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mlab又出新作,全新三維互動方式,讓手機不止能用來拍照!
多媒體藝術設計Teamlab Forest
作者: Zoey,來源:一起設計
說到 Teamlab,相信很多朋友都不陌生。這個于 2001 年誕生在日本東京的跨學科藝術團隊,近兩年可謂是火遍全球。
他們創作了一系列讓無數人前來打卡的沉浸式展覽,將自然與藝術、科技巧妙的融為一體。
TeamLab之前的作品《油罐中的水粒子世界》
就在7月,全新的「TeamLab 森林」在日本福岡揭幕,又一次為我們帶來驚喜。
這個新的美術館項目由兩個主題組成:「捕捉并收集森林」和「運動森林」。跟隨我們的腳步,一起去領略其中的奧妙。
一、
捕捉并收集森林
Catching and Collecting Forest
「捕捉并收集森林」以“捕捉,觀察,放生”為主題,引導游客用自己的身體來探索大自然。
游客通過手機 APP 的攝像頭,瞄準墻上出現的動物,投射觀察之劍。命中后,動物會從墻上消失并出現在手機里。
同時,可以瀏覽到關于這只動物的相關介紹。
看完后,可以將其投擲出去,它便會再次出現在墻上。
除了森林,還有海洋的部分。
運用 APP 中的“漁網”,同樣可以捕捉并學習。
相對于以往只能看的裝置藝術,這種形式無疑互動性更強。
在絢麗的色彩和有趣的操作中,不知不覺就豐富了自己的自然知識。
二、
運動森林
Athletics forest
Teamlab 以「用身體來領略世界,用立體式思維來理解世界」為理念,設計出這個全新的「創造式運動空間」。
這個主題分共有 7 個組成部分。在這些復雜且立體的空間里,感知能力得到無限放大。
1、快速旋轉跳跳球之毛毛蟲小屋(Rapidly Rotating Bouncing Sphere Caterpillar House)
這是一個裝滿各種光色的“快速旋轉跳跳球”空間。
這些五彩斑斕的發光球,快速的在房間內旋轉著。當人們靠近球體時,球體會停止旋轉。
在跳上去的同時,球體會變得更亮。連續踩在相同顏色的球上時,球的顏色便會從中向外蔓延,形成一只發光的“毛毛蟲”。
2、喧騰地形之粒狀地層(Soft Terrain and Granular Topography)
各種顏色的“沙礫”沿著墻面傾瀉而下,從高往低不斷流動并堆積,形成獨特的地形。
當人們踩在柔軟的地面上時,所在地形便會下沉。
走動起來后,沙粒便會像四周彈開。
不停變化的色彩,讓整個空間無比夢幻。
3、連接微觀世界之平衡石(Balance Stepping Stones through the Invisible World)
這個空間包含著三種形態的交互式“平衡石”。當人們踩踏時,它會發出聲響和震動,進而影響整個空間。
想要不掉下去,就必須時刻保持身體的平衡。
4、點滴瀑布(Droplets)
無數顆“水滴”從柱子上滑落,在地面形成聚集。隨著人們的走動,四處流淌。
隨著水滴不斷的聚集,便形成流淌的“水面”。
置身在這個夢幻的藍色“水世界”,心也變得寧靜起來。
水作為生物存在的源泉,滋養著大地,變幻出多姿多彩的花朵形態。
5、在躍動的山谷中, 與花共生的生物們(Shifting Valley, Living Creatures of Flowers, Symbiotic Lives)
在這個空間中,存在著由花朵組成的生物們。
花朵不停的重復著誕生和死亡,在這種輪回中,花朵逐漸塑造出動物的形狀。
當人們踩踏到花朵時,花朵便會凋零。在持續的觸摸、踩踏中,動物也會隨之消失。
作品通過電腦程序實時繪制而成。在人們行為舉止的影響下,持續的發生著變化。
眼前這一瞬間的畫面,錯過就無法再看到了。
6、氣旋球和失重的森林-曖昧的9種顏色和3種基礎色彩(Typhoon Balls and Weightless Forest of Resonating Life-9 Blurred Colors and 3 Base Colors)
穿過一個鏡像隧道,便可抵達漂浮氣球空間。
隧道內的色彩不斷變化著,帶來奇妙的視覺體驗。
被氣球充滿的空間,也呈現出繽紛的色彩。
氣球在人們的觸碰下,顏色便會產生變化。
周圍的球體也會彼此呼應,形成連鎖反應。
9中曖昧的顏色:水中之光,透過水草的陽光,朝霞,早晨的天空,黃昏的天空,桃的果實,梅子的果實,花菖蒲,春天的楓葉,以及基礎的3種色彩:藍、紅、綠,共計12種顏色不斷變換出迷人的景象。
7、群蝶,短暫的生命(Flutter of butterflies)
如果沒有人進入的話,這里就是一個黑暗的空間。當人們在這個空間里靜靜地站立時,群蝶便會從腳邊飛舞而出。
漫天的蝴蝶,聚集形成奇幻的畫面。
而當人們觸碰這些蝴蝶時,它們就會掉落并死去。
如果因為人們觸碰導致死亡的蝴蝶數量大于因人而生的蝴蝶的數量的話,群蝶就無法再出現了。
Teamlab 以奇幻的互動場景引導人們了解世界,并思考自身與自然的關聯,這不僅僅是一件藝術品,更是一部“教科書”了。
作者公眾號:一起設計(ID:together-design)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