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集:拿Brief給客戶號脈,CD改行老中醫(有聲)| CD沒教的事
導聽
網友提問:前陣子創意團隊加班熬點的做出了非常好的創意,洞察也準確,主題也明確,形式又新穎,然而客戶直接給pass回來了!說創意很好,可是不是我們這次想要的。 辛苦了……(好尷尬呀~)
為什么做出來的創意總不是客戶要的內容?
【舉手】:因為Brief改來改去!
【發言】:因為甲方爸爸老糊涂!
【哀聲】:因為客戶心里早有答案,他就不告訴我!
【哉道】:因為…因為…他也說不上來他想要什么,反正這個不是!
……
(暴露小編年紀的配圖-_-|||)
當然不是!
當然不是!
當然不是!
真正的原因原來是……
1. 病例(brief)看不清。
客戶給出模糊的表達,大面積的信息,很容易讓人們走入歧路。不是說客戶錯了,而是接brief的時候,你并沒有把客戶心中真正的答案問出來。就像看醫生,醫生會細細的診斷詢問病情,如果直接開藥的就可以直接拉出去了。通過問問題,能夠找到客戶遇到的困難的核心本質,廣告公司才能對癥下藥。
2. 懸絲號脈不靠譜。
在客戶里,不同身份的人拋出的需求和內容也不同。 要找到真正了解核心問題的人提問才對。往往隔著幾層級別,問不出客戶里最后的大Boss到底想要什么?想解決什么?號著銷售經理的脈,卻問著營銷VP的病,這,這,怎么治?
3. 不知道哪疼,反正我有病。
對于連自己的問題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客戶,要么只能等他弄清楚了再來聊,不然會浪費時間和生命;要么就是這個“大夫”不會問問題,問不出病人的結癥。
很多時候跟客戶接brief,都只是在做訊息的收集。客戶給了什么,就照單全收。是想要在這次會議中要把創意搞定? 還是只是做一個傳話筒、拿些資料?要清楚,我們面對的是客戶,是一群有思想、有喜好、有需求的人,不能老是想著從brief幾頁紙里挖掘所有的線索,要從客戶本身下手。因為客戶的答案早在心里面,我們要做的是要把他心里面的東西挖出來!
什么叫笨問題?
問問題,不是自己想要知道一個答案透過別人的嘴講出來,這個出發點就不對了。比如:
“是不是”
“好不好”
“對不對”
這樣給客戶預設了不是A就是B的立場,就不是一個好的提問方式。
挖掘對方心中的答案
用開放性的提問,追根究底,尋求盡可能多的線索,這些線索可能是客戶自身都忽略掉了的。比如:
“為什么”
“Why”
要不斷深入,很多小的Concept和創意會在會議中噴涌而出。將它們不斷地丟給客戶,去測試他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和觀點。因為客戶最清楚自己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拿這些小的idea去不斷讓他確認。而就在這個過程當中,你跟客戶會不斷地有共識達成。最后回去做創意的時候,再通過洞察和系統策略,融合brief會議上跟客戶的共識,概念就出來了。再做出實體來,離成功就不遠了。看!是不是簡單了很多。
問問題四個步驟
所謂,這個四個步驟啊:望、聞、問、切……當然不是啦!
如此循環,在問問題時,把客戶的思維輪廓聚焦在某一個創意上,最后做出來的創意,也正是他之前同意的創意,這樣過稿的機會就比較高,就不會再發生做白工,創意跟brief偏差的情況啦!
我們并不是幫他創造答案, 是幫他整理答案,并且將他心中的答案呈現出來。
做廣告人,就像醫生問診一樣。醫生會一直問病人問題,再做科學的驗證,這樣才是好的診療方法。也是好的問清楚brief的方式。要做好奇寶寶,一直問,一直問,問出新的知識,再去研究。
問對問題,找到問題的本質,就會不做偏創意,不走歪路。
作者公眾號:FUNER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