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追過那么多熱點,沒有一個是新的
干廣告,總逃不過一劫:追熱點。
國內這股風大抵始于耐克,而后被杜蕾斯發揚光大,各大品牌方看到甜頭,于是乎,追熱點就變成了業內標準動作,但少有人往看熱點背后多看幾眼。
今年熱門話題一茬茬冒出來,畫風兩三天一變,看似眼花繚亂,但抽絲剝繭后似乎也有跡可循。
社會倦怠感普遍存在
最近大熱的葛優躺(京城癱),用銷魂姿勢撩開潛臺詞:勞資就是顆廢柴,怎么滴。
彩虹合唱團炮制的《感覺身體被掏空》,有人聽第一遍笑了,聽第二遍哭了。
前段時間呼聲不小的逃離北上廣,跟去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異曲同工。
以上事件穿著不同馬甲,說了一件事:現代人普遍壓力大,活得累,有車有房就是人生贏家了,每年出國旅游一次就格外小資了;大家言不由衷想逃離的北上廣,無疑是重災區。
某經濟學家曾做過研究,他預測幾十年后物質條件豐富,人們的工作時長會大大縮短。
事實證明他太樂觀。現在物質水平早就提高一大截,但工作時間更長,嚴重擠壓生活空間。重壓之下,人們開始用調侃等方式,碎片式化解壓力與疲乏。
對女性群體關注更多
今年有關女性群體,發生過幾次大規模討論。
先是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熱火朝天的討論中,有人看到鴻溝,有人看到鄉愁。
隨后相繼發生的和頤酒店女生遇襲,以及記者性侵實習生事件,讓人們將視線放在女性人身安全上。
與以往一面倒批評女性有所不同的是,正視事件本身的人明顯變多,可以感覺到網友們的心態愈發冷靜,更傾向理性探討女性生存現狀、人生抉擇,以及潛在威脅。
雖然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最后以假事件烏龍收場,但總體看來,大家逐漸給予了女性更多關注,那些沉默的大多數——女性群體,也開始為自己發聲,有聲總勝過無聲,這是好事不是么?
伴隨熱點火的還有輿論載體
微博最火的那段時間,每天打開微博像批奏折。如果說微博改變了人們看新聞的習慣,那自媒體的崛起,改變了人們議論新聞的習慣。
像和頤酒店女生遇襲、魏則西事件等一系列熱點,都在知乎、果殼、分答,以及豆瓣等網絡社群產生、發酵。而后,火勢燒到微信公眾號(已經朋友圈)、微博,完成二次傳播。
社群討論讓熱點更熱,同時,對熱點有觀點有態度的分析,也帶火了平臺本身,兩者相互成就。
相對現實社會,網絡上隱藏身份的發言更為真實。而這種附帶圈子屬性的輿論形式,未來可能會越來越流行。
熱點總是一波未退一波又來,讓人應接不暇。
然而太陽底下無新事。社會疲憊感也好,女性群體也好,輿論陣地轉移也好,明星丑聞、愛國運動也好,這些話題都被討論過,真正新熱點少之又少,但大眾還是樂此不疲地追逐,大抵這就是人性~
廣告,不正是基于人性的科學和藝術么?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