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大漲、OKEx平臺走強:我們要如何看待數字貨幣?
恐怕沒幾個人能預期到,比特幣能在最近快速回升、企穩(wěn)在11000美元以上。
自312黑天鵝事件以來,數字貨幣在谷底近乎橫盤了數月之久,市場悲觀情緒蔓延,比特幣的連番大漲,包括OKB、BNB等主流平臺幣市場價格和熱度的持續(xù)居高不下,可謂為行業(yè)復蘇打了一劑強心針。
加密研究和分析公司Glassnode表示,當比特幣的價格超過1.1萬美元范圍時,93%的流通比特幣都可以盈利。事實上,市場看漲情緒確實已經被點燃。
據Skew Analytics的數據,比特幣期貨未平倉合約總量和交易量已達到自3月12日市場崩盤以來的最高水平。整個比特幣期貨市場的未平倉合約(或未完成交易的總價值)達到50億美元,比特幣期貨交易量突破了400億美元。其中OKEx BTC目前的合約未平倉持倉量為12.2億美金,位居各大交易所之首,是目前唯一突破10億美金的交易所。
這是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外部大環(huán)境變差,比特幣似乎成了一種避險手段,而頭部交易所也在形成強力吸附漏斗,吸引著“淘金者”們的快速涌入。當下,對于大部分普通投資者而言,我們究竟應該怎么辦?后市又該如何走?
筆者認為,比特幣的連日上漲,仍然沒有改變數字貨幣的熊市基本面,個人投資者首先要做的是要特別警惕激進投機主義。雖然,這個領域一向不缺乏投機者。
短短幾個月內,比特幣可謂大漲大落、震蕩不停,大量投機者沖進去搶反彈、抓行情,想賺一波短線就跑,又紛紛鎩羽而歸。事實上,數字貨幣的劇烈波動從未停止過,只是在外部大環(huán)境極差的背景下,比特幣到底會跌到什么地步或者漲到什么地步,我們根本無法預料,也根本無法衡量收益,但這其中的風險卻可能會超出很多人的承受能力。
我們常講,熊市行情,避險心理占上風的現象一直存在并且合理。不過,把比特幣作為避險手段,是否合理?
我贊同OKEx CEO Jay Hao的觀點,為了抗通脹保值,投資者可以選擇很多低風險的資產,不一定非要投資高風險的數字貨幣。畢竟,即使是避險王者黃金,前段時間都稍顯震蕩低迷,在全球性危機面前,隨著投資者對全球經濟衰退風險的憂慮情緒與日俱增,幾乎可以確定的是,沒有任何一個投資品能夠走出獨立行情。將比特幣認為是法幣增發(fā)的避險資產,并不準確,比特幣更有可能成為的是法幣增發(fā)的“對沖資產”,正如Jay Hao所說,因為比特幣根本無法避險。
警惕激進投機主義,看好自己的現金口袋,在當下可能顯得尤為重要。
當然,客觀講,今年上半年主流平臺幣的表現反而可圈可點。近日,CoinGecko對外發(fā)布了2020第二季度報告,數據顯示,OKB以90%的投資回報率,躍居第一的位置,火幣、BNB緊跟其后。今年以來,OKB增長超過150%,HT也有漲幅,平臺幣的表現整體不差。投資者要是真看好比特幣后市上漲可能,也應盡量摒棄短線思維,堅持長期價值投資,并且選擇與OKEx這些主流交易所深度捆綁,盡可能與平臺們共擔風險。
以OKB而言,這波上升行情應該與OKB持續(xù)的銷毀計劃以及自身應用生態(tài)的不斷完善有重要關系。今年2月份,OKEx一次性銷毀了7億枚未發(fā)行的OKB,力度可見一斑,引發(fā)其他玩家的大力跟隨,從經濟學角度看,OKB的通縮模式讓OKB具有顯著的稀缺性,價格上漲也就不難理解。
另一方面,也與OKB本身具有極其豐富的應用場景、眾多平臺權益有關。目前OKB覆蓋了支付、交易、旅游、生活服務、電子合同等等數十個重要領域,持有者可通過OKB享受一流的安全服務、抵押借貸服務、各類錢包存儲服務、線上線下購物支付服務、酒店預訂服務等,并且持有者可以擁有多項平臺權益,包括手續(xù)費折扣、OKEx Jumpstart預約額度、余幣寶存儲、小額資產兌換以及OKB杠桿交易(3倍杠桿)、OKB法幣及幣幣交易、認證商家、OKChain公鏈生態(tài)權益、OKEx DEX去中心化交易、上幣福利活動、全球合伙人、投票、OKNodes、OKB回購與銷毀等。當然,這些場景能夠落地并與投資者深度捆綁,優(yōu)良的用戶體驗顯得越來越重要。作為頭部交易所,OKEx秉承用戶第一的理念,一直不斷豐富自身產品,注重產品打磨,收集用戶建議,完善用戶體驗,也對其漏斗效應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不過,即使頭部交易所們的平臺幣正在吸引大量投資者,我們應該看到的是,目前疫情何時結束仍未可知,在全球經濟趨弱的大環(huán)境下,加密市場走向仍然不明,在加密市場這片瞬息萬變的“黑森林”中,交易所行業(yè)格局重新洗牌并非沒有可能,未來留給頭部交易所們的挑戰(zhàn)勢必會越來越多。
這也是筆者要強調的第二點,當下數字貨幣行業(yè)仍需警惕躍進主義。事實上,今年上半年,交易所并未出現集中關停潮,在全球超2萬家交易所的市場格局里,這樣的狀態(tài)還是稍顯不尋常。
此前,Business Korea的一份新報告顯示,由于交易量低,絕大多數國內加密貨幣交易所瀕臨破產,“毫不夸張地說,97%的國內交易所由于交易量低而面臨破產的危險。”比特幣大漲、行業(yè)復蘇,能給這些交易所們帶來新的轉機嗎?
大概率是不能。筆者的判斷是,整個交易所格局正在進入深度調整期,大量冗余交易所將很快進入關停期,熊市是塊試金石,會把大量不靠譜的項目清洗出去,為找到下一個周期偉大項目預留出最佳的機會,這是行業(yè)發(fā)展之必然,從目前主流平臺幣們強大的吸附現象也能看出,用戶用腳投票是必然。
在這樣的趨勢下,頭部交易所們更應沉下來、慢下來,耐心打磨產品和服務,強化資產和個人信息安全,以自身合規(guī)推進行業(yè)合規(guī)發(fā)展。畢竟,在崇尚信任共識的區(qū)塊鏈語義里,加密貨幣安全性成為焦點話題和用戶最擔心的問題之一,多少有點諷刺,這恐怕也是行業(yè)野蠻生長、躍進式發(fā)展帶來的可見的惡果之一。
也因此,產業(yè)仍要警惕拿來主義,持續(xù)堅持底層技術創(chuàng)新與融合應用。
當前,數字貨幣的競爭已然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高度,近一年來,全球對加密貨幣監(jiān)管政策進展較快,德國、印度、韓國、法國等國家的相關監(jiān)管機構或法律機構都對加密貨幣的法律地位做出進一步明確,且整體較為友好,數字貨幣正逐漸演變成各國金融機構、科技公司競相角力的新戰(zhàn)場。近期,甚至有消息稱我國央行數字貨幣DCEP即將正式落地發(fā)行,并將先行在深圳、蘇州、雄安新區(qū)、成都及未來的冬奧場景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當前暴漲暴跌的比特幣符合題中之義。事實上,在當前監(jiān)管趨強、賦能產業(yè)和實體經濟的訴求下,國內數字貨幣的發(fā)展更重要的是堅持本土化創(chuàng)新,而不是自囷于發(fā)幣炒幣這樣狹窄、偏頗的路徑上,我想對于頭部玩家們而言,更要清晰認識到這一點。
事實上,在底層技術創(chuàng)新與融合應用上,數字貨幣至少可以在兩個維度上著力探索和發(fā)揮價值。一個是解決產業(yè)層面的互信問題,這本身應該是區(qū)塊鏈技術的天然價值屬性,比如利用分布式賬簿技術,解決金融機構之間的互信問題;一個是效益層面,需要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降低交易成本,幫助產業(yè)層面降本增效。正如業(yè)內人士指出的,區(qū)塊鏈技術的普及有望打破當前“中間商賺差價”的交易模式,實現點對點交易,降低交易成本,讓交易在信息時代“返璞歸真”。
確實,數字貨幣行業(yè)早就該“返璞歸真”了,回歸初心,才是行業(yè)能夠進入理性繁榮的開始。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guī)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