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標語風靡全球,是Supreme商標的靈感來源!
來源:芭莎藝術(ID:bazaarartchina)
作者:李佳祺
芭芭拉·克魯格《Tears》, 2012年
芭芭拉·克魯格(Barbara Kruger)是美國著名的攝影藝術家,她通過自己獨特的作品風格,去展現女性身份、地位以及不平等關系等主題。
Supreme是以滑板為主的美國街頭服飾品牌,它遍地可見的紅白商標圖案讓人過目不忘。殊不知,這一設計靈感正來自于美國概念藝術家芭芭拉·克魯格的一系列作品。紅、白、黑三色組成的文字、圖像藝術已經成為大家心中典型的芭芭拉·克魯格式藝術。
Supreme商標
芭芭拉·克魯格作品,她的作品多為無題,因為克魯格認為,當你給什么事物起了個名字的話,它的意義就馬上會被固定,這就使得事物變得狹隘起來。
“勞動”變成“創作”
芭芭拉·克魯格1945年出生于美國新澤西州,1966年就讀于帕森斯設計學院。在這個學院里,她幸運地遇到了在此任教的攝影師黛安·阿勃斯和平面設計師馬文·伊斯雷爾,這二人都給了克魯格很大的影響和幫助。
藝術家芭芭拉·克魯格
在早期,克魯格并沒有把大眾媒體的形象、語言和標志融入到她的作品中,而是把重點放在了繪畫上面。
畢業后,克魯格在紐約從事編輯和設計師的工作,大部分都做雜志和書籍封面裝幀。她曾用了僅僅一年的時間,就在一家時裝品牌公司做到了首席設計師。雖然,她在設計界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她還是想轉而從事藝術。“我基本上不適合做設計工作,因為我很難給別人提供完美的形象。”
但是,做平面設計師的經歷對她后來的藝術創作影響最大。正是這段經歷,讓她學會了怎樣去處理圖像和文本。“那些年中,我一直用圖片和文字做系列的習作。所以在經過一定的調整后,我順理成章地從設計師改頭換面成藝術家,‘勞動’變成了‘創作’。”
1969年左右,克魯格用諸如紗線、珠子、亮片、羽毛和絲帶這些不同的材料去制作大型掛毯,其中的幾件作品還被策展人Marcia Tucker納入了1973年的惠特尼雙年展進行展出。
芭芭拉·克魯格《Tough Noogies trio》, 1972年
但是在此之后,她開始覺得這項工作開始變得沒有意義,她希望可以做些更加抽象的作品。于是,她暫停了藝術創作,重新思考自己與藝術的關系。
在克魯格搬到加利福尼亞州,并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任教時,對文字尤其是詩歌產生了很強的興趣。于是,在她繪畫的同時,開始創作和表演自己的詩歌和故事。文字的魅力實在太大,她開始迷戀于對文字的探索,并試圖用照片和文字結合的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
在當時,藝術家沃爾特·本杰明和羅蘭·巴特的作品,都給了她很大啟發。1978年,克魯格曾自己出版了一本名為《圖片/閱讀》的書籍。在這本書中,每一幅建筑的圖片都對應一段敘述性的文字。這為她之后成熟的文字圖片作品,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圖片/閱讀》內頁
對攝影的挑釁
在《圖片/閱讀》發表后不久,克魯格又完成了一項類似的醫院攝影。與上次不同的是,這一次對應的敘述文字變得更加短小精悍,更具有聲明性,類似于“Go away”(走開)、“Not that”(不是那樣的)這樣的短語。
《圖片/閱讀》內頁
上世紀70年代末,克魯格的作品出現了關鍵化的轉變,她決定放棄自己進行拍攝的工作,從而青睞那些現成圖片。這些圖片多半取自于大眾媒體,比如過期的雜志和廣告。“我基本上是拿來一張圖片,然后在它上面放上一些詞語。我的創作實際上就是一種替換性的工作,用我自己想出來的某句話來替換本來圖像中的像‘買這件毛線衫’這樣的話。”
其實,克魯格這種利用現成圖像進行創作的手法,更多的是一種挪用行為,在當代藝術創作中十分常見。而挪用,也成為了克魯格的一種典型創作方式。
對社會的挑釁
“我之所以用圖片和文字來進行創作,是因為它們有能力決定我們是誰、我們不是誰。”1980年以來,克魯格始終以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影像,活躍在社會、政治的前沿。她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作品向時代洪流中生活的每一個人追問:“我們到底是什么、我們想變成什么、我們變成了什么。”
克魯格仿效平常的廣告語言與方式,將觀點鮮明的文字與簡潔有力的圖像進行組合,以藝術的手法表現出來。廣告、宣傳和傳教士的祈禱作用猶如磁鐵一般,總能抓住大眾所關心問題的要害,將他們吸引住使其不愿離開。“無論怎樣,詞語的運用使我的作品有一種令人不太愉快的直率,使人一目了然。”
“你的身體就是戰場”、“我買故我在”、“你的凝視打在我的臉上”、“我的臉是你的財富”、“金錢可以替你買來愛情”……克魯格希望通過這些極其精辟的短語,揭示在男權社會中的女性處境以及對于權力、金錢、物質的批判。
芭芭拉·克魯格《我買故我在》,是對哲學家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顛覆。
芭芭拉·克魯格《你的身體就是戰場》,呼吁女性做自己身體的主人,后來也成為女性主義最著名的口號之一。
克魯格會將自己的作品放置在地鐵、街道和廣場的廣告牌上,去宣傳自己的觀點;她還將部分作品制成明信片、購物袋或印在T恤衫上出售,進行廣泛傳播,這些都使她的作品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人們抬頭就看見了那個招牌,那是表現作品的一個絕佳空間。”克魯格認為,宣傳招貼也好,商業海報也好,矗立在公共場所時就產生了一種強迫性,使我們無法躲避。
芭芭拉·克魯格的作品在戶外進行展示
但是,克魯格并不局限于此,她認為圖像應該在各種不同的空間、場所中進行表現。所以,她也把作品放在畫廊中進行展覽,通過畫廊的機制去更好地詮釋她的創作理念,讓觀眾更加理解她的創作意圖。
芭芭拉·克魯格的作品在畫廊進行展出
通過欣賞克魯格的作品可以發現,在她早期的廣告招貼作品中,她在文字上常常使用人稱代詞,如“我”、“我們”、“你們”等等。這些詞匯直指人心,讓人們迅速進入到她的作品中,思考她所帶來的口號。
在視覺語言上,克魯格普遍地采用一些諸如手、腳等身體部位,它們富有著很強的政治象征意味,代表著團結、權利、暴力等。
克魯格一直在創作上進行自我突破,她不僅僅將作品局限在平面上。在裝置展中,克魯格用黑白的詞語和句子填滿了裝置空間的整面墻、地板以及天花板,視覺沖擊更加強烈。
上世紀90年代以后,克魯格的作品日益多媒體化,靈活地拼接文字、聲音、圖片和錄像,新的創作形式不斷產生。
芭芭拉·克魯格《Twelve》, 2004年
在2005年,克魯格取得了第51屆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終身榮譽獎,可以說她是美國目前最具影響力的女性藝術家之一。克魯格將傳統“摧毀”,將圖像和文字激活,制作出我們平時不常見的“標志”,讓觀者深陷其中。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