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需求”的產生有哪三大病因?
什么是“偽需求”?簡言之:看似有這種需求,但其實這種需求是經不起使用頻次,及使用依附性的考驗。“偽需求”不僅在各創業公司的商業模式里較為常見,在大公司里也有之。其實,我們自己也會時不時冒出一些“偽需求”。那么,“偽需求”產生的病因是什么呢?
一、 刻意追求“差異化”,忽略“剛需”,打造“可需可不需”的賣點
這點在我們的生活中越來越常見了。來看一個我的親身經歷:
最近,我出差北京,定了“桔子精選”。之前就聽說了桔子酒店的各種創新服務。當我進入桔子精選的房間后,確實有“不一樣”。比如:寫字臺上擺了個音響,客人一進門,舒緩的音樂聲就會響起;寫字臺上放了個微型小魚缸,里面養了條小魚;還放了個魔方玩具;床頭燈是觸摸式的,而且一些按鍵的文字說明還頗為浪漫。大概就這些吧。
但是,入住體驗如何呢?廁所沒打掃干凈,請清潔阿姨返工,但還是有下水道的味道涌上來;網速很慢,無法進行微信視頻;寫字臺上方墻壁沒有插座。大部分出差住酒店的人,其剛需是:干凈(這是最起碼的)、網絡順暢、便于在酒店工作。這些入住酒店的剛需沒有滿足,那些花哨的需求滿足,意義何在?
所以,有一種“偽需求”就是:在“剛需”沒滿足的情況下,去創造一些不痛不癢的、所謂創新的需求。而之所以近年來這種“意外驚喜式”的“偽需求”越來越多,其本質原因是:
不少創業者或公司在刻意地追求“差異化”。他們生硬地認為“差異化”就是“不一樣”。比如:餐飲行業。一些創業者和公司不是冥思苦想:怎么把味道做得好吃?而是費盡心思地琢磨:怎么讓就餐環境與眾不同?服務員的穿著怎么吸引眼球?等等。你們覺得這樣的餐館能走多遠?“好吃”是大眾對餐飲行業的“剛需”。
所謂的“差異化”是建立在“剛需”的基礎上。我們要思考的不是:脫離“剛需”,去想錦上添花的其它需求滿足?而是:用什么差異化的方法解決人們的“剛需”?
二、 將自己的痛點等同于市場的普遍需求
還是舉個我自己的經歷吧。
有一天,我到深圳有名的創業公司聚集地拜訪朋友。走進這片區域,濃郁的創業氣息撲面而來。各種圍繞“創業者”的孵化器、服務機構、咖啡館等應接不暇。到了中午吃飯時間,我和朋友商量去哪里吃飯?結果發現:這片區域里能吃一段“正常飯”的地方屈指可數。我說的“正常飯”就是:一家不打著“創業由頭”的飯館,一家普通的家常菜館。朋友開玩笑說:“這片區域,吃個飯都恨不能談出一種商業模式,融資個幾千萬的。”
于是,我頭腦發熱,大呼:為什么沒人來這里開一家正常的餐館?取名“好好吃飯”呢?意思是:創業者們別整天想著商業模式、技術突破、融資這些事。坐下來休息休息,好好吃頓飯吧。我當時覺得這個想法簡直太有市場需求、太有商機了。
結果,朋友的話給我潑了一盆涼水:這里大多是創業者,視時間如金錢、生命!對他們來說,工作時間吃飯是小事,是附帶的。走進這個片區,心中就只有“怎么創業?”想好好吃頓飯,誰在這里吃啊?
聽了朋友的話,我恍然大悟,如果我真的開了家“好好吃飯”飯館,在這個片區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啊!我這是把自己當下的痛點需求,當成了在這個片區里工作的人的需求。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另一個案例,來自3年多前的暢銷書《從0到1》:
“假如你想在美國加州的帕洛阿爾托開一家英式餐廳,你可會這樣找理由:‘沒人在那里開英式餐廳,我們擁有整個市場。’除非這個市場明確需要英式食物,否則你說的就是錯的!如果現實是本地餐廳市場占主導,怎么辦?如果附近城鎮的所有餐廳是市場的一部分,又怎么辦?
這些問題都很尖銳,但是更大的問題是你內心根本就不想問自己這些問題。當你聽到大多數新開的餐廳在一兩年內就關門了,你的本能會告訴你——你的餐廳肯定不會這樣。你會設法向人們證明你是個例外,而不是認真思考是否真是這樣。你最好停下來,思考一下在帕洛阿爾托是否有熱衷于英式食物的消費者,而很有可能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消費者存在。”
三、 認為經過其它市場檢驗的,就可以跨界移植到自己的目標市場
近年來,用“跨界”的思維打造全新的商業模式,很流行。但是,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否則就真的是“南橘北枳”了。
昨天,我看了一篇共享單車“小藍”的新聞。核心信息是:“小藍單車”推出了一款智能共享單車bluegogo pro2,這款單車的盈利模式除了“租金”,還有“分眾加上今日頭條”模式。那么,這款單車有什么不同呢?
最大的不同是:單車的車把中間裝了一塊屏幕。這個“智能中控”就像是共享單車的“大腦”。創始人李剛介紹,“除了為用戶在騎行過程中提供精準導航外,還能將騎行過程中產生的速度、距離等數據實時體現在屏幕上,這個智能的‘大腦’更是可以作為向導,為用戶提供吃喝玩樂的服務入口。”
此外,這塊屏幕也是一個精準營銷的廣告媒體平臺,既吸收分眾傳媒的視頻廣告和平面廣告的概念,又結合了今日頭條個性化推薦這樣的技術,為用戶推薦精準信息。當然,為避免交通事故,廣告只會在自行車停止的時候播放。
這塊屏幕真的有龐大的市場需求嗎?(只有當這塊屏幕有了龐大的市場需求,才可能實現它的媒體廣告價值。)進一步說,我們騎自行車時(包括開鎖、關鎖),會將注意力分配給這塊屏幕嗎?或者分配給它多長時間?
這里涉及到場景問題。當我們在辦公樓或住宅樓里等電梯時,我們的注意力易于聚集在分眾傳媒的屏幕上。因為這個時候,我們的注意力沒有“更當務之急的重要選擇”。但是,當我們騎單車等紅燈或鎖車時,我們的注意力會本能地聚焦在更當務之急的路況交通上。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一些超市也會在購物車上安裝一塊顯示屏,但形同虛設。為什么?因為人們在逛超市時,他們的注意力會往更當務之急的場景聚攏,也就是:在貨架旁選購商品。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