源會尤為重要。
日本boro襤褸美學的由來
Boro是一種傳統的拼湊風格,意思是 "襤褸 "或 "破爛",boro襤褸美學被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日本農村所喜愛。棉布在二十世紀之前在日本并不普遍,所以當和服或床單、被的某一部位開始變薄時,家里的婦女就會用小塊的廢布用麻子縫補。
在中國古代的金繕,和boro本質上都是是修復的范疇。看到被破壞的殘余碎陶器被修復和提升到理想的東西,傳統的Boro風格是將舊的和修補過的衣服一起制作成完全獨特的、可識別的拼布作品。而與金繕不同的是,Boro是出于“不得不”而發展起來的。
盡管在20世紀日本,棉花變得更加普及,但貧窮的農村工人仍然買不起它。因此,舊衣服被反復修補,并被并入了清道夫風格的補綴品。這些“破爛物”世代相傳,變成驚人的紡織文化歷史。
Boro——生活的紡織
在法國夏朗德,一場名為 "Boro- The Fabric Of Life(生活的紡織)"的展覽讓這些古老的紡織品成為藝術品。
展出的50多件工人服裝、傳統和服和其他家用紡織品,每件都是19世紀至20世紀日本農民手工制作的。雖然棉花的易得性使Boro被淘汰,但拼布傳統卻絲毫沒有失去其文化意義和吸引力:在過往,Boro的日本鄉村布藝造型就出現在路易威登設計師Kim Jones的設計中。
有boro愛好者說過:boro紡織品是普通人的生活領域,代表著集體共同的意志、貧困的過去。
當一件衣服或紡織品經過很多代家庭的手,每一個家庭都會對最初的作品進行添加和改變,其結果就是一件藝術品,簡直就是藝術品。縫補成了傳統,boro成了鄉村農民的主打產品。這些手工染色和手工織造的織物上的創意縫制,加上幾十年的濫用,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引人注目的和令人驚訝的耐用材料。
KUON讓現代的boro變得永恒
Kuon是日本boro美學繼承者的先鋒品牌,KUON的活動理念是致力于通過設計解決社會問題。在欣賞老式服裝和紡織品的歷史和文化的同時,KUON始終追求持久性,簡約性和真實性-不受傳統觀念的束縛;KUON試圖挑戰有關老式服裝的傳統觀念,并以新的價值使之振興。
不管是以藝術還是高級時裝的形式呈現,通過永無止境愛的修復循環而創造的傳統boro風格的面料,總能在創意者身上找到出路。
設計師藤原嵐太和石橋慎一郎將對時尚的熱愛和對本土技術的保護結合起來,創立了時裝品牌KUON。KUON強調低調的風格和可持續發展的時尚意識,采用日本boro的復古針法,打造出具有現代波西米亞風格的時尚服裝。
"對這些材料的修復工作講述了它們的生活故事,并將它們重構為現代作品,幫助它們繼續生活下去"--藤原嵐太。
但這里不僅僅是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為了增加真實性和社會意識的元素,每一塊回收材料都是由日本東北地區的工匠拆卸、清洗和修復的。日本布料的歷史在日本人的手中重生,這一切都與KUON永恒的野心不謀而合。
以boro的直接感受傳達傳承
同樣在日本大阪設計師 Jun Ale 設計的運動鞋,他通過回收并改造”的靈感,創造出修補與拼貼獨一無二的風格,它想讓人們避免遺忘珍貴的傳統文化,用不同于文字的方法,而是以這種方式深刻地講述民間傳統,帶給人文字無法傳達的感受。每一塊材料的背后總有一段故事及其意義。藉由這種工藝,即使是原本代表貧苦與卑微的舊物也能得到升華,同時保持純凈,這一切的實現并不需借助任何文字,用心感受就好了。
在 Jun 不大的工作室里,四下堆滿了零散面料,他正專注地埋頭工作,將佩斯利貼片(paisley patch)縫到一對幾乎全新的海軍藍色球鞋上。Jun 的大部分設計主要采用靛藍染色和牛仔布,層層疊搭圖案,并通過大量對比色的縫線貫穿細節。他擅用縫線來完成圖案輪廓,由裸露的針線點綴整個鞋面。
Nike Air Footscape 在他的改造之后,看上去和桌子上的復古 Tabi 分趾鞋已有幾分相像,只不過少了分趾的造型。他常常在不同球鞋之間建立聯系,雕琢出屬于自己的風格。他說:“我一直喜歡重新演繹傳統,讓過去的鞋子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我相信,將新元素融入傳統設計能帶來完全不同的價值表現,也讓設計變得更有趣。”
而他的工作室本身就是這一信念的完美詮釋。其前身是一間印刷廠,坐落于大阪和東京之間別具歷史意義的東海道(Tokaido)附近。Jun 說:“這算是我的一個心愿,希望能在歷史和文化氣息濃厚的空間里創作。”
Jun 曾在日本和倫敦學習時裝和裁縫,擁有超過十年的運動服飾經驗。大約在七年前,他便開始專注于舊物的改造設計。由他一手打造原創的品牌 JunAle 也有對回收面料的再加工,其中用到的一些設計原材料均來自日本古著店以及大阪、東京的市集。
不同類型的運動鞋,在設計時也需要 “對癥下藥”。如果有客戶邀請設計球鞋,客戶一般會事先把鞋子寄給他,然后一起討論整體的設計方式,并達成共識。設計之初,他需要先確定哪些材料適合這雙運動鞋。他解釋說:“我要考慮所選材料是否與球鞋本身的設計相搭配;或形成強烈的對比反差。”在選擇完成之后,他才能將材料和縫線同時添加到運動鞋表面。“即使單獨一個的拼貼元素看起來格格不入,但放到整體的設計上,就能傳達出某個一致的藝術訊息。”每雙鞋的制作大約需要一兩個月的時間。Jun 說自己改造的鞋子可以穿很久,因為通常承受磨損的只是鞋底,而他設計的鞋底是可以不斷更換的。
設計的本質——走進boro精神
當日本步入近代,工業化的共同生產變得更加普遍時,boro的風格就逐漸消失了,而現在它們被視為正確的時尚,作為日本歷史的觸覺碎片,對于Jun或者Kuon來說,boro就像十九世紀的牛仔工作服,是真正的實用主義,又是一種由感性觸發的民間藝術,因為它們同時使人們想起了貧窮和艱難的時刻。
我們的世界可用資源有限,而設計可以賦予資源的二次生命是我們一直以來都需要思考的命題。設計可以發展循環經濟,將為資源的回收與利用產業賦能,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提供高品質的產品,豐富人類的生活。從某種程度上,這就是設計純粹以人為本的本質。
資料版權:本文資料僅供學習參考 | ??neocha,所有作品的照片解釋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察覺以分享設計知識為目的翻譯分享。如有侵權,請馬上聯系刪除。
作者公眾號:察覺(ID:SensingDesign)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