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復性存款和消費,都不存在:25張圖表揭秘當代青年金錢觀
我記得在大概一月中旬的時候,很多人在說等疫情過去了一定要出去報復性消費,胡吃海喝,把隔離在家期間少吃的火鍋、披薩、漢堡、奶茶、炸雞、紅燒肉、牛蛙面、爆漿雞排、小龍蝦、肉松貝貝、麻辣燙、涮牛肚、冰淇淋、烤肉、烤串全都補回來,還要去KTV、游樂場、電影院、游泳館、健身房、體育場……
總之,把所有因為特殊情況而沒有花出去的錢加倍花掉,尤其是其中包括壓歲錢,年終獎等“年度橫財”。
喜愛饕餮美食的,一般都是年輕人,會在網上這樣發聲的,一般也都是年輕人。
但是,報復性消費真的出現了嗎?
恐怕沒有。
那么出現的是什么呢?
一、
世界衛生組織將青年人的年齡提至44歲,我們向下取整的話,就是正好40歲,也就是80后和90后。
從80后開始的中國人,是改革開放之后的一代人。這些人如今最大的只有40歲,最年輕的大學還沒畢業,距離掌握主流話語權,還有一點點的距離。
在成長的路上,這兩代人聽了太多批判和質疑的聲音,時間久了,連自己都會懷疑自己。
比如在我說起當代青年的理財習慣的時候,很多年輕人自己都會覺得:“我們這一代人存不住錢,總月光,還超前消費超前享受,有理財記賬習慣的不多,抗風險能力不行。”
但是如果我問他們自己存不存錢,月不月光,有沒有負債的時候,絕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存,不月光,沒負債。
這么說來,就出現了薛定諤的月光族。
于是上個月,我發起了一次關于新一代青年理財習慣的調查,其中涉及到儲蓄/理財/消費/貸款/抗風險能力等很多方面,我知道我不是專業的調查者,但至少我得到的數據是一手的,得出的結論也是一手的。樣本總數:2790人。
我就是想知道:當代青年的報復式行為,到底是存款,還是消費?
結論是很明顯的:
在參與調查的當代青年中,每100個就有13.5個存款超過50萬;
超過40%的當代青年人在25歲左右就已經開始理財;
仍然有20%的當代青年拒絕超前消費;
僅有4.73%的80、90后是月光族。
……
報復性存款和報復性消費,其實都不存在。對于80和90后的當代青年而言,儲蓄與理財本身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既不會因為特殊節點的到來而報復性消費,也不會因為特殊節點的到來而報復性儲蓄。
他們的消費非常精致,非常理智,對于自身的消費能力和理財預期有著十分明確的規劃。
下面我們來仔細看看。
注意了,因為不是海量數據,所以具體的數字絕對值不具備完美性。但是我認為仍然能夠客觀反映一些事情。
二、
在參加調查的當代青年中,無存款人士占比僅有不到15%,而存款大于10萬元的青年占比則已經達到了39%。
有趣的是,當我在辦公室里問同事們誰存款超過了10萬時,在場的十來個人中只有一個人舉手了。
這跟調查結果顯然不同,我又問了幾句,其中一個人才說:“存款屬于個人隱私問題,不太好回答啊……”
這樣就驗證了另一種心態:當代青年對個人隱私的重視。
出于禮貌和隱私,大部分當代青年其實并不會把自己的真實月收入和存款拿到明面上來討論。即使直截了當的詢問,很多人也會選擇含糊回答,或者明確拒絕回答。
于是這種低調和謙虛,反而增大了外界對當代青年的誤解。
甚至于80和90后們自己,也往往會被這種謙遜蒙蔽,誤以為自己朋友們的財政狀況確實跟自己不太一樣。
同時,有13.5%的調查對象存款超過50萬,偷偷告訴我一下,你其實到底存了多少私房錢?
從工作年限跟存款的復合角度來看的話,絕大多數工作5年以下的人存款已經超過10萬元,正在向更高的目標進發。在工作超過十五年的“老鳥”中,有30.3%的存款突破100萬。
但與此同時,仍然有超過10%的人在工作超過15年后沒有存款。(也許人家有不動產吧)
調查結果顯示,將近70%的人在30歲之前開始存款,41.08%的人在進入社會兩年內開始理財。
連大學時代就開始理財的人也已經占比超過21%,要知道,大部分大學生是不具備工作能力的,通過生活費和少量儲蓄,他們也早早開始了理財之路。
當代青年的月支出主要以車貸房貸及日常飲食交通消費為主,除了這兩大剛性支出之外,健身和學習也是大頭,健身房和成人教育仍然大有可為;同時,在80后的世界里,子女教育也是消費的重頭戲。
大部分90后暫時沒有貸款,在超過30歲的群體里,夫妻貸款則占大多數。
這些已經成家立業的小兩口正在努力為未來的夢想MAI單。
在猜測中,當代青年對于存款這件事并沒有太大的毅力或者動力。而事實證明,他們的存款能力并不比前一代人差。在接受調查的人群里,真正完全沒有存款的人不到15%,超過59%的人有記賬習慣,近半的人存款超過月收入的30%,沒有理財習慣的僅有13.19%。
同時,他們的存款目標也十分明確,排名前三的存款動力主要來自于“增加抗風險能力,防止意外”、“購置不動產,M房M車”以及“繼續投資”。
而社會普遍吐槽的為“四腳吞金獸”而存款的傾向則并不占大頭。
為了達成這些愿望,近四成的當代青年希望存款能夠突破100萬。當然,也有很多人覺得存款并不需要有具體的數字目標,正常儲蓄就好。
盡管存款能力和習慣都不差,但當代青年的理財水平仍然有待提升。
將近六成的人理財收益不超過5%,甚至有接近10%的人理財收益為負。
這樣的理財結果并不意外,從財產的處理方式來看,最受歡迎的存款方式是余額寶/零錢通等互聯網理財產品。
自從2013年橫空出世以來,余額寶的7日年化收益率最高曾達到過6.76%,而到了現在,余額寶的七日化率已經跌到了1.94%。前不久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今年第一季度的CPI比去年同期增長4.9%,也就是說,余額寶的已經遠遠輸給了CPI.
46.5%的人在工作三年后就能成功M房,而工作10年仍然無房無車的人僅有3.2%,更有12.9%的人車房雙全。
當然,那些沒有M車的人未必是因為M不起,更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多層次立體化的公共交通已經基本可以滿足日常需求,讓M車已經不再是當代青年生活的剛需。
預期中的“報復性消費”并不存在。在問題“疫情好賺后,您的消費趨勢是更保守還是更放松了”中,有46%以上的人承認自己會更謹慎,更節儉;只有3.23%的人會更放松的buy~buy~buy~。
80和85后的存款普遍可以支撐1~3年不工作,而95后則是1~3月。在詩和遠方的抉擇中,90后還在努力。
當代青年對房價的看法頗有見解,42%的人對房地產市場持有樂觀態度,認為房價會小幅上漲。持不樂觀態度的僅有8.39%。
或許正因如此,在關于創業和首付的選擇中,更多的人愿意選擇M房上岸,高達73.12%。
但不可忽略的是,選擇創業的人依然不少,并且在不同年齡段中有更加不同比例。相比之下,80后的創業意愿整體略高于90后,而95后的創業意愿則又高于90后。或許這些25~30歲的人們,正處于一個渴望M房的階段吧。
關于超前消費,當代青年的接受程度很高。完全不接受超前消費的人只有16.49%。但在這樣說的同時,絕大多數人會全額還XYK和花唄,而不是分期最低還款。
于是所謂的超前消費、自我掏空,其實也是一種刻板想象。
其實想想也有道理,如果當代青年全都透支消費導致債臺高筑,那么那些“80后破產”“90后透支20年”的新聞也不會成為新聞了。
在資金充足的情況下,當代青年更傾向于房產投資和基金定投,或許是認知門檻較高,所以銀行外匯是相對最少的投資選擇。
在前面我們說過,大部分人的理財收入小于5%。這或許是因為當代青年自認為消費理智,理財風格也以保守穩健為主。能夠接受超過10%的本金風險的投資者僅占27.52%
理財的重要性正在被更多的人理解,只有不到1%的人認為理財是沒有必要的,不需要掌握的技能;超過83%的人認為人人都應該或多或少有一些理財技巧,是當代的必備技能之一。
三、
根據上面這些數據,當代年輕人的理財思路或許可以一窺。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新時代國人的理財及儲蓄想法的確與過去不同。全新的理財方案,從未有過的盈利方法,都讓這一代人注定與過去截然不同。
所謂報復性消費,沖動消費,這些焦慮主義者們愛打的標簽,其實并不存在。
而因為日常就有一定的理財跟儲蓄習慣,所以對報復性儲蓄其實也沒有什么余力。
如果說復工以來有什么是報復式的,那大概,只有報復性努力了吧。
這一代人擁有自己獨立的金融理念,他們熱愛工作,熱愛奮斗,畢竟,這其實是理智消費,熱愛經營自己的財產,習慣節儉的一代人。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9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