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居酒屋:企業粉絲社群的理想狀態
去年去了一趟日本,被很多人文、細節打動,其中之一就是“小居酒屋”。前不久,和團隊小伙伴腦暴一個日本知名IP的粉絲運營方案時,突然想到了在日本經歷的那一間間居酒屋。情景重現后,越發體會到:小居酒屋才是企業粉絲社群的理想狀態!此話怎講呢?
我們先來簡單地了解下“居酒屋”。
居酒屋起源于江戶時代,指日本傳統的小酒館,是提供酒類和飯菜的料理店。“居酒”二字就是“停下來喝酒”的意思,所以,有時居酒屋也被譯作Bar。現代居酒屋文化的興盛是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的。那時,日本經濟從二戰后恢復過來,開始進入飛速發展階段,男性職員們在工作之余,養成飲酒交際的習慣。這時既有美酒又有食物的居酒屋成了他們最常去的地方。如今,居酒屋的顧客已不分男女老少,種類、風格多樣化。而我在日本經歷的(也就是本文說的)主要是一人營運的”小居酒屋“,這種店也被稱為“小料理屋”。
那么,為什么說小居酒屋是企業粉絲社群的理想狀態呢?我們從三個方面剖析
一、居酒屋的空間——粉絲社群的規模
居酒屋的空間
在日本,我第一次見到這種小居酒屋純屬“意外”。我在新宿住的酒店后有一條巷子,吃完晚飯,我到巷子里散步,然后就被震驚了。巷子里是一排排密密麻麻的、只有2、3層高的的破舊小樓房,在國內俗稱“握手樓”。每個小樓房就是一間居酒屋,店面很小,裝修樸實、照明不暗不亮。居酒屋的門不會敞開,它們或關閉或有門簾垂墜。里面的空間狹小,通常只能容納10人。居酒屋的料理臺大多是開放空間,顧客們可以觀看自己飲食的制作過程,喝酒、聊天。之后,我在京都的先斗町,又一次地感受了這種小居酒屋。只不過比起熱鬧繁華的新宿,先斗町的小居酒屋多了一種靜謐、安寧。然而,我并沒有進去。因為,站在居酒屋外,我覺得和屋內的人們不是一個世界的。
粉絲社群的規模
社會化媒體時代,“粉絲社群”已成熱詞。不管是成熟大公司,還是創業公司,都在組建自己的“粉絲社群”。粉絲社群的表現形態有:線上的微信群、QQ群、官網論壇等,還有以線上為基礎的線下實體群。但是,如今,不少粉絲社群已形同虛設,成為了小廣告或吐槽的福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數太多,不夠細分化,沒有排他性。
在建立粉絲社群這個問題上,不少企業犯了“貪多”的通病。認為社群里粉絲的數量越多越好。但是,卻忽略了一個危險性問題:群里的口水話越橫飛,對群里的那些忠實粉絲就越是一種干擾性傷害。更何況,網絡社群的的忠誠度是很低的。網友們會因一時利益加入某個企業粉絲社群,但當新鮮勁或利益驅動消失后,他們不會留戀,轉身就走,去尋找并加入下一個社群。
記住這句話:“當一個社群達到一定規模后,社會網絡的價值會隨著每個新成員的加入而下降。當社群發展到一定人數時,真正重要的是合理的構成而非規模,它應更多關注的是其存在意義而非用戶數量。”
試想:如果居酒屋的空間很大,能同時容納100多人。那么,它的性質就變為大餐廳、甚至火鍋店。日本人還會有這種下班后,邀三五好友,到居酒屋暖上一壺小酒暢聊的習慣嗎?居酒屋存在的意義就是給人們提供一種無壓力表達自我的專屬空間。
另外,越少人數的社群越有排他性。正因為小居酒屋的空間狹小,每個小居酒屋只能裝著1-2個人生故事;所以,當我走在滿是小居酒屋的巷子里,我不會隨意進入一間,我也不想打擾里面正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人。
而在這個時代雖然互通開放,企業粉絲社群的“排他性”卻是很有必要的。現在,不少人都有個切身感受:打開微信,發現自己加入了各種群。每天有看不完的“紅點”。在這種聒噪的環境下,我們更希望精簡我們的“入群”。我們希望加入的社群能屏蔽、過濾嘈雜的不相關信息,以較低時間成本、精力獲得所需信息。一旦加入某個社群,我們更愿意做的,往往是排斥而不是引入某些信息。
所以,如果一個社群里充斥著各種五花八門的信息,這個群的生命力肯定不強。舉個例子,我加入了所在城市的Uber VIP微信群。Uber的工作人員會向群里的人,第一時間通報有用的信息,比如:冰淇淋、下午茶等。作為Uber的VIP,我們也會向Uber的工作人員及時反饋:我們遇到的各種關于Uber的乘車體驗。值得一提的是,當出現抨擊Uber的輿論時,群里的人會心疼,并自發地維護Uber,提供資源。
想要經營好一個有排他性的群,有兩個層面:制定群規,排除垃圾信息;嚴禁不受歡迎的人。因此,群里要有強勢的人,能唱“白臉”。
二、居酒屋的價值——粉絲社群的回報
居酒屋的價值
雖然在國內就知道日本的居酒屋,但當真正見到了、體驗了,才真正地愛上這種小居酒屋。和國內各種特色、小資咖啡館相比,居酒屋簡直是簡陋。但是,我們知道,日本人平素是講究安靜的,且嚴肅、拘謹,但這些小居酒屋卻是一個個吵吵嚷嚷的地方。大家相互之間可以大聲說話,不用顧及他人。估計日本人在職場的壓力,有一半是在居酒屋里,摻合著酒精一起揮發的。而且大多數居酒屋都可以吸煙。
居酒屋讓人著迷的地方,就如同一個男人身上散發的那種氣質——從居酒屋里傳來的濃厚笑聲、與旁人無關的聊天聲,讓人呼吸到了生活的原味。我想:我之所以被居酒屋深深吸引,就是緣于這種小空間帶給我的包裹感,這其中充裕著溫暖和安全。
粉絲社群的回報
居酒屋已成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它體現了人類天性中有依賴群體的需要,他們潛意識里都希望能歸屬于某個大于自我的群體。而要想經營好企業的粉絲社群,依賴性也是至關重要的。人們為什么會對這個社群產生依賴感呢?就如同日本人為什么喜歡居酒屋呢?因為居酒屋的歡聚讓他們的壓力得以釋放。這就是在回答:社群可以為粉絲帶來什么價值?通常而言,我們成為社群成員后,有5種基本回報:社交、娛樂、信息、地位和業務。
比如,我加入的一個“品牌群”,是一個專做復古女裝的品牌社群。這個群因調性匯聚志同道合的人,主談“女性”的各種話題。所以,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靠紅包支撐的群不長久。“紅包”只是活躍群的氣氛。搶了就搶了,過眼云煙。沒有哪個人是為了天天搶紅包加入某個群的(除非“紅包專業戶”)。
三、居酒屋的人——粉絲社群的粉頭
居酒屋的人
除了居酒屋的空間、人們的聚合,小居酒屋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居酒屋的老板。在小居酒屋里,你感受不到店老板(通常沒有服務員)和顧客之間的身份界別。老板除了給顧客煮酒、烹飪,其它的,放佛和顧客別無二樣。老板就坐在顧客對面,看似漫不經心地聽著顧客們聊天,卻又自然而然地參與其中。
粉絲社群的粉頭
小居酒屋更像是一個自我組織、自我維護的空間。而這也是企業粉絲社群的理想狀態。
對于這樣的社群,粉頭(粉絲群體的組織者)至關重要。粉頭就如小居酒屋的老板,首先制定了該社群的規章制度,并自覺維護。粉頭不干預社群成員的自選動作(比如自發性地創作),并偶爾參與其中。粉頭樂于退居幕后,為社群成員創造更多的福利。粉頭有著一呼百應的聚合力,社群成員因此凝聚。
寫了這么多有關社會化營銷的文章,寫這篇時,心情是最愉快的,因為可以把自己最熱愛的旅行與此融匯。對于“居酒屋是企業粉絲社群的理想狀態”,你有什么感受?歡迎評論后私信留言。
作者公眾號: 小圈梨(ID:xiaoquanlisocial)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