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普象工業設計小站(ID:iamdesign)
整理/編輯:森野
每年的五月中旬,戛納電影節都會如約而至,群星閃耀,大師云集。本屆戛納電影節于5月17日至28日舉行,今年有18部來自世界各國的電影入圍主競賽單元,共同角逐金棕櫚。
2017年是戛納電影節誕生70周年,早前官方發布的海報上是1960~1970年活躍影壇的意大利女演員克勞迪婭·卡汀娜的倩影,照片1959年拍攝于羅馬。這也符合今年電影節“歡樂、自由、大膽”的主題口號。
△
海報由巴黎Bronx廣告公司以及Filifox工作室的 Philippe Savoir設計
然而,官方海報一公布就引發了爭議,仔細看,海報把克勞迪婭·卡汀娜的照片進行了PS,下巴、腰、腿等都有改動。
克勞迪婭·卡汀娜本人明確表示不介意:“這張海報不僅代表我個人、代表舞蹈,還代表飛翔的精神。圖片的修改加強了照片輕快的感覺,把我變成了一個夢幻的角色……我不認為這里需要強調完全尊重現實,作為一個堅定的女權主義者,我并沒有從中看到對女性的不尊重,世界上還有更多重要的事情值得討論,別忘記這只是影像。”
第70屆戛納電影節形象設計
▽
“導演雙周”單元創于1969年,由法國導演工會主辦,它與“影評人周”單元一起組成了戛納電影節的兩大平行單元。
2017年戛納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海報
▽
今年的海報主體是一張黑白照片,鋪滿云絮的天空下樹立著一塊巨大的標牌。標牌上"SOGNO"的字眼是意大利語中“夢”的意思。
2017年戛納電影節“影評人周”單元海報
▽
隨著戛納電影節的不斷成長和改變,我們能看到海報的設計元素愈發豐富,獨具匠心。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重溫近年來的電影節海報,看看這個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藝術電影節是如何書寫歷史的。
2016年
戛納電影節去年的海報致敬了讓·呂克·戈達爾的影片《輕蔑》。電影節官方網站上這樣寫道:“都在這里了,臺階、海洋、地平線:一個男人朝著夢想拾級而上,地中海的暖色調被熏染成了金色。”
2015年
致敬瑞典傳奇女演員英格麗·褒曼,她曾擔任1973年戛納電影節評委會主席,而那年也恰巧是她誕辰100周年。
2014年
這是從已故導演費里尼執導的電影《八部半》劇照中汲取的靈感,主角為意大利已故演員馬爾切洛·馬斯特羅揚尼。
2013年
向演員、導演保羅-紐曼與其妻子喬安娜-伍德沃德致敬。海報中兩人深情熱吻的畫面來自《新戀愛經》的經典劇照。
2012年
在攝影師Otto L.Bettmann的鏡頭下,夢露吹蠟燭的形象似乎在為走過65年風雨的戛納電影節慶生,而2012年也剛好是夢露逝世50周年。
2011年
充滿幾何寓意的數字64和著名女演員費·唐納薇相映成趣。官方評價稱,“這幅海報既高雅又深邃,是電影夢想的體現和象征,也是戛納電影節一直以來之所求。”
2010年
著名女演員朱麗葉·比諾什揮舞刷子,勾勒出“Cannes”的字樣。
2009年
源自意大利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的經典電影《奇遇》的劇照。
2008年
海報的創作者是皮埃爾·克里耶,紅唇女人蒙著雙眼,靈感來自大衛·林奇電影。
2007年
攝影師阿萊克斯·馬尤利的黑白攝影風格海報,告訴了人們:電影是藝術,電影是電影人的藝術。電影人本身就是經典。
2006年
這一屆戛納電影節評委會主席是華人導演王家衛,為了向主席致敬,這一屆的海報也選擇了張曼玉在《花樣年華》中婀娜身姿的身影。
2005年
海報由德里克·梅農設計的“藍星空紅地毯”。
2004年
Alerte Orange創作的海報里,一個小女孩背后的影子是夢露在《七年之癢》里的經典造型。
2003年
海報由杰尼·霍爾澤設計的“電影萬歲”作為主體。
2002年
這屆海報的復雜程度可以說是戛納電影上少有的,穿著富有波西米亞風的“小丑”肆意繪畫,整張海報的顏色如畫板一樣豐富。
2001年
地球代表了戛納電影節的全球化。
2000年
這張海報彰顯了戛納電影節的活力,拿著攝影機的人從銀幕上一躍而出,電影藝術在不斷的銳意創新中充滿了新鮮和活力。
-END-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