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看到的每一句「I ? YOU」,背后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往事
原標題:情人節看到的每一句「I ? YOU」都是他發明的
數英用戶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
有時候,我們愛一個人,所以愛一座城。
《愛樂之城》里,玫瑰色的洛杉磯美得不真實。日落海邊的棧橋上,男主角Seb唱著那首貫穿了整部電影的City of Stars,滿城星光伴著情動與悵然。在這個擁抱過山火和地震的淬煉之地,這個造夢的天使之城里,兩個人相遇、傾心,最終分離,他們互相慰藉,成就彼此,理想圓滿之后,愛情成為另一個時空里的夢幻。
有時候,我們走進一座城,愛上一個人。
《卡薩布蘭卡》里,Rick Blaine說,世上那么多座城,城里那么多酒館,她偏走進了我的。
有時候,我們離開一座城,因為愛過一個人。
《甜蜜蜜》里,張曼玉對黎民飾演的黎小軍說,黎小軍同志,我來香港的目的不是你呀,你來香港的目的也不是我呀。 在這個“幾乎是愛情”的故事中,他們被命運分隔,各自遠走,最后又宿命般重逢于彼岸他鄉....
I ? ...
每個人的愛情悲喜劇里,都有一座城,你的是哪一座?當你對一座城市表白,心里會想起誰?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但示愛并不是。
這個世界上最經典、流傳最廣的情書,直到1977年才誕生:
這個設計出自美國傳奇平面設計師梅頓·戈拉瑟(Milton Glaser)之手,現在已經成為了美國文化的一部分。
盡管早已風靡全球,在它背后,依然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往事。
"I ? NY"作為現在紐約市的城標,最初卻是為紐約州而創作的,因此這個標志上寫的是NY,而不是NYC.
梅頓雖然確實獨自操刀設計,但想出這句Slogan的人并不是他,而是瑪麗·韋爾斯·勞倫斯和查理·莫斯(Mary Wells Lawrence and Charlie Moss),這兩位都是美國廣告界的傳奇人物,前者創立了美國廣告業歷史上最成功的廣告公司Wells Rich Greene.
I Love NY這句話最初于1977年出現在美國的電視廣告上,當時正值經濟蕭條時期,人們普遍對生活失去了信念。政府想要雇傭梅頓,讓他為這句Slogan設計一個Logo,幫助重振旅游業,挽救衰敗的紐約。
在去和對方面談的路上,梅頓在一個信封的背面畫下了這個Logo的初稿:
(現藏于紐約現代藝術館)
請注意,在此之前,桃心并沒有廣泛的“愛”的含義。心形標志其實是由教會使用并確立下來的,“圣心”被羅馬天主教會用作自己的象征。
在這個初稿之后,梅頓又花了幾周時間反復琢磨,修改。但最終,他還是使用了最初這個草草記錄下來的“靈光乍現”。
事實證明,第一個idea很有可能就是最好的。
梅頓不僅要求無償進行設計,還在之后放棄了這個Logo的版權。他用設計為「桃心」這個符號賦予了前所未有的溫暖含義,也為紐約注入了新的精神力量。
沒有哪一個Logo能像 I ? NY一樣充滿無窮的魔力和可能性,最普通不過的打字機字體加上一顆飽滿渾圓的紅心,卻讓一座城市的人們感受到巨大的觸動,他們重新團結振作起來,重建他們所愛的城市。
直到“9.11”事件發生,紐約再次遭受沉重打擊。梅頓修改了他的設計,和人們一起,向受傷的城市深情告白,為紐約也為他們自己加油助威。
在這一版設計中,桃心代表曼哈頓,左下角的黑色表示遭受襲擊的大廈位置。而那句“我愛紐約”變成了——“我從未如此深愛紐約”。
這張海報出現在Daily News的封面,以及城市的各個角落。從此,這個Logo和紐約已經深深地聯系在一起,成為了這座城市的靈魂。
"I ? ..."也隨之被更多城市的人們搬用。
示愛變得前所未有的簡單。
直到今天,戀人們早就習慣用桃心告白。不止愛情,我們可以?任何東西。
但千萬別忘記,是梅頓·戈拉瑟將這顆心從宗教的含義里釋放,把人類對一切可愛事物的難以名狀的珍視心情,濃縮到這顆暖烘烘的桃心里,直白而深刻,簡單而充滿快樂。
這是愛的力量,更是設計的力量。
I ? Design
借此向每一位設計師表白,感謝你們(比心)
祝你們情人節快樂!!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