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脈聯合創始人何金:世界因誠信而高效
12月7日,以“共筑網絡誠信、共創美好生活”為交流主題的2020年中國網絡誠信大會在山東曲阜舉辦,并發布了《中國網絡誠信發展報告》。
脈脈聯合創始人何金,以“世界因誠信而高效”為主題發表了演講。他提到:中國社會正在加速從傳統熟人社會,向半熟人社會變遷。限制你想象的不是貧窮,而是信任。信任就是生產力,世界因誠信而高效。
以下基于何金演講實錄整理:
大家好,我是來自脈脈的何金。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速度的持續加速,以及數字化的快速推進,加速了中國社會從幾千年前的傳統熟人社會,向半熟人社會變遷。我們生產、生活各個方面都受到了網絡化、數字化、移動化等技術和應用的影響,人們誠信關系的建立有了更好的社會基礎以及數字化平臺條件。
脈脈作為一個擁有1.1億實名注冊用戶的職場社交平臺,堅信“信任”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強的生產力,我們希望能夠為中國職場人提供一個高信任度的新型商務社交平臺。
01 半熟人社會到來:請關注你的“五同”好友
2019年中國城鎮就業人口達到4.6億,而且以每年10%的速度在增長。整個中國的職業發展在向著更加專業、更垂直的方向升級,中國的中高端職場人也已超過1億。與此同時,伴隨著近兩年全球及中國經濟的一些波動,中國職場人感受到職業生存壓力和發展挑戰也明顯提升。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速度的持續加速,以及數字化的快速推進,使得中國社會正在加速從幾千年前的傳統熟人社會,向半熟人社會變遷。
正是看到了這一趨勢,脈脈在中國首次提出了“真實職業形象”與“人脈共享”的概念,希望可以在開放式社交關系和封閉式社交關系間,構建一個半熟人的、服務于中國職場人職業成長的新型社交服務網絡。
半熟人社會有兩個重要特征:一是,隨著大家紛紛走出自己的熟人圈子,熟人關系的效能顯著降低;二是,半熟關系具有爆發式擴張勢能。半熟人關系就是我們通常提到的“同事、同學、同鄉、同校及共同好友”。在脈脈,我們俗稱為“五同”關系好友。用戶在注冊脈脈時,我們都會引導、鼓勵大家使用自己的真實身份信息、教育背景,以及公開可認證的職業背景,借此打造一個具有極高匹配度和信用度的新型商務社交圈。
脈脈的目標是通過信息技術,還原真實職場社交關系,并依托“五同”關系幫助職場人合理擴展職場關系網絡。一個具有商業契約精神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應該是更簡單的而不是更復雜的。信任不只是依賴于親人關系,也不僅受制于地域因素。信任應是基于人與人之間真實、平等、開放的信息交互與互相成就。
02 如何建立信任:要先存異,后求同
現實的生活往往比我們預設的場景更為復雜,我們想要在復雜的不同特征個體間建立信任關系,必須要“存異求同”,更多元、多維地構建“信任共同體”,以支撐社會各類交易、合作的高效開展。
首先“信任共同體”需要存異:參差多態是商業社會的活力之源。有差異、不同,才有碰撞、互補,才有創新和合作的空間和機會。
其次“信任共同體”需要求同:在金融交易市場,有一個功能叫“價格發現”,交易各方基于大量信息的聚合交換,形成了一個各方認可的共同價格。信任的形成也是一樣,需要有一個公開真實信息的載體,開展信息交換與互動,幫助各方來達成共識、確立共性。 具備“發現共性”能力是商業社會極為重要且寶貴的。
通過“存異求同”,能更好的形成誠信共同體。社會的各類交易、合作,都會更加高效。信息交換更無阻暢通、上下游協作更融合全面,個體和體之間也因為更加互信,能夠建立共同利益而保持目標一致,從“共謀”走向“共贏”。這也是脈脈一直努力建設發展的方向,為中高端職場人構建有助于個人成長、職業發展、業務提升、產業創新的信任共同體。
03 限制你想象的不是貧窮,而是信任
在2019年,有三位經濟學家,榮獲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分別是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迪弗洛(Esther Duflo)和克雷默(Michael Kremer),他們共同關注的領域是發展經濟學,也可稱為貧窮經濟學,簡單說,就是研究窮人和落后國家的發展問題,力圖給全球貧困問題找到解法。
他們發現,因為缺乏信用保證,窮人往往面臨比富人更高的利率。而因為利率高,窮人就更加難以積累財富,難以走出貧困。那如何打破這種惡性循環?學者們認為,只要秉持自身“萬事皆有可能”的態度和外部的些許援助,比如一條信息,一點差異化政策的推動,就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積極效果。在現行經濟社會中,個人和組織習慣用資產做信用背書,并借助信用讓財富帶來更多財富。
我們一直也在思考,“人”本身也是一種資產,而“人才”更是優質資產,是國家競爭、社會競爭、企業競爭的核心關鍵資源。限制你想象的不是貧窮,而是信任。
所以,脈脈愿意并應該為“才能”建立信用背書,讓人們多一點信任,多一點機遇。我們推出了基于用戶自身意愿露出的真實、公開的檔案信息服務,也稱為Profile。通過真實的職場信息、職業評價及職場社交關系網絡,讓每一位職場人的“才能”收獲到更多的信任,獲得施展才華的機會,降低互信成本,建立更多的合作鏈接與職場機遇。
04信任就是生產力,世界因誠信而高效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脈脈也希望能夠幫助整個社會提升商業效率。這就是脈脈正在做且未來要堅持做的事情。
基于我們真實Profile打造的 “信任體系”,職場人可以打造積極人脈,開拓和維護人際關系脈絡,橫向打通與外部世界的連接機會;職場人也能基于自己的專業、專長,與同公司、同行業、同專業的優秀人才進行交流。這種交流是基于平等、對等機制下的信息交換和經驗交流,可以是解決一個業務問題,或者排解工作煩惱,或者對一個創新技術、商業模式的探討。
在這其中,每個用戶自己自主輸入的職業經歷信息、教育信息、同事信息、職業成就等真實信息都構成了他們拓展人脈、開展交流的重要基礎,如果他們自己無法確保相關信息的及時、真實,他們也無法高效獲得服務,無法獲得他人的接納與認同。就是在這樣的邏輯下,我們持續鼓勵職場用戶豐富、公開自己的真實職場身份,積極分享專業觀點和深入思考。
05 脈脈:愿意為人才的“信任”而背書
在脈脈,我們通過服務,幫助職場人,能夠“工作的更好”,收獲“更好的工作”。2019年,上億條原創信息中,有將近1000萬是能實質幫助職場人解決職場問題、幫助大家工作得更好或辨別更好工作的高價值信息。圍繞這些信息,又產生了超過53億次的交互消費行為。
從結果看,每年有800萬以上的職業機會在脈脈上,直接獲得供需匹配,并完成了供需雙方的連接交互。我們在用平臺的力量,助力中國職場人成就職業夢想。
同時,基于我們構建的真實職場信息和關系網絡“信任共同體”,也有效支撐了公司、組織和個人打破合作壁壘,從宏觀層面上帶來了社會與經濟層面的綜合收益。
脈脈上真實的Profile和互動信息,幫助用戶構建了基礎信任,打破了合作壁壘,帶來更多的合作機會與職場機遇。
脈脈上我們有一個用戶,在中聯信融資租賃擔任副總職位,在脈脈平臺上積極維護自己的職業形象和工作成就,并通過人脈網絡不斷鏈接、維系目標同行與客戶,進行真實商業案例的展現。我們也有私下聊過,他說在脈脈上收獲了在微信上獲得不了的眾多高端人脈,并促成很多億級的大單合作。
我們還有一個脈脈用戶,在香港做了十幾年的審計,如今年齡35歲,想回內地找工作,但不知道找工作的方向和目標公司,在脈脈上向金融行業人群提問探討,得到了非常有建設性的意見,并根據一位朋友的建議找到了一份互聯網企業財務主管工作,趕在疫情前先回到了內地,減少了很多時間成本。
目前,脈脈已經有超過1億的職場用戶,我們持續加強真實經歷信息、教育信息和“五同關系”網絡的構建,使得這個基于半熟人關系、強化用戶間關系鏈接和價值信息互動的信任體系不斷壯大,關系網絡不斷稠密。
我們也希望通過平臺的努力,能成就中國超過4億職場人更好的職業發展,成就他們的職業夢想,助力商業價值和社會收益的實現。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