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有多水?及怎么抽干“水分”?
從去年底到今年3月,我在“知識付費”上花了近4000元。雖然不算瘋狂,但也深度地體驗了一番幾個主流平臺、各種形式的知識付費。客觀地說,這4000多元錢里,約40%的錢是交了學費的。所以,特別想寫篇文章,談談火熱的“知識付費”領域都有哪些“水分”,及怎么抽干“水分”?
換句話說,本文有兩個意義:第一,讓你在越發廣袤的“知識付費”海洋里,慎重選擇對你真正有價值的知識。第二,“知識付費”和去年流行的直播一樣,當一窩蜂扎堆的火爆勁過去后,做什么樣的“知識付費”有前途呢?
三種“含水量高的知識”
一、碎屑知識
從字面上解讀“知識付費”,就是為“知識”買單。那么,早已有之的買書、參加線下的各種培訓班,算不算“知識付費”呢?當然算。如今的“知識付費”,算是新瓶裝老酒吧,將“知識”打包成各種符合現代人,特別是年輕白領習慣性的移動端閱讀方式。近年來,“知識付費”之所以火爆,也是源于其“買單主體”:白領、年輕人的心態。這個群體的焦慮感激發的渴望速成。
另一方面,我們大力提倡“碎片化閱讀”。“知識付費”發生的場景大多在:碎片化的時間里,比如:等車、等電梯、等人,等等。
但是,當你用碎片化時間讀著付費的知識時,你會發現一個較為嚴重的問題:你吸收的知識也變成了“碎屑知識”。注意:我這里用的是“碎屑”,也就是比“碎片”還要碎。為什么這么說?
“知識付費”的“知識”有個最大的弊端:不成體系。打個通俗的比喻: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也就是說:你抱著急功近利的心態,希望快速獲取“拿來就用”的知識。表面看:你漲知識了;但是深層次看,你仍無法構筑自己的知識體系。
比如:你購買了某個專門講“營銷”的知識付費專欄。專家今天寫怎么進行用戶調研?明天又來談談怎么起文章標題?后天再說說短視頻的重要性?……你堅持聽了N天,發現掌握了一些具體的知識,但總覺得自己在這個專業領域的層次并沒有提高。當這個領域又出現新鮮事時,你依然很焦慮。因為你就如一只蜜蜂,忙著在每朵花上采蜜,卻看不清花園的整體格局。
如果你過于倚賴“知識付費”,也就是說,除了“付費的知識”,你不會去進行“經典書籍”的閱讀;那么,你不但無法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你所掌握的知識會被撕得越來越碎,成了“碎屑知識”。更何況,這些“碎屑知識”也不是篇篇都是精華。好進行知識炫耀的人最喜歡“碎屑知識”了,比如:在某個場合時不時引經據典;但是,他們永遠難登大雅之堂。
二、口水知識
當“知識付費”的浪潮涌起時,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包裝自己,擠入“知識付費”的行列;但是,他們能提供的價值知識到底有多少?
現在市面上“賣知識”的人有兩類:第一類,他們吐故,但不納新。用自己的名氣炒存貨,也就是炒剩飯。把存量知識進行花式輸出。總之,你聽來聽去,都是講的一個道理、一件事情。第二類,邊嚼邊吐型。不可否認,有些人一邊吸收知識,一邊吐出知識,他們消化知識的能力很強大,產出的新知識也比較優質。但有些人,就是知識的二道販子,一邊往肚子里塞知識,再揉吧揉吧,擠出來。
“口水知識”之所以有生存空間,還有個原因:人們的選擇太多,耗不起時間成本。希望在有限的時間里,依靠一種渠道,一網打盡知識。但是,當“知識付費”領域魚龍混雜時,我相信你的“知識付費清單”里,一定有你購買即悔之的內容吧。如果是這樣,及時止損吧。
三、偏見知識
“知識付費”的興起讓我們看到了互聯網時代個人的品牌價值,但是只要是人就會有天生的主觀立場,甚至是偏見。當你閱讀一個人的“知識付費”產品越久,你就越會對他產生認同感、信任感。這時,建議你一定要從“知識付費”里跳出來,想一想:他講的到底客觀嗎?我還可以從別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么?
之所以有“偏見知識”,大多源于人們的“拔苗助長”及“選擇成本”的心理。想速成,就認準一個專家不加選擇地吸收。既然是自己選擇,就認定這個選擇,不想再花時間、精力更換選擇。
抽干水分后的“知識付費”
“知識付費”越來越火熱,也必將走向冷卻。接下來,“知識付費”將朝著這三大方向發展:
一、昂貴知識平民化
如今火熱的“知識付費”發源于互聯網。互聯網的精神是:去中心化、開放、互聯。“知識付費”讓普通人也可以以極低的成本,零距離地學習那些高大上的知識。比如:EMBA/MBA課程、高雅藝術、深奧的科學知識等。未來,這一塊仍有廣闊的市場。
但是,這些習慣了線下掏大錢來上課的頂級專家們,怎么適應互聯網用戶的期待?怎么放下身段,為大眾用戶也量身定做內容?這點是個考驗。
二、偏門知識大眾化
和“昂貴知識平民化”相反,也正是因為互聯網,每個在細分領域特別牛的普通人能倚靠知識賺錢。比如:怎么做好PPT?怎么用手機拍美照?怎么整理衣柜?怎么釣魚?怎么做好吃的西紅柿炒雞蛋?等等。
但是,這些知識一定要足夠細分、足夠專利。比如:我做的西紅柿炒雞蛋就是能與眾不同。
三、固化知識流動化
來自書本的知識最大的好處是:體系化;但是,最大的問題是:更新不及時。在如今的“知識付費”領域,我們看到了知識的流動性、更新性。未來,我比較看好“社群型的知識付費”。這種形式能讓原本固化的知識得到有效的流動、自我更新。
但是,怎么管理“知識付費社群”的知識質量?避免人多嘴雜?這是個問題。
以下這張圖表明了未來“知識付費”的發展方向:呈金字塔型。能勝任“昂貴知識平民化”的是少數人,是知識界的精英,是頂級專家。“偏門知識大眾化”要挖掘那些在細分領域有一技之長的人,他們是實踐型專家。金字塔的底部是“學習型人才”。他們善于學習、能盤活知識,讓知識流動起來。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