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說給個報價,到底應該怎么給?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底部規范!
廣告是人與人之間的生意。
一個或贊譽無數或無人問津的廣告,中間都必然經歷了廣告主與廣告商之間幾百回合的唇槍舌戰,與彼此的妥協退讓。
“請給我們一個報價。”事情一旦跟錢扯上關系以后就開始變得微妙。
大家都知道4A,美國廣告代理協會,最主要的協議就是關于在為客戶做投放時必須收取17.65%的媒體費用,以避免業內競相壓價的行為。比如客戶花300萬在電視臺做廣告投放,廣告代理商就要收取300萬X17.65%的傭金。
創意人當然認為創意無價,但創意人當了老板以后也是要面對“現實”的。員工要你發工資,每月要付租金水電,一切都必須有碼有價游戲才能玩得下去。所以公司還是先要給你定價。
有人設計的logo賣50塊,有人設計的logo可以賣幾百萬,設計和創意都是很主觀的東西,關鍵是如何找到那個平衡點,既保證客戶接受,又能讓公司賺到錢活下去。在我看來相對客觀的方式是按時間計算。做這個項目需要花費多少工時,每個工時收費多少,需要幾個人協同作戰,最后就能得出一個具體的數字。
我曾經給香港的一個關愛老年健康的項目做過咨詢。當時他們還是一個工廠,只有產品,客戶希望打造品牌,要求給他們的產品重新定位,并設計一套新的VI。我習慣將一個品牌的理念完整表達,于是做了一整套方案,產品定位、VI,還有一份全面的市場營銷計劃,客戶聽完這個提案非常興奮。
下一個會議大家都有點緊張,因為要“談錢”了。我們當時提出的報價是100萬港幣,他們說回去考慮一下,然后盡快給我們答復。可是接下去的幾周都完全沒有聲音。最后項目沒有談成,我們猜測也許是他們覺得這個報價太高了。
我的這個例子是開發一個新的商業模式的報價,對于很多小廣告公司的業務來說,更常見的是一些單獨的項目合作,像一次促銷活動、新產品上市推廣、產品包裝設計,甚至是一張海報、一本型錄、一條廣告片等等,這個報價當然就不會有太多的“后顧之憂”。
很多財大氣粗的國際大品牌都會找4A的代理商,品牌有自己的廣告預算,與4A廣告公司一般都是按年來簽合同,有多少預算是花在廣告制作上,有多少預算是花在媒體投放上等等,都有計劃。但這個你也不好說是按時間去計算費用的,沒有哪個企業會真的去調查你在這個動作上花了多少時間。最后還是看你為他們提高了多少銷量。
找制作公司與找廣告代理商又有點不一樣。制作公司的費用基本上就是按一個作品算(其實質也是時間),作品完成,驗收通過,這個單子就算完成了。不需要像廣告代理商那樣去安排媒體投放,廣告效果監測等等后續的工作。形象點說,企業和制作公司就像“One night stand”的關系,和廣告公司就像有期限的情侶關系。
當然,“按時計價”也有用不上的時候,特別是對于默默無聞的小公司。以一個簡單的logo設計為例,A公司的設計師和B公司的設計師都需要花費4個小時來設計這個log,按1個小時1000元來計算,兩家公司的報價都應該是4000元,但是B公司作為初創公司沒有名氣沒有客戶,為了搶到這單生意報了1000元的價,而且必須做得與A公司4000元的設計一樣好,這樣才會有下一單生意。一點一點建立起自己在業界的口碑以后,也就可以將“低價策略”換成“實力”去競爭了。
無論是廣告行業內哪種類型的公司,如果能做到客戶在你和其他低報價的廣告公司之間還是選擇你,那就是實力。但鑒于人類貪婪的心理,“低價”永遠有吸引力,客戶永遠關心價格,我們要做的是讓他認可專業服務可以帶給他的價值,讓客戶看到價值大于價格,讓他感受到物超所值,不要一味地追求低價而忽略了最終的目的。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