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的《吐槽大會》和討厭的咪蒙是一個套路
《吐槽大會》火了之后,會有更多急功近利的節目組模仿它的套路,這絕對不是什么好事。
來源:PingWest品玩(ID:wepingwest)
作者:明宇小姐
1
《吐槽大會》紅了,而且紅得有些可怕。
被譽為網綜標桿的《奇葩說》第三季24期總播放量為5億,而《吐槽大會》自從1月初重新上線之后,前5期播放量破了6.2億,僅曹云金專場單期的播放量就達到2億。
這個王思聰投資的節目也毫不掩飾他們對“紅”的渴望——當然,“紅”是任何一個內容生產者都夢寐以求的目標。影視劇制作人希望多幾個百億播放量,綜藝節目制作人希望1億的播放量來得快一些,更快一些,自媒體人希望能多來幾個10w+。
夢想總是好的,只不過爆款不是想來就來。有些綜藝不管再怎么努力,都是紅不了的,比如馬東做《奇葩說》之前嘗試的《漢字英雄》,節目制作夠精良,內容也挑不出毛病——中規中矩到連讓人堅持看完1小時的吸引力都沒有,就更別說議論和吐槽了。這類綜藝就好比自媒體里的綜述稿,雖然你很費心思的找資料,并努力厘清前因后果整理成結構完整的文章,收獲的閱讀量還不到2000。嗯,是做到了足夠好,可方向都選錯了再好有什么用?
爆款內容一定天生帶G點,分分鐘能讓你高潮。咪蒙在接受《GQ》雜志采訪時談及了“什么樣的(文章)閱讀量高”的問題:熱點、金錢、性、暴力。《吐槽大會》具備這類標簽,而且不止一個。
從選擇的嘉賓來看,表情包界紅人又極少在媒體發聲的周杰和王琳、與郭德綱鬧到滿城風雨的曹云金、被鬼畜視頻玩壞了的唐國強、長期遭受整容質疑的李小璐以及口碑不那么好的東北F4……無不帶有熱點的標簽,就連主持人張紹剛也帶有滿滿的“黑點”與“槽點”。
去年7月,《吐槽大會》第一期上線三天就遭遇變故了。還是新生兒的時候,它就靠著“打飛機”“牛x”“口活兒”霸占了眾多網絡媒體以及社交媒體的頭條——節目組超想紅的急功近利之心可見一斑。經歷了半年的修整,重新上線的《吐槽大會》終于干凈了,倒是延續了此前沒有什么營養和干貨的玩笑。
如今的《吐槽大會》,被稱作中華田園版的《美國喜劇中心吐槽大會》,其實它更像《今晚80后脫口秀》與《奇葩說》的雜交。
如果看過開辦了5年都不太紅的《今晚80后脫口秀》,你一定對《吐槽大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后者不那么紅的嘉賓李誕、池子、王建國、史炎都是前者的主力。可為什么《今晚80后脫口秀》不紅,《吐槽大會》就紅了呢?看看《今晚80后脫口秀》討論的“大女人當道”、“強迫癥減肥”、“人在囧途那些事”以及《吐槽大會》吐槽的“鼻孔”周杰、“有發票”的曹云金大概就明白了。
相信《吐槽大會》的節目組一定沒少看《奇葩說》,他們不僅花式廣告念得溜,還要設置一個Talk King對標BB King,BB King還有錢拿,Talk King真不知道有卵用。
《奇葩說》除了花哨和表演之外,還有價值觀的輸出,《吐槽大會》除了G點還有啥?
2
如果用一個嘉賓代表《吐槽大會》的氣質,池子再合適不過了。
這個沒上過大學的95后開創了“知識點”系列吐槽:談及中國足球一定要說蹴鞠、說MC天佑是修鐵路的(詹天佑)還要強調這是知識點。他提及的“知識點”還有永動機、意識流,最讓人尷尬的是吐槽蔡國慶(《365個祝福》)每天都在祝福,每四年才休息一次——連邏輯都沒搞明白就植入閏年,也只能算強行“知識點”了。
這樣的“知識點”讓我聯想到了一個小學同學發來的一道題:來吧,天才們,據說高智商的人能看出來18個字。
正常人能數出12個字:立、日、十、口、兒、兄、音、早、克、章、草、古。距離“神人”只有兩個字只差,其實很容易再找出來三個字……說出來你肯定很尷尬:一、二、三——這好像跟智商沒有太大關系,不過抖抖機靈而已。機智的明宇小姐悄悄告訴你,其實可以找到19個字,然并卵……
喜歡池子的人覺得這樣的“知識點”是節目組刻意營造反差帶來的笑點,可是真的好笑嗎?
《吐槽大會》就是這樣一個節目:每個嘉賓都帶著幾個標簽,剩下的就是圍繞這個標簽編段子以及冷笑話——李誕版的段子。比如,《今日說法》中的張紹剛和撒貝寧、瞿穎的年齡、交大的史炎以及曹云金,哦不,曹金。觀眾有了看網絡段子的既視感:遇到像李誕這樣節奏掌控好、表演到位以及玩得起的可以“哈哈哈”,遇到曹云金這樣沒有喜劇感的狂噴以及沒有絲毫遮掩的洗白,也只能“呵呵呵”了。事實上,看《吐槽大會》“呵呵呵”的次數要遠大于“哈哈哈”。
好在,段子手終于可以光明正大地放飛自我了。在此之前,他們只能尷尬地活在相聲小品里。
3
在最新一期的《吐槽大會》,張紹剛已在為第二季招商了。可是,《吐槽大會》能夠紅多久?
這真是讓人困擾的問題。從《中國好聲音》到《爸爸去哪兒》、《奇葩說》,每一檔爆紅的綜藝節目組都在為這個問題困擾。爆紅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網友的新鮮感持續不了多久就會審美疲勞——埋藏再深的套路,終究有被識破的那天。于是,《中國好聲音》被調侃為故事里面插播音樂,《爸爸去哪兒》被湖南衛視套路成了明星農村做飯節目《向往的生活》。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紅。對于如何持續的紅,想必去年制造了8次朋友圈輿論熱潮的咪蒙老師最有發言權。《致賤人》、《致low逼》、《永遠愛國,永遠熱淚盈眶》對“熱點、金錢、性、暴力”把握的恰到好處,更重要的是咪蒙老師深諳碎片化閱讀之道:觀點和態度明晰到看一眼加粗的字體,就可以去留言區發表評論了,沒有任何門檻——又是套路滿滿。
但是,躺著賺錢、能讓實習生月薪賺到5萬的咪蒙老師并沒有收獲太多好口碑,至少在媒體圈是這樣。長期以來,咪蒙被稱作毒雞湯,微信公號“有個故事”近期在《咪蒙有病,世道無藥》一文中對其進行了更準確的評價:
看咪蒙的文章,會讓一些人正中命門,很痛,很爽,就像吸食高純度的毒品,在某種情緒共鳴中,形成某種幻覺,或者某種放松。
雞湯和哲學到底差了什么?讀完周國平《人生哲思錄》這本既像雞湯,又像哲學的書之后,我困擾了很久。后來,明白了:雞湯是挑逗了你的情緒,甚至讓你找到某種優越感,然而并沒有什么卵用的東西;哲學則深入骨子里,滲透到價值觀中,在人生的抉擇面前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二者一淺一深,當然淺的更容易被接受,大批量的粉絲意味著大規模的收入,舍此無他——所謂“窮得就剩錢了”。
《吐槽大會》和咪蒙一樣善于挑逗受眾,用沒有門檻的淺文化迅速積累粉絲,過不了多久你就不知道它們曾經說過什么了。幸運的是,《吐槽大會》只會讓你笑笑,利用碎片化的時間,看看碎片化的段子,就當成放松也沒什么不好,也不必苛求太多。
想必,《吐槽大會》火了之后,會有更多急功近利的節目組模仿它的套路,這絕對不是什么好事。
“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誠。”這美好的愿望,在綜藝節目的世界里太難實現了。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