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小編最近發現了一個每季均分超過9分的小眾紀錄片(目前更新到第三季)——《如果國寶會說話》。
這片堪稱紀錄片中的“泡面番”,因為它每集只有5分鐘。但是卻能在這5分鐘里將高密度的歷史背景、制作工藝等知識點深入淺出地給觀眾交代清楚,最后還能進行一個小小的升華。
而且在這短短5分鐘內,還能金句不斷,讓觀眾走心之余還想走個“筆頭”,雖然大部分觀眾都已經過了寫作文的年紀,但是并不能妨礙大家重拾紙筆謄抄它的沖動。
如何讓可能枯燥晦澀的解說文案不掉書袋,還要迎合觀眾的品味,吸引到一些本來對文博不那么感興趣的觀眾?央視這方面的文案撰寫一向是可以的。
所以抱著學習精進的心態,小編把它們已播出的3季解說詞整理了一下,從中挑選出一些分享給各位。
01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六朝模范
站在磚壁前,我們仍能感到迎面拂來的那陣山風,吹來的是未泯的典范和對純真生命的深深渴望。
02 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生命
你可能會問我,為什么人們不把這些碎片全部拼接,恢復它完美的樣子,因為人們發現,在這些無數的疤痕中見到了—個又一個歷史的細節,在這些星辰般的碎片里看到了人類在苦難中前行的腳步。
我們哭著降臨世界,卻可以笑著走向永恒。
03 飛天:天衣飛揚
我們乘著時代的風云,以微毫詮釋盛大,且歌且舞而來。我們曼妙豐姿里,就是生命;我們輕盈飛過處,就是天空。
04 云岡曇曜五窟:世界在這里大同
此后的1500年,雕刻在繼續,世界被不同的文明雕刻成此刻的樣貌,不同的陸地、海洋、山脈、湖泊、城市、村莊,人們的膚色、眼神、笑容,相遇一刻、生死一刻、聚散與悲歡的一刻,共同雕刻著人類的故事。
我們用“仿佛”這個詞語描繪心念的狀態,人類的身體、—舉一動、—顰一笑,都仿如佛在,彷佛天地間、時光里,世界的樣子,我們的樣子,每一刻都是一場雕刻。就在此刻,就在這里,世界在這里大同。
05 花樹狀金步搖:一步一歡喜
日月星辰里,她的金步搖纏金流光,金枝葉長墜蕩漾;無垠星河間,跟隨她的足跡,看到了一步一歡喜。
06 唐代仕女俑:月半妹的春天
作為一個每天都在努力減肥的胖妹,我曾夢想生活在大唐,但后來才知道:初唐不胖,晚唐臃腫,即使盛唐也不都是以胖為美,你身邊同樣有苗條的閨蜜。
只是那時自信,那時自在,那時是以想胖就胖的自由為美。大唐,之所以是我心心念念的大唐,正在于你不用投他人所好地成為自己。讓你們綻放,是大唐做的最讓人激動的一件事。能夠這樣綻放的時候,就是春天來了。
07 昭陵六駿:奔騰的紀念碑
巖石可以被移動,藝術的豐碑卻沒有倒塌。
圖稿、浮雕、石碑、卷軸,藝術的意志超越了材質和媒介,斗轉星移,昭陵六駿作為歷史的記錄者仍然以特殊的方式,在時間的軌道上向前奔跑。
08 回洛倉刻銘磚:天下糧倉
深埋地下的糧倉,收儲轉運系統,奠定了都城安定、國家運行的基礎,支撐起地上那一片繁華。
09 阿斯塔那俑與文書:折疊時空
大唐西域的時空被折疊,在這火焰山邊收藏。
當時的一個字,現在的一個謎,一些雞毛蒜皮的大事,一些驚天動地的小事,就是阿斯塔那的故事。
10 長沙窯青釉褐彩詩詞壺:一別行千里
地層如同一座沙漏,計算著朝代的次序,湮沒了“無足輕重”的數據。當一切歸于塵土,誰能證明普通人曾經愛過?
時間在泥土里沉降,讓愛與不愛變得無從考證。一別行千里,再見是暮年。
11 阿斯塔那伏羲女媧圖:化生萬物
雖然世事如蒼狗,生命終凋零,但在無常中去追求永恒與絢爛的生命伸張,卻保存在我們的文化記憶里。極目不見故土,抬頭卻是同一片星空。
12 敦煌經變畫:出塵入畫
即使是長安,一年中的大多數夜晚都恪守宵禁制度, 唯有上元時節,這座夢幻之都擁有十二個時辰的光明,白夜如晝。
華服琳瑯,面具各異的人群追逐著流動的光影,像海中魚龍般,徜徉在無極的快樂中。俗世生活的斑斕與信仰世界的疊加生成極樂幻境。天人如世人,彼岸如此生。唐人佛國之夢的彼岸,卻是我們回訪故國的大門。這是唐人的想象,也是我們想象中的唐。
13 鷹頂金冠飾:你好,我的對手
從戰國時代開始,在與一個又一個內外對手的對峙和融合中,在經歷一次又一次蛻變之后,中華文明強大的包容力,逐漸被喚醒。
因為對手,我們審視自己;因為對手,我們了解自己;因為對手,我們變成更強大的自己。你好,我的對手!
14 木雕雙頭鎮墓獸:天地一角
一呼一吸間,鎮墓獸已存在兩千年,以木頭和動物的角質,對抗時間的銷蝕,依然完好,與天空并肩,和星辰同行。
15 跪射俑:帝國的鏡像
地平面,是神秘的鏡子。鏡面上,是巍峨而沉默的陵墓;鏡面下,帝國的時間仍在行走。
地面上的秦朝已經畫上句號,大地之下的時間,在坑穴的隧道中,自我延伸,這里的帝國沒有終點。戰士們等待帝王的號令,隨時準備重返戰場。
16 里耶秦簡:秦朝縣城那些事兒
那時的小吏與平民,仍存在于尺牘,可以閱讀,可以理解,可以想象,可以在尺牘之間,看到那些被秦時明月照耀過的生命和時光。
17 南越漢玉角形玉杯:有玉而安
玉,石之美。玉比王字多一點,即使身為王,也會在時間里湮沒,有了玉便多了一點能與時間并肩的力。
有玉而安,身體因此安住,大地因此安住,安住在對永恒的祈愿與向往中。
18 霍去病墓石刻:磐石之志
石不朽,磐石之志永存。亦如閃電的生命,在大地上消失的那一刻,石頭里的生命,浮現出來。
一塊巖石刀刀劃過,時間在他們身上碰撞,便鐫刻出了故事。
19 二十八宿圓盤圭表:周而復始,如期而至
木已腐朽,漆皮殘存。時空,仍在漫天繁星中延伸,太陽,不過這兩千億顆亮點中的一粒。
天行有常,周而復始,如期而至,是為天地之信,以利萬民,生生不息。
20 長毋相忘銘合符銀帶鉤:閃耀腰間的誓言
這偉大的盛世,同時包容過隱秘和張揚,或許在另一種意義上,實現了“未央”和“毋忘”是中華民族對漢文明的情感延續。漢代人的吉祥語,也是歷朝歷代人們共同的期盼。在現代生活中,仍然被沿用下來,穿越千年,還透著微光。
遙想漢人多少閎放,敢說敢當,就當此生此世是夢一場,忠于內心,活得敞亮。
21 錯金銀云紋青銅犀尊 :萬物有靈犀
犀尊送走了犀牛,比血管更古老的河流,流淌在比國家更古老的土地,過客來來往往,相視一笑,萬物有靈犀。
22 人頭壺:最初的凝望
我們凝望著最初的凝望,感到另一顆心跨越時空,望見生命的力量之和。
六千年仿佛剎那間,村落成了國,符號成了詩歌,呼喚成了歌。
23 賈湖骨笛:穿越九千年的笛聲
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間的,是九千年前人類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先聲,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24 陶鷹鼎:陶醉了六千年
陶,是時間的藝術,泥土太干則裂,太濕則塌。為了成就一件完美的陶器,匠人們需要等,等土干,等火旺,等陶涼。
今天的我們,總感嘆生活太快,時間不夠用時,六千年前,古人就已經教給我們,如何與時間融合,如何與時間不較勁。
25 龍山蛋殼黑陶杯:0.2毫米的精致
最質樸的材質邂逅了最巔峰的工藝,留下了那個時代的千古絕唱。地球早期的文明,最先被陶器所散發的質樸光澤照耀。
26 紅山玉龍:尋龍玦
我們對著光源去看玉,就像五千年的先民一樣,看他的清澈和透明,看它挺直的脊梁在空中躍起。這塊玉成為我們身體延伸到空中的部分,在時光中飛翔,起舞。
27 殷墟嵌綠松石甲骨:刻詞骨柶
有了甲骨文,中華文明就有了記錄與傳承的工具,經過演變傳承,從祖先的心里流傳到我們指尖,從此,從個體到族群,所有的情感,知識,思想,經驗,通過文字,一代代流傳下來,中華文明得以塑造和傳揚。
此刻,我們寫的橫豎撇捺,曾經一筆一劃地刻在骨頭上。因為刻骨,所以銘心。
28 鸮尊 :一只貓頭鷹的待遇
從高貴到不詳,再到呆萌,貓頭鷹一直就是那個貓頭鷹,但是人心變了好多回了
29 利簋:刻下商周的界碑
通過一件文物,三十幾個字,居然能跟三千年前的祖先們交流。
而簋上半部分形狀,被現代人用的碗沿襲來下,依然作為食器盛放谷物,被我們捧在手掌,也捧在心上。
30 何尊:這里有中國
“中國”,三千年前被鐫刻與方寸之間,深埋于地下。
三千后,埋藏它的泥土,和這泥土連接的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做“中國” 。
31 玉組佩:把世界戴在身上
玉組片,以毫厘的薄片,象征巔峰,以靜止不動,比擬河流,流經了生死與朝代的更迭。
這組碎片來到我們眼前,已經行走了億萬年,而西周離我們,不過三千年。
從禮玉到配玉,我們把世界的美好,戴在身上。
32 三星堆青銅人像:人性的光輝
與他們對視,那些超越語言的心動,也許就是隱藏在我們生命里的謎底。我們是人,我們站在這里,也站在地球上。
33 三星堆青銅神樹:生命之樹
歷史、文明、想象,似乎都是以一種相同的方式構建起來的,這種連接方式就如同樹狀結構。
樹立天地,生命之樹,成為人類一個古老的象征。
34 太陽神鳥金箔:照耀古今的光芒
當人類逐漸遠離了神巫世界,再也無法破譯太陽神鳥金箔的真正含義。太陽神鳥,20克黃金里的宇宙,在這0.02里面厚度記錄的宇宙時光里,我們如一粒微塵般存在。
35 虎符:執于掌心間的千軍萬馬
后世隨著勘驗手段的發展,符節雖然漸漸成為歷史的背景,卻也并非蹤跡全無。
在后來的兩千多年里,“符合”的校驗邏輯已經根植于人類活動的角角落落,守護著現代社會的秩序。
在強擼完這三季共75集,中間數度幾欲落淚之后,或許可以稍微了解到,為什么這些文案能夠吸引到觀眾的原因了。
1.平時化語言拉進國寶與我們之間的距離
這些國寶離我們太遠了,它們身上的莊嚴厚重的屬性,很容易讓解說變得更加曲折神秘。而縱觀三季的解說詞文案,基本都是“往小了寫”,不管風格是幽默還是優美,對文物們進行一種日常口語化的描述,反而讓整體的解說變得更加細膩有層次,達到以微觀見宇宙的效果。
2.利用使用場景填補認知空白
關于那些湮滅在歷史中的信息,則會根據制作使用場景進行“腦補”,但“腦補”并不是漫無目的的想象,而是根據其制作工藝、材質、形狀等各種信息進行準確的補充,這樣能讓觀眾在短時內跨過時空,觸碰到那段時光,那個文物。
3.宏觀視角沉淀文物魅力
但對于文物意義的展現又不止步于當前,止步于區域間,而是以一個鳥瞰的姿態,把視野放到全人類這樣宏觀的角度來看待。
而在足不出戶就可以逛博物館的現在,那些那年那時那地的文物創作工匠們的“心念”,是如何透過層層物理屏障被感知到的呢?
——在搜索的時候,好像發現了第二季文案作者本人的答復:
可能歸根到底,不管時代怎么加快腳步,世界如何日新月異,我們始終是不能忽視一些“常識”的。
數英原創內容,轉載請遵守規范
作者公眾號: 數英DIGITALING (ID: digitaling)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