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宏給創業者的死亡教育
一向溫文儒雅的李彥宏,憑借一句“早死早超生”成了創業圈的頭號公敵,有人斥責百度的巨頭面目,有人抱怨創業之不易,甚至有人歇斯底里的進行了一通人身攻擊。
作為站在鎂光燈下的公眾人物,李彥宏的本意絕非是激怒創業者,其反對“重復造輪子”的觀點也不是一家之言。但李彥宏始料未及的是,聽慣了雞湯的創業者儼然多了幾分矯情,多了幾分玻璃心,多了幾分“視死如歸”般的信念……
干了這碗雞湯再創業
2010年的一個晚上,河南某縣高中請來了省內一位小有名氣的成功學大師,為即將高考的高三學子們上了一堂生動多彩的“勵志課”。猶記得那位大師講述了自己從一個差等生考進西安交大,又將一個個“庸才”送進清華北大的傳奇故事,鏗鏘有力的言語,不失時宜的情緒煽動,臺下數千名學生為之熱血沸騰。
據說當天夜里高三宿舍樓燈火通明,不少人熬夜做完了兩套理綜試卷。那年的高考成績已經沒有人記起,在河南這個競爭最為激烈的省份里,一夜的心靈雞湯恐怕并不能改變數千名考生的人生軌跡。
現在的很多創業者也相信成功學,就連羅永浩都在《我的奮斗》里提到過,當年在備考新東方的時候,也會看成功學的書,堅信能夠從中獲得更多的力量。到了今天,投身創業大潮中的羅老師,依舊是一個優秀的演講者,但錘子科技的發展是否如他試想的一般順利,就不得而知了。
直到今天,機場和火車站的書店里擺放最顯眼的書籍多半和成功學相關,比爾·蓋茨、喬布斯、稻盛和夫等商業巨擘的傳記仍然是暢銷書,馬云的演講視頻在電視屏幕里被一遍遍循環播放,就連公然“diss”創業者的李彥宏,又何嘗不是一大波創業者的偶像呢?成功學從來都不缺少土壤,心靈雞湯從來都不缺少對象。
心靈雞湯的“偉大”之處恰恰在于,過分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一切問題都可以靠熱情、勤奮和頭腦來解決,卻往往忽略了個人素質、機遇、商業模式等外在環境。無數創業者被心靈雞湯灌的信心滿滿,盲目地自信,未能選擇合適的領域入場,結果普遍是“期望入場,失望離場”。
每年都有一波創業者出現,也都有一波創業者倒下,一些苦熬了好幾輪的創業者已經年過半百,偏偏和一次次“風口”擦肩而過。要怪那一碗碗心靈雞湯不夠奏效嗎?聽多了成功學的河南考生不可避免繼續在80萬的人群中繼續掙扎,一飲而盡的創業雞湯又怎么會有“逆天改命”的神奇功效。
逃脫不掉的自然規律
黑格爾說“存在即合理”。假若從卡耐基開始算起,心靈雞湯的當代史都已經有了七八十年,正當性看起來不容挑戰。創業者所信奉的是,“為了取得成功,你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為了避免失敗,你不必走別人走過的彎路。”大佬的觀點、名人的傳記、創業方法論等無一例外成了創業者奉為圭臬的“雞湯”,且推陳出新,源源不斷。
卡耐基是靠銷售成功的,可卡耐基成功學盛行了那么多年,并沒有把不適合銷售的人變成優秀的推銷員,不過是讓原本適合做銷售的人,更加有激情罷了。創業者的雞湯有著類似的功效,讓你更有信心去埋頭苦干,成功與否仍是“命運”使然。倘若與自然規律相悖,恐怕喝了再多雞湯也改變不了創業失敗的事實。
幾乎在每個行業爆發的時候,都有大批的創業者看到了機遇,最終僅有一到兩家成為最終的勝利者,近兩年的共享單車、共享出行、外賣等尤是如此。李彥宏的觀點有些苛刻,對于喝著雞湯前行的創業者卻是一個警醒:打著創業的幌子,重復著巨頭最擅長的生意,技術和商業模式上都難言創新,最終因為成本和效率成了別人成功路上的一具具白骨。
本·霍洛維茨在《創業維艱》一書中如此回憶自己的創業時光:“在擔任CEO的8年多時間里,只有3天是順境,剩下8年幾乎全是舉步維艱。”放在中國互聯網的語境里,就叫九死一生。市場競爭從來都不是公平的,資本會用腳投票,社會資源也會因為強弱之爭產生傾斜,導致大多數創業者成了“殉葬者”,九死一生的說法或許并不夸張。
而當代創業者最喜歡講的大抵就是“顛覆”一詞,幾乎所有的細分市場都被瓜分殆盡,所有的新興市場都不乏BAT等行業巨頭的身影,想要實現自己的“創富夢”,唯有顛覆。可到底什么是顛覆呢?在電商領域再造一個阿里,在社交賽道上重建一個騰訊,還是用搜索和AI復制出一個百度?
過度強調顛覆換來的往往是歧途,在別人成熟產品的基礎上修改某些功能,增加用戶體驗,便對外宣稱是顛覆式創新,以此去忽悠投資者,籠絡消費者,有著把10個BAT干趴下的勇氣。只是在巨頭眼中,這種創業者不過是在重復造輪子而已。
和巨頭們斗狠的代價
近兩年的創業潮從“互聯網+”到“AI+”,其間還夾在著新零售、共享經濟、知識付費等等,風口變換之快無疑印證了一個事實:投資者對某個行業的看好只是為了掙一波快錢,壓根沒有耐心等到市場的成熟。
隨之崛起的創業者也無非兩種,一類是純粹的技術公司,諸如AI領域的曠視科技、商湯科技,無人機賽道里的大疆等;另一類是商業模式取勝的公司,滴滴、餓了么皆為案例。前者需要忍受長時間的技術研發周期,并且做好和巨頭們同臺競技的準備,后者則一次次演繹了九死一生的創業故事,且有了一個既定的事實,無論是滴滴、摩拜還是餓了么,哪一個的背后沒有站著一位巨頭?
2018年一躍而紅的“撒幣游戲”,為市場給出了新的定調:“模仿是必然,侵略是常態。”創業者恐怕高興不起來。王思聰拋出直播答題的玩法后,映客、花椒、西瓜視頻、一直播等在不到一個禮拜的時間內全部跟進,即便是網易云音樂等外圍玩家也在第一時間內推出了類似的玩法。創業者可能還沒有摸清行業的脈絡,就已經被巨頭們遠遠撇在了身后。
或許是李彥宏的一時沖動,講出了巨頭眼中的游戲法則:以開放的優勢加速行業的淘汰,大量做重復工作的公司成為時代的犧牲品。“早死早超生”是一種警示也是一句忠告,至少那些被灌了太多雞湯的創業者,是時候思考自己的處境了。在一曲曲生死悲歌奏響之前,提前離場或轉換賽道無疑是成本更小的選擇。
對于創業者來說,這也并非完全是一件壞事,巨頭們之間的亂戰總會出現意料之外的復盤機會,好比說微博和貼吧在社交領域戰火不休,愛奇藝走明星路線的泡泡社區卻一度獲得6849萬的日活;再比如在內容領域相互掐架的四大門戶……創業者們很難在巨頭們的優勢賽道撬開缺口,這并不意味著在新的賽道中不可能對巨頭進行“奇襲”。
相比于令人興奮的心靈雞湯,當頭棒喝的死亡教育更加發人深省。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中國互聯網幾近全面進入存量時代,用戶時間成為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同時資本的投機態度和產業鏈的自然延伸等早已稀松平常。少讀寫心靈雞湯,抽出時間思考下自然規律和市場形態,才更有可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創業方向。
最后,創業者們最需要的是收起僥幸的心態,忘掉過氣的心靈雞湯,做好被巨頭淘汰的準備,或者是學會另筑圍墻。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