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帶貨的風口才剛開始|錦策觀察
頭部主播單場直播帶貨破億的驚雷,不斷響徹著營銷的天空。彪悍的羅永浩也吹響了直播的號角。2020年,人們對直播的認知無疑又上了新臺階。企業想借著直播的春風,賣貨、造勢,營銷人也紛紛摩拳擦掌,隨時準備投入直播的臂彎。
直播時代,似乎已來,但直播的春風也吹來了新的疑問。今天錦策就一些問題,分享些我們對直播的觀察和理解,不求百分百對,能對大家略有啟發就好。
Q:直播會不會一直賣低價產品?
A:業內有人認為,直播屬沖動消費,適合做促銷。也就是說,當下直播帶貨通常有三個特征:1.商品價格低;2.客單價低;3. 高頻快消品為主。
依據直播帶貨的3個特點,大家容易總結出“價格貴,賣不動。價格低,吸引更多人買”的直播鐵律。于是,越來越多的人習慣 用“流量成就低價,低價吸引流量”作為直播帶貨的標簽。但直播會一直如此嗎?馬克思教導我們:一切事物都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回想傳統電商剛起步的那幾年,歲月未必靜好,店鋪上架的寶貝也是便宜、便宜,再便宜。直播帶貨有別傳統交易模式,培養消費者習慣,完善供應鏈條和渠道資源是必經之路。消費者、商品供應方與直播運營方一直在互相適應,不過,尚需時間沉淀。而短期的商品價低、客單價低,不會成為直播帶貨就是賣“廉價商品”的絕對理由。直播能否有效提高交易效率,才是直播未來能否破除低價詛咒的關鍵。從目前看,直播有擴散到不同產品領域的空間。
Q:直播帶貨到底提高了哪些效率?
A:1.內容與商業信息合一,讓內容生產與轉換成本更低。
直播繼承了電視購物的衣缽,通過線上內容平臺承載、包裝,直接讓內容變成廣告,廣告變成內容。
消費者觀看直播,不僅會密集接受商業信息,也會將商業信息當做一次內容享受。就像逛街、逛商場,逛就是為了看,看就是為了買。
簡而言之,直播沒有線上傳統的“內容先引流,營銷再轉換,從而達成銷售”的雞肋,主播能打開天窗說亮話:我就是賣貨的。
消費者也清楚的知道,自己就是來看貨、買貨。
縮短了部分營銷環節里的彎彎繞繞,雙方成本都降低。
2.一個主播頂一萬個銷售,單對多,讓你一次賣個夠。
直播帶貨跳出傳統人、貨、場。線上真人面對成千上百萬位消費者,講解銷售的效率、銷售轉換自然也成千上萬倍增長。
想象下,你在萬人會場中央講解產品,跟在店內對每位顧客講解產品,哪種信息傳達的方式會更有效率?明顯是前者。
相比傳統電商依靠詳情、活動、客服進行銷售,直播帶貨可見的銷售展示,會更直觀。實現銷售的路徑也更短、更快。
3.降低消費者選擇成本,相信主播,也相信主播的推薦。
信任,是達成交易的重要條件。主播完成的不僅是銷售,更是讓消費者和產品方互信的橋梁。
培養消費者購物習慣,主播優異的表達必不可少。粉絲相信主播,就更容易相信主播推薦的產品,也愿意相信主播建議的生活方式。出于對主播的信任,消費者的選擇成本會被極大降低。
某種程度上,消費者甚至無需自己挑選商品,直接選擇主播推薦,然后付款下單即可。
從買什么,到決定購買。主播能影響更多。
4.消費者需求反饋更及時,消費數據與供應鏈匹配更快。
為什么直播帶貨模式,消費信息反饋更快?因為主播的每次3、2、1開搶,都是次消費信息的即時集中的生成。
粉絲或消費者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想買什么?不買什么?直接看數據就行。對部分產品來說,單場直播消費數據,就能快速驗證市場需求。
再配合前期運營、粉絲與主播互動留言,挖掘消費者需求,又快又直接。通過數據快速反饋,加速后期運營與供應鏈建設。
Q:直播帶貨能否提高品牌溢價?
A:目前的直播帶貨的形式與電視購物相似度極高,不同的是,流量入口不同,運營動作更多,需求挖掘更細。
如果僅以當下主流的直播帶貨形式而論,對品牌調性的拔高,恐怕并無效用。但換一種形式直播呢?做服裝秀,做運動秀,做直播節目。
這些都需要系統性挖掘,才能有相對合理的答案。至于能否完全實現品效合一,估計很難。畢竟,別的帶貨形式也沒有效實現。
Q:直播帶貨主播和供應鏈誰更重要?
A:我們認為兩者都重要,且作用不同。主播解決的是聯接問題,供應鏈解決的是商品穩定、保質問題。
主播表達能力,銷售技巧,場面調度將直接影響產品銷售結果,及粉絲粘度。而供應鏈穩定能讓主播銷售的產品有品質保障,從而增強主播個人信譽,強化主播品牌形象。
直觀點說就是:主播根據粉絲需求,對接穩定供應鏈,供應鏈提供滿足粉絲的產品。三者皆大歡喜。中間任意一環做得不好,直播帶貨都是不可持續的。
Q:直播有沒有人群分類?
A: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看羅永浩直播,我看薇婭直播,各取所需,各有所好。
這屬于IP帶來的人群分化。
但平臺本身也會帶來人群分化,比如,南抖北快,城市抖,農村快。也是人群的大分類。那有沒有更細化的分類呢?
比如,聚焦農產品的主播,聚焦科技產品的主播,聚焦零食的主播……
細分領域一樣有直播帶貨的空間,這些領域,有些是空白,有些已經有人在嘗試。
Q:直播帶貨是不是售假多?
A:年年打假,年年有假。假貨和交易模式無關,和人性相關。實體店賣假包、假鞋未必就少。
但直播賣假貨的套路卻格外精彩。無底線砍價和買一贈多的戲碼,到處在上演。原價299的洗發水,為了和老鐵交朋友,能99元一瓶,還買1送8。這怎么聽都像假貨。但問題是,真有人買。
夸張的是,不良商家和主播會聯合設計賣貨劇情,用主播補貼,團隊爭執等劇情套路粉絲。一邊讓粉絲認為自己得了好處,一邊讓主播賣了人情,一邊又把假冒偽劣產品賣了出去。基本上在騙錢,不交朋友。
想杜絕假貨,除開主播與產品方商業倫理的自我建設,更需要平臺、政府多方監管。
長遠看,假貨會損害直播產業發展,久了必將被淘汰。目前直播帶貨平臺眾多,監管層次不齊。所以,直播肯定會有假貨,但真貨是絕對主力,因為正規化的直播才代表直播未來發展的方向。
本文來源:錦策梅地亞(公眾號:jincekj)—錦策致力于做最有價值的品牌營銷機構,對品牌、營銷、新媒體、互聯網感興趣的朋友趕緊關注我們,一起交流探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