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上的中國人”已成絕響:有人圍桌打麻將,有人當場生孩子
石家莊-哈爾濱 1990年
撰文:魯雨涵,責編:石鳴,來源:一條
2021年3月13日早上6點08分,中國著名攝影家王福春因癌癥去世,享年79歲。王福春是世界上第一位以火車為主題進行大規模創作的攝影師。從1980年代開始,身為鐵路職工的他將鏡頭對準了火車上的中國人,用20萬張膠卷記錄了綠皮火車時代,狹小空間里,中國人獨特的生存之道”?!痘疖嚿系闹袊恕烦蔀榱酥袊鴶z影史上最具有國際知名度的系列作品,王福春也因此在2014年被評為“亞洲最具影響力的30位攝影師”之一。
北京-沈陽 乘客在打麻將 1994年
齊齊哈爾-北京 那時候還允許攜帶寵物上火車 1995年
西安-昆明 2009年
今年春節前夕,一條曾經采訪三位熟識王福春的攝影師、策展人和攝影批評家,聊了聊王福春的獨特創作。謹以此文紀念這位大攝影家為中國人留下的寶貴回憶。
一、王福春:《火車上的中國人》
攝影師王福春
王福春出生于1943年的哈爾濱。他一直留著長到耳根的頭發,穿著簡單純色的T恤,頗有藝術家的氣質。在2020年初的采訪中,他還提到自己原本去年在英國和韓國都有展覽,突如其來的癌癥打亂了一切的計劃。2021年春節前夕,我們聯系他,想要請他聊聊他的創作,卻得知他因病正在住院治療。2021年3月13日,我們收到了王福春老師在北京去世的消息,國內攝影圈為之震動。
雖然天性樂觀,說話風趣,王福春的童年并不幸福。四歲的時候,父母就接連去世,他是由哥嫂撫養長大的。他從小就住在火車站附近,對蒸汽機車和綠皮火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哈爾濱站蜂擁上車的旅客 1994年
初中畢業之后,他考上了綏化鐵路司機學校,目標是當上火車司機。雖然最后沒能真正坐上駕駛座,但是火車卻以另外一種形式陪伴了他幾十年。70年代,王福春被分配到哈爾濱鐵路局三棵樹鐵路段,負責宣傳工作。那時候相機還是奢侈品,王福春正好利用了職業資源,拿起相機,一年到頭都在火車上奔波。想在哪兒上在哪上,想在哪兒下在哪下,在火車上就一路拍照。
哈爾濱-齊齊哈爾 1998年,新婚夫妻舉著結婚照走過車廂
武漢-長沙 躺在椅背上的男青年 1995年
他把鏡頭對準了火車上的人。因為運行時間長,空間小,不僅乘客的吃喝拉撒都在車上,彼此之間的身體和情感都變得格外親密。王福春形容他們是“下車了各奔東西,在車上就是一家人”。為了打發時間,人們總能想出各式各樣的車廂生意,也經常發生小意外,王福春還碰到過在列車上生孩子的——舊時的綠皮火車就是一個平行的小世界。
西安-西寧 1995年,無法下車的乘客在向火車站內的沿線商販購買商品
齊齊哈爾-北京 1998年,普陀寺92歲的老方zhang為女乘客號脈,事先還戴上了手套
40年里,王福春對綠皮火車傾注了全部的熱情。為了拍照片,他被人打過,被人當成小偷,還掛在飛馳的火車外面差點送了命。最多的一年,他坐了150趟火車。有時候在北方上車,外面還飄著雪,睡了一覺就到了南方,到處春暖花開。
上海-廣州 1993年
《火車上的中國人》是王福春一生的積累,也是他最為成熟和系統的攝影作品。近四十年的拍攝,王福春積累了20多萬張膠片和40多萬張數碼照片?!拔壹依餂]什么別的東西,最多的就是底片。2014年,王福春憑借《火車上的中國人》被評為全亞洲最具影響力的30位攝影師之一。只要提到中國攝影,王福春和他的《火車上的中國人》都是繞不開的話題。
北京-沈陽 1994年
二、中國人在火車上的生存之道
錢海峰是一個綠皮火車發燒友,也是王福春的忠實粉絲。2008年,他在網上看到了王福春《火車上的中國人》系列,深受震動,于是也開始創作自己的《綠皮火車》專題攝影。他總結說:“王福春拍的不是一個交通工具,而是中國人在火車這個狹小空間里的生存之道?!?/p>
哈爾濱站 1989年
蘭州-西寧 1995年
錢海峰回憶說,8、90年代的時候,擠火車是一個力氣活。尤其是春運期間,大家為了買票,甚至要排兩天兩夜的隊。但是到了上火車的時候,不管有票沒票,擠得上車就能走,擠不上去,即使有票也走不了。到了火車上,所有人都絞盡腦汁地尋找一塊空地。有人霸占了車廂連接處,有人躺在座位底下,有人蹲在椅背上,還有人坐到了行李架上……只為在漫長的旅程之中,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北京-呼和浩特 鉆進座椅罩睡覺的乘客 1996年
上海-重慶 睡在車廂借口的一家四口 1991年
王福春的照片,就是在這樣混亂的場景下拍攝的。即便如此,我們依然可以從他的照片中看到一絲浪漫。王福春最經典的代表作,就是一行人從車窗里探出來往外看,他的畫冊《火車上的中國人》封面也是用的這張。
通遼-集寧 1998年
攝影批評家鮑昆對這張照片有很高的評價。這些乘火車的乘客,趴在車窗上,隨著車輛的移動看遠方,兩側是漸行漸遠的田野,他們的眼光又在延伸,超出畫面以外。實際上含有一種對過去和未來的暗示,是一種典型的浪漫主義。 “加上他拍的時候,中國正在經歷現代化轉型,這張照片一下子就把當時的時代感給提出來了?!?/p>
廣州-成都 1996年
另外一張,是一對情侶躺在硬臥上,用毯子遮著一半的臉。王福春在此前的采訪里回憶說,當時的臥鋪是不允許坐兩個人的,小伙子看到他拿著相機,一下子用毯子把自己和對象蒙了起來,就在眾目睽睽之下,“蒙著親的叭叭直響”,大伙兒哄堂大笑。2000年在丹麥展覽的時候,有個荷蘭攝影師非常喜歡這張照片,花了400美金買了下來。那也是王福春第一次知道,自己的照片竟然可以賣錢。
這些火車上的照片,雖然是紀實攝影,卻充滿了文學性,仿佛充滿了故事。
蘭州-烏魯木奇 1993年
南寧-北京 1992年
除此之外,王福春還是幽默攝影的大師。這和他早年喜歡畫漫畫有關系,他也把漫畫中的諷刺幽默元素帶到了攝影當中。他拍到的很多照片,都是一瞬間的難得畫面,讓人們一看到就不禁露出笑容,同時也引發思考。媽媽讓小孩兒在八寶粥罐頭里撒尿,睡覺的乘客臉上蓋著一本Michael Jackson的雜志,還有當時火車上座位不夠,就有男青年躺在椅背上,坐在行李架上……
這些都是綠皮火車上常見的情形,甚至只能在火車上看到。尤其把它們整個拼起來的時候,這就是當時的中國。
牡丹江-長汀 1994年,“放像車廂”指的是有電視的車廂
加格達奇-古蓮 1992年
三、誰都看見過,但誰都拍不了
為什么那個年代大家天天坐火車,每年都要受春運的苦,只有王福春把這些場景拍下來了?這得回到他本人來說。
攝影批評家鮑昆和王福春是多年的好友。他用“本分”二字來形容王福春,在他看來,說一個人“本分”是很高的評價?!巴醺4菏且粋€獨立的人,不走江湖,這一點非常難得?!?nbsp;
西安-鄭州 1995年
王福春的這種性格,也是解讀他作品一個很重要的角度。
8、90年代,很多中國攝影師都在模仿西方的攝影師,盲目追求一種抽象的、超現實的作品。雖然也是紀實攝影,但是拍的都是一些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真正的中國社會特別遙遠的事情。
廣州-上海 乘客在打撲克 1996年
王福春在當時的攝影師中,可以說是一個例外。在大家都在追求“超現實”的時候,他開了一個新的角度,利用交通工具創造了非常有趣的記錄,一下子就把攝影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直接聯系起來。
“在這一點上,王福春是一個特別珍貴的人?!滨U昆說。
哈爾濱-吉林 1998年
策展人那日松還記得,《火車上的中國人》最初在2001年平遙國際攝影展上展出的時候,震撼了整個中國攝影界。所有人都覺得不可思議:當時的綠皮火車又臟又擠,每個人都前胸貼后背,他是怎么拍出那么好的照片的?
從王福春的作品就可以看出來,他是一個特別有趣的人,因為無趣的人是看不見的這些東西的。
哈爾濱站 1995年
王福春形容自己是“小偷”,偷的是乘客的影像。為了拍到好照片,他經常要在車廂里一趟一趟地走,眼睛還要不停捕捉乘客的動作和表情。一、兩趟還好,四、五趟的時候,別人就把他當“賊眉鼠眼”的壞人了。
“賊”字在王福春看來不是壞詞。當攝影師就得有賊心,有賊膽,有賊眼,用正常思維和正常舉動,反而拍不出好片子來。
成都-長沙 1996年
隨著人們防范意識的提高,王福春慢慢發現想拍到好照片越來越難,有時候被人發現,不僅會被罵,挨上一拳都是常有的事情。后來王福春就改用小型卡片機,拿在手里,或者放在口袋里,在火車或者地鐵上隨時隨地就摁一張。
所以他敢自信地說,誰都看見過,但誰都拍不了,才是真正的好片子。
北安-綏化 1998年
四、今天拍的照片,明天就成了歷史
2008年,王福春偶然來到樂山巴溝鎮,見到了一條特殊的火車線路。這條鐵路只有不到20公里,連接了山里和山外,村民去縣城都要坐這趟小火車。火車上除了人以外,最多的就是被帶去集市的牛、羊和雞鴨鵝。
王福春第一次見到這種人畜共乘的火車,就像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一年內連去了兩次。
芭溝-黃村井 2008年
蜜蜂巖-躍進 2008年
但是到了10年之后,當他想再次來拍攝的時候,卻發現山里已經通了公路,再也沒有人坐小火車了。所以他才說,今天拍的照片,明天就成了歷史。2008年,錢海峰開始拍攝火車,這一年也正好是開通高鐵的第一年。從上海到北京的旅程,被縮短到了原來的三分之一。拍攝了十幾年高鐵時代的火車之后,錢海峰發現了很多和王福春照片中的不同。
昆明-北京 1993年
廣州-成都 臥鋪車廂里拉二胡的姑娘 1996年
早期的綠皮火車都是對座,或者在一個臥鋪的小房間里,面對面坐著的6個人,用王福春的話來說就是“有煙同抽,有酒同喝”。而現在的高鐵都是一個朝向的,人們幾乎只和認識的人說話。
其次那時候坐火車,動輒十幾二十個小時,乘客的吃喝拉撒全在車廂里,“慢了才有生活”。而高鐵朝發夕至,刷一刷手機就到目的地了。
哈爾濱-北京 1986年,從哈爾濱開往北京的T18次列車上第一次出現電視機
沈陽-大連 1994年,乘客在用大哥大打電話
哈爾濱-牡丹江 1999年,列車為增加收入,出租給旅客的流動小電視
更明顯的是,曾經人們用來打發時間的雜志、麻將、撲克牌,老板手里的大哥大,火車上出租的流動小電視,年輕人手里的便攜式收音機,全部被今天的智能手機所取代。錢海峰只有在一些偏遠地區遺留下來的綠皮火車上,才能看到王福春照片中的場景。也難怪王福春在后來的采訪中說過,以前的綠皮火車就是一個縮小的社會,但是現在的高鐵上“沒有故事”。
哈爾濱-濟南 1997年
剛開始拍這些照片的時候,鐵道部挺不待見這些照片的,中國鐵道出版社也不愿意為他出攝影集,因為覺得他拍的是“鐵路最落后的一面”。后來看到了社會和國際上對他的喜愛,才慢慢改觀,甚至主動邀請他給火車拍攝宣傳照片。
雙峰-長汀 1989年
九龍-上海 1999年
王福春還在后來的演講中開玩笑說,高鐵發展就需要這些“落后”來陪襯。尤其是在今天來看,王福春最珍貴的一點在于,雖然他拍下了臟亂差的火車,擁擠不堪的車廂,疲倦的乘客,但是人們在他的照片里依然看不到任何污濁的東西。真實的東西,是最可愛的。
參考資料:
Figure《火車是小社會,而我王福春是“職業小偷”》 作者:黃怡
歪腰果《王福春|他跑遍大江南北,為中國火車的綠皮時代留下一部縮影》
hk01《專訪-火車上的中國人-攝影師王福春-飛機高鐵上不見感情》作者:徐尉晉
部分照片提供:映畫廊
作者公眾號:一條(ID:yitiaotv)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