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盤點 | 當藝術進入了社區,然后呢?
伴隨著單位體制的不斷解體以及城市的快速發展,社群聯結的需求愈發強烈。社區建設已經成為社會發展中的焦點問題。自上世紀以來,藝術作為一種能超越階層、地域等隔閡,直達人類精神思考、引起討論的方式被運用。
藝術最初作為一種方式介入社區,在實踐過程中逐漸成為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不同的社區背景與建設計劃,藝術介入社區所帶來的結果是多元且極具社會學意義的。當藝術介入社區,會發生什么?以下,是上啟藝術對日本、美國的藝術介入社區建設案例的分享,以及自身相關探索實踐的介紹,以期展開藝術激活社區、藝術振興社區的相關探討。
藝術介入社區,重構廢棄小島
日本瀨戶內諸島
二十年前,位于海上交通要道的日本瀨戶內海諸島漁業發達,是日本最富足的海灣區。而隨著日本戰后的工業經濟發展浪潮所帶來的嚴重的工業污染,這些昔日漁業發達的小島被遺忘成為只有幾千人口的工業廢島。而當藝術開始介入到瀨戶內海,將瀨戶內從工業經濟的殘骸中解救出來,“工業棄島”才逐漸蛻變成“藝術群島”。
1987年,日本財團買下了直島南部地區,邀請日本國寶級建筑設計師安藤忠雄設計建造了直島國際露營場、地中美術館和“貝尼斯之家”(Benesse House)等多個項目,此后,草間彌生、杉本博司、沃爾特?德?瑪麗亞(Walter de Maria)等國際知名藝術家也參與了此在地藝術創造。2010年,瀨戶內海群島(14個)開啟了第一屆“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將瀨戶內海群島以藝術群島之名推向國際舞臺,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每三年舉辦一次,至今舉辦至第三屆。
在瀨戶內群島上,藝術展覽分為藝術節期間的非常展與藝文活動,還有以裝置藝術、建筑藝術為主的非展期常設藝術計劃。
心臟博物館
法國藝術家Christan Boltanski從世界各地搜集的心臟音
游客在博物館可以錄制自己的心臟音
Benesse House Museum
安藤忠雄建筑作品 于直島
直島小提琴
藤本壯介作品 于直島
Shima Kitchen
安部良作品 于直島
建筑藝術家將島上舊空間改造成為開放式餐廳,在餐廳中可品嘗到島上女性居民與丸之內飯店大廚合作開發的、取材自當地的原創菜式。
基于這種空間運營發展模式,瀨戶內諸島上相繼衍生出許多兼具餐廳、咖啡廳的綜合藝術空間,對瀨戶內海諸島來說,藝術介入不僅提供了空間的多種功能探索,更是為當地社區注入了一種新的空間產業理念。
在地性是瀨戶內諸島社區藝術介入的創作基調,在此基調上,藝術創作也通過了公共設施的具體形式介入了當地社區生活。
“無人勝出”籃球框
于直島
藝術波點巴士
于直島
社區藝術活動
島上的文藝發展為當地民眾帶來了藝術活動機會,增加了島上民眾生活的藝文活動比重。
藝術介入將被廢棄的瀨戶內海諸島變成旅游勝地,在這一過程中,以第三產業重振當地經濟的方式,在瀨戶內海諸島間建立起了經濟聯系。更重要的是其以共創性、持續性的在地藝術計劃為當地社區重聚了社區精神聯結、重構了社區文化形象。
藝術介入社區,重振臟亂街區
美國底特律
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開始興起“社區藝術”,1971年,國家藝術基金會提出“擴展藝術項目(Expansion Arts Program)”,意在通過藝術介入社區,利用社區模式和居民的藝術參與,重振衰敗社區,提高少數族裔社區的交流溝通、增強其社會身份認同與歸屬感。這種以構建公共藝術活動為核心的藝術介入社區形式在底特律得到了充分的詮釋。其中底特律藝術家泰里·蓋頓(Tyree Guyton)所創作的戶外藝術項目“海德堡項目(The Heidelberg Project)”成為典型案例。
海德堡項目
Tyree Guyton作品 于底特律
項目地點位于城市非裔美國人聚集的麥克杜格爾·亨特社區,這里也是蓋頓童年生活過的地方。該社區在20世紀60年代末發生了嚴重的騷亂,社區因此遭到嚴重破壞。創建海德堡基金會后,蓋頓開始用鮮艷的波爾卡圓點裝飾破舊廢棄的建筑物,并在房屋上粘貼大量馬賽克和彩繪板,創建了讓他們引以為傲的社區,一改曾經臟亂的社區印象。
由于缺乏資金基礎,許多底特律公園和自然區域會由當地居民自發維護,但區域與區域之間缺乏可供社區居民進行良性互動的場所。底特律藝術家米拉·伯拉克(Mira Burak)、凱特·多德里爾(Kate Daughdrill)和卡利梅拉公園附近的居民共同創造了一個社群聚集區和社區空間——可食用小屋(the Edible Hut)。小屋由回收材料組成,屋頂是可食用植物,內部建造了帶有迷人色彩的聚會空間,可供人們進行教育活動、藝術演出和園藝買賣。
“可食用小屋”表演現場
Mira Burak & Kate Daughdrill作品 于底特律
可食用小屋的建設是一個社區成員合作互助的過程,社區成員共同在這個公共藝術計劃中持續推動各種活動發展。
藝術的介入為日本瀨戶內、美國底特律的社區帶來了持續性的、深遠的影響。在社區教育的層面上,藝術計劃的介入為社區居民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臺;從社區改造的層面上看,藝術計劃為社區帶來了具有強適應性的藝術微介入。隨著城市社區的不斷發展,藝術介入社區更是成為一種重要且獨特的社區建設方式,這一點,在當下的深圳也得到了相應的體現。
藝術介入社區,重建想象之地
“會展灣藝術計劃“
未來的城市更新需要注重生態環境、人文環境、產業結構、業態功能以及社會心理等軟環境的延續與融合,更要銜接科技、在地文化、當代藝術等諸多相關領域。與此同時,城市社區的更新趨勢,是進一步探索不同的方式,讓人們以全新的方式去看見、觸摸、感覺周圍的事物和整個社區的關系。
深圳會展新城位于深圳的西部,集合了綠色生態、濱海景觀、會展產業等規劃定位。而深圳會展灣,位于會展新城的東部,正是這片“創新型會展產業綜合體”的唯一居住社區。
在這片以會展經濟為依托的超級城市綜合體的新型社區中,發生了一場藝術計劃。
開放的藝術中心
坐落在建筑群中的會展灣水岸·水云間藝術中心,其屋頂種植著一片開闊的綠地,外墻面采用透明建筑玻璃,周圍的環境與建筑空間相互融合,室內與室外有同在之感。建筑設計師營造的室內流動性和不確定性,賦予空間最大的靈動性及自由度。
“在這個項目的整體規劃、建筑設計的過程中,我更多思考的是如何形成一個開放的社區——能夠將社區的庭院融入城市的水岸、景觀等開放空間。所以,它是包容的,能容納人的生活和活動?!睍篂乘囆g中心的建筑設計師邱慧康接受上啟藝術訪談中說。
會展灣社區的藝術中心不只占據著實體空間,更是一連串隨時間演進的社區事件平臺。也將在之后成為多元的綠色生態、城市未來、社區文化主題的藝術發生地。
你一直在玩系列一
上啟藝術 X 劉然藝作品 會展灣水岸·水云間藝術中心
點石成金
沈也作品 于會展灣水岸·水云間藝術中心
[%]
藍梓雁&羅航作品 于會展灣水岸·水云間藝術中心
未完成星球系列-5
徐子薇作品 于會展灣水岸·水云間藝術中心
會展灣藝術計劃通過藝術家聯合創作展覽計劃以及來自規劃、建筑、藝術背景的專家學者展開城市與社區的主題對談“藝術,城市與社區的紐帶”,探討會展灣社區的新文化語言以及會展灣區的未來發展可能性。
在此藝術計劃中,不僅重視對未來的構建,亦注重當下社區藝術文化的存留與傳播,相關畫冊的出版,成為與社區精神內核相匹配的物質存留、社區精神建設的延續。
“會展灣藝術計劃”展冊
上啟藝術出版 于“藝術深圳”現場
藝術成為培育新型社區文化藝術語言的生產器皿,通過藝術,我們重新想象人與人、人與社區之間的關系,反思新的社區變化對我們的生活方式的影響和可能性。會展灣社區中開放的藝術空間,讓社區居民成為會展灣社區背景下的行動主體,呈現自我生長的藝術聯合形式。會展灣藝術計劃作為第一次在這個社區中發生的藝術事件,將成為社區的新的文化產出平臺,也成為社區中重建想象之地的出發點。
當藝術介入社區,藝術以裝置、活動等形式建立了一個開放自由的全民平臺,它不僅建立、維系和積累社區的人際關系,亦從個人和社區兩個方面,喚醒公眾對社區的認同感,激活社區活力,在精神與物質兩個維度上創造了共同的紐帶與多樣化的發展可能性。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