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博會海報好美,設計和文案有誠品內味了
相信屏幕前的你也一樣,或許是第一次聽到臺灣桃園舉辦的文創博覽會。然而,從2010年開始,臺灣每年都會開辦文化創意博覽會,今年選定在桃園開幕,幫助外界認識桃園文化特色、感受多元魅力。在2020年10月最新一屆臺灣桃園文博會開啟之前,官方發布了一系列主題海報,有句港句,真的讓人眼前一亮!
海報提煉出桃園的景觀、人文、藝術、文化特色,分別打出“一種高度”、“一種頻率”、“一種共生”、“一種回歸”、“一種探索”、“一種在地”、“一種創新”等主題,字里行間滿滿都是臺式文藝范。
01
「前略,我在桃園某處。」
桃園是一座由傳產、航空、交通、農業交織而成的工業之城,但回到人文地理的視野,許多人也許忘記了桃園是一座擁有 1/3 自然山林腹地的山林之城。
02
「別在機場,就在這里,愛的迫降。」
從土壤、樹葉、森林、山峰一層層自社會中走向一棵樹再走向山,讓身體重回創造性的視野,採集匯聚一種深刻的感知,登上山,用另一種高度看待桃園。
03
「搖籃曲快結束時,才知道自己被愛到什么時候。」
「嬰仔嬰嬰睏,?暝大一寸。」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搖籃曲,不僅用來哼唱安撫孩子入睡,更在歌詞之中,寄托了父母親對孩子的愛與未來的期盼。「一種頻率」采集各族群父母親對孩子吟唱的搖籃曲或童謠,梳理象徵桃園長久以來多元文化融合之下的生活樣貌,建構出獨特的人文聲音地景。
04
「沖在我身上的都是潮。」
采集海客元素進行設計創作,提煉出屬于桃園海客文化的新視覺圖騰。期待借由踏查客家文化精神的過程中,翻轉既定印象形成一種理解的回歸。憑借設計與時尚的推力,讓客家文化成為日常,尋找客家花布新魅力!
05
「海里不知身是客,淘出朵朵海上花。」
「 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客家人都居住于山區?桃園觀音至新屋一帶,分布著一群深具在地文化且有保存與推廣意識的「海洋客家」族群。為了適應「風頭水尾」的地理環境,發展出農漁兼作的生活方式,無論是在性格、 飲食及生活方面,都與大眾對傳統山客印象有所不同。
06
「最喜歡的那節課,沒有年齡限制。」
將桃園在地的特有中級山自然風貌納入教育的一環,帶領桃園八德大忠國小師生一同走訪「復興三尖」中的那結山,深入探索60小時。將山當作一所學校,提出山林教育作為教案的可能。
07
「把力氣留在山上,讓氣力放在心上。」
當都市中常見的輔導課、美術課、自然課、戶外活動等課程都在自然生態的擁抱中發生會是什么樣的姿態?教育的層面非常廣闊,以山為師,打開圍墻,躍上野性的桃園,歡迎一起進入山的教室。
08
「超越米其林,桃園山與林。」
深入復興山林部落進行田野勘查,追溯探究狩獵、漁獵、野菜采集到農耕文化等,經由原民飲食文化的展策鋪陳梳理,最終實際打破食物印象的界線,創作出屬于當代的新原民料理,重塑桃園原民新魅力,發現最野桃原味!
09
「想哭的時候就低頭種點什么,讓汗流干。」
在城市、鄉間、農田裡的每個微小移動,感受空間中的溫度、氣候及光影變化,與自然同在。仔細觀察每一片葉子、每一個經脈、每一次呼吸,在細微的變化下,緩慢生長,將「產地」作物連結到「農民」、貼近「桃園」。
雖然我們無法親身去到桃園的展會現場,但透過這些海報,我們重新認識了如此秀美文藝的一座城市,也看到了臺灣設計的細膩與柔情。
耐心翻閱臺灣文創前幾年的設計,也是各有各的風格:
2019年
2015年-2018年
此前,我們有盤點過臺灣近年來比較亮眼的banner設計,結合今天這組臺灣文博會的海報來對照比較,會發現臺灣設計、文策能力可謂自成一派,又多元璀璨,相信你對臺灣設計的風格、趨向會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