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品創始人吳清友最后的演講:賺錢之外,誠品存在的正當性
來源:虎嗅網
演講人:吳清友
編者注:昨日(2017年7月18日)晚間,誠品創辦人吳清友突然去世的消息震動了文化界。
誠品及誠品生活全體同仁今晨致信
吳清友和誠品不把盈利作為書店經營的最高目標,在誠品連虧15年的情況下仍然堅持經營,這樣的理念讓誠品的20余載充滿了風雨,卻也讓誠品書店成了很多閱讀者心中的一隅勝地,以至于在傳統書店逐漸被網絡沖擊代替的今天,賺錢乏力的誠品依然維持著亞洲最大書店的地位。
2014年他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有關如何承受這15年虧損的演講如今再被人們翻起,敬佩感動如昨——一位在35歲前積累了可觀財富的新貴,卻愿意用此后的30年做一件賠錢的事,并在15年的虧損中學會了看清自己。
在誠品的第1萬天致辭中吳清友曾寫道,堅持不過是為了初心:
人們都說我承受誠品賠錢十五年的重擔,于我而言,既然下定了決心,就應誠懇面對自己的信念,就算在最艱苦時,也不改其志,只是明白了自身的不自量力與無可救藥的樂觀,仍愿意迎向諸多困境與挑戰,把負面扭轉成正面,感謝光明的火光,更感謝為誠品點燈的貴人、同事、家人、朋友,以及每一位來到誠品的讀者,聚光燈雖是在我身上,實則有一大群在燈暗處努力不懈、辛勤耕耘的執燈人們。
由于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反復對生命的思考始終伴隨吳清友探索誠品經營的路上,這樣的一路可謂驚險,可謂沉重,但吳清友將其視作道場,更將病痛視作生命的饋贈。
以下內容綜合了吳清友誠品20周年之際在香港書展上的演講,以及他生前最后一次在AAMA (Asia America Multi-Technology Association) 年會上的演講,在這些講話中,他集中談到了對于生命、對于書店經營的諸多思考,今天重讀,聊以紀念。
演講內容
我在創辦誠品前,其實還算是小康之家。一九八五年,在陽明山買了塊地,自己要造房子,當時,朋友急著告訴我:「吳清友,蓋房子是要請人來看風水的啊!」
朋友熱心地請了一位風水老先生來,先生說,這個房子朝南的話,你會發財,朝北的話,你的身體會健康,朝東,你會智慧增長。八五、八六年時,我的銀行存款數字還不錯,我說:「那我要的是智慧增長!」
一直到今天,我們家還是朝東。回頭來看,我的身體經過三次開心手術,果真是沒有朝北;我的財富比當年少太多了,果然沒有朝南。不過,我想過幾年還是得去跟風水先生說一聲,雖然朝東,但我的智慧其實也沒什么增長。
很多人都會關心銀行存款有多少,我也一樣,但是也有很多朋友關心「生命的存折」有多少?指的,就是「智慧的增長」。我在中年時創立誠品,一路走來十分艱辛,一九九九年誠品十周年慶時,我跟同事做了一個很坦承的告白,其中有一段是這樣的:
誠品已經十年了,外在上,由一家店變成二十多家,但我自己的食、衣、住、行沒有太大改變,吃得還是很簡單,住的還是同一棟老房子,還是開著一輛老賓士車,因為我立志——誠品如果不賺錢,我就不換車。
然而,真正令我感到遺憾的,是我覺得自己的智慧沒有太大的增長。銀行的存款逐漸變少,這我不太憂心,只是當我看著自己智慧沒有增長時,感覺到有些面目可憎。
記得星云大師曾說,錢是有限的,錢可以買到名牌,但買不到氣質;錢可以買到好的食物,但買不到好的食欲;錢可以買到很好的床,但買不到安穩的睡眠;錢可以買到豪華的別墅,但買不到溫馨和樂的家庭。
當然,我們需要財富,但是當你越需要它、越追求它,很多情況下,也為我們生命帶來很多痛苦。
分享這些,是希望大家可以有一本「生命的存折」,開始存下一些除了錢以外的正面力量:你的愛心、溫暖、善意、關懷、友善,這是存下生命里許多正面力量的一本存折。
2006年在香港手術(心臟手術)的前一晚,我心想:「既然上天要我受難,那就讓我多承受一點吧!」不是說我多偉大,但從中,我看見了自己的真心。我懷著這種心進到手術房,果真應驗,我昏迷了七十二小時。我在病床上的時候,一位念哲學的同事送我一張卡片,他說:吳先生,可能上天是要你服一帖藥,所以才要你生一場病。
覺察真心,栽培好心
其實,本末、因緣是很奇妙的。我去配了一副黑框的眼鏡,回家后,女兒說,爸爸你已經太嚴肅了,為什么還要配黑框眼鏡?后來,我去眼鏡店調整眼鏡,問老板說:「唉!你上次怎么介紹我黑框眼鏡?」他回答:「吳先生,那你就是要多微笑啊!」(正面或負面思考)其實存乎一心之間。
我總是相信,人的心是最重要的根本,心念的正面,往往會帶給我們很多意料不到的正面回應。
有一次,參加一個佛教法會,結束后,坐計程車去吃飯時忽然閃過一個念頭: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有權力說病痛不該歸我、貧窮不該歸我、苦難不該歸我。請問:不該歸你,該歸誰?那天起,我開始對殘障的朋友們肅然起敬,我領悟到,原來這些朋友們其實是在代我們承受苦難。
有天晚上,我在誠品敦南店附近看到一位賣花的先生,在地上擺著幾支睡蓮,就買回家想給太太供佛。路過安和路口,看到一位殘障同胞趴在人行道上,旁邊擺了一個碗,我放了五百元于碗中,但當我往前走了幾步,又決定回頭,把兩支蓮花也放在殘障同胞旁邊。為什么?因為我感激他,在這個繁忙的都會里,在人際關系淡薄的社會里,因為有他,讓我在那一個當下,心里升起了一股悲心。
有次在誠品敦南店二樓,一位和尚走到我面前,直覺地,我從皮包里拿出一千元放在缽內,但這位和尚很匆忙地就轉身下樓,我好奇他為何走得急促,原來,我們有位同事正瞪著他。
同事說,吳先生你不要再給了,因為知道你會給,所以他會等你,這樣會影響到其他顧客。一定有很多人會想:他到底是真和尚還是假和尚?各位朋友,只要你是「真布施」,那就沒有「假和尚」。
沒多久,我又在誠品敦南店外遇到這和尚,他一個人站在路邊,眼睛不斜視,也沒有托缽。然后我試著慢慢從旁走到他面前,觀察他是否有在偷看我,結果他很專心,那時,我看到自己「小人的一面」。我要說的是,從很多小事里,你可以覺察出你的心,而當一個人有能力去覺察自己的心,接下來,就能開始栽培「好的心」及「正面的心」。
所以有人說,「有健康的思惟就是莫大的福報」,我個人因經歷病痛,領悟尤其多,到最后,我其實非常感恩上天讓我有這個疾病。自己常想,像我這種「我執」這么深的人,如果沒有這種慘痛的病痛,恐怕,我生命的存折永遠是零。
就算賠錢也該存在:誠品的「五感」生命力
誠品賠了很多年,同事會很阿Q地想一些「即使賠錢還應該存在的正當性」,而這來自于五種不同的感覺。
到了(誠品)書店,看到了一本好書,就會有一種「飽足感」;在飽足感之后,因為了解了自己、飽和了自己,就會有一股「成就感」;之后會感到身心安頓,產生了一種與自己與他人、天下萬物的「歸屬感」;有生命的目標、有存在的定位,人生就會變得豁達,你會有種「幽默感」,不會因為銀行的存款多少而憂心,反而焦慮生命存折有多少;當你有幽默感之后,就會有想跟他人分享、想為他人服務的心,所以就會有「使命感」。
對生命而言,這五感就是正面能量的感覺。
沒有商業誠品不能活;可是沒有文化,誠品也不想活了
面對人生或事業,其實是要從哲學的ABC、從了解自己開始,你是誰?你從哪里來?你要往何處去?
我是一個后知后覺的人,我到了30多歲,才開始問自己這些問題,或說是被迫問這些問題,因為我有所謂的先天性麻煩癥候群,假使我還能重見陽光,生命被迫歸零后,什么是你最重要的選擇?什么是你來這一趟,應該要完成的?
我年輕時很幸運,糊里糊涂買了不動產,并非靠我個人的努力,就賺了一些心有不安的錢,我很疑惑,因為身邊比我優秀的人太多了,我何德何能?這讓我開始去了解,我到底是誰?
我心里明白,我崇拜的人,不是政治家、不是事業經營者,我崇拜的是弘一大師,我敬佩的是史懷哲,我景仰的是赫曼赫塞。
我讀哲學、文學、心理學,德國文學家赫曼赫塞有一句話:「大自然是上帝或上天最偉大的創作,而人類最偉大的創作,盡在書本當中。」這讓我終生難忘,也改變了我的一生。
因為閱讀的好因緣,也因為遭遇到中年危機、生命瓶頸,造就我這個不喜歡讀書的人,想透過閱讀去了解人生、了解自己,這是誠品最重要的緣起。
書店獲利不易,生存也難,但我認為,我在做一件我喜歡的事情。當我們談一位企業家面對困難的淬煉, 我個人覺得,那不叫淬煉,要淬煉的不是事業的經營,要淬煉的是心性,因為KPI很容易比較,但DNA很難追尋。
我個人的信仰是,生命在事業之上,心念在能力之上,事業、工作都是你生命的道場。
默克藥廠有一代的傳人說,醫藥的存在不是為利潤,運用到誠品,書的出版也不是為了利潤而存在。當然,我們會面對現實經營的壓力,但我曾說, 沒有商業誠品不能活;可是沒有文化,誠品也不想活了。
很多know-how都即將過時,過去我在規劃誠品店面時,心中總有一個疑問,什么是最新的設計,我們該用嗎?后來我才體悟到,假使我每天在追逐最新的設計,那不也代表,我每天都在否定過去那個曾經努力實踐的自己。
每個人的生命,都應該有他定錨之所在,什么可為,什么又不可為。伙伴們,不管是創業或從事哪一件志業,先厘清自己的起心動念,先認識自己、認識生命,因為你永遠是自己最大的支持者。
- END -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