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么病態般地喜歡悲劇 | 不裝腔指南
本文共有 6533字
建議閱讀時長:30分鐘
歡迎留言探討
(轉載自“小丁的嗶叨”,作者:大島主)
我已經很久沒有通宵達旦地玩過一款游戲,上一款是《老滾5》。
最近讓我達成這個成就的,是游戲《青璃》,周六凌晨3點通關。也許在看的各位玩過、也可能聽過;當然,不知道的可能占大多數。這款游戲的類型大致是“武俠”+“愛情”+“解密”。自19年2月上架到上周,目前的排名是總游戲榜第1000名,冒險榜第142名。作為網易出品,成就不算好看(甚至有些慘淡)。當然,這和這是一款“公益類”(不收費、無內購)游戲有關,網易自然不會花大價錢去推廣。只是以這款游戲為由頭,我想談談這一期的4塊內容。每塊內容環環相扣,難度次第上升:
為什么代入感如此重要↓
為什么我們喜歡簡單的愛情故事↓
為什么我們喜歡虐戀↓
為什么我們喜歡悲劇?
那么,開始吧。
首先就《青璃》而言,它是這樣一款游戲:
1)劇情:主角青衣是青衣樓的殺手,曾經魔性失控殺了莫璃全家,本來就患有疾病的莫璃失憶。于是青衣懷著愧疚與愛意,帶著莫璃去雪山找雪蓮治療她。最后,兩人來到了雪山,這時候青衣樓的殺手無常來解決叛徒青衣。青衣為了救莫璃,再度魔化,打敗無常,為了不傷害莫璃,最終自我了斷。
有的人說《青璃》的劇情跌宕起伏,這我就不太茍同。《青璃》的劇情幾乎是任何一部武俠劇的必備套路。不新鮮。
2)視覺:將CG美術與東方古風唯美韻味結合。用色選樂都是上上之佳,而且場景均取自實地采風,這點無可辯駁。音樂和畫面為玩家帶來一個可以玩的武俠電影。
3)玩法:沖著解密和動作去的玩家,這款游戲可以在10分鐘內勸退,因為你要的,它一概沒有。
我喜歡《青璃》,究其原因,不在玩法,不在視覺,不在劇情,關鍵在于簡單。它描繪了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一個現代人在現實生活中難以找到的東西。
那么《青璃》是如何展現這么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的呢?細節,諸多細節,形成了強烈的代入感。讓玩家不由得覺得:我就是青衣,保護好莫璃就是我的使命。
那么,具體細節有哪些呢?
1)白衣與劍:人物模型是最先給人代入感的。男主女主的人物模型確實很給力。瘦長身型的男主,冷峻的面龐,一柄等身的長劍;白衣飄袂的女主,纖弱似風的模樣,時不時捂嘴輕咳。
有的人說女主像裴秀智,而我覺得像劉亦菲。
2)武俠版霸道總裁:莫璃上馬、下馬的時候,都是被青衣用公主抱抱著的,不要忽略這個小細節,這個小細節讓玩家產生的遐想是:莫璃真輕啊,而我真TM給力啊。
(這是《青璃》團隊對玩家“風騷情結”的完美把握,之后的文章再詳談,請關注我哦。)
3)武俠版林黛玉:每個女生都希望自己是林黛玉,而每個男生都希望自己是李逍遙。你不是?我不信。在整個游戲過程中,你需要不斷為莫璃收集草藥,提高她的健康值,用來解鎖她的隨機動作。
(利他行為心理的一種,“Etsy”網站便是利用這種心理成功營銷的,同樣,之后的文章再詳談,請關注我哦。)
看完這些后,我想大家一個問題:為什么代入感如此重要?
“代入感”常常在影視劇本與游戲策劃的過程中被提及;但要追根溯源,這個詞,來源于L Brother的“社會腦假說”(1990),該假說有兩個關鍵點:
1)社會腦不是自然腦,也就是說,指的不是生理上的大腦;而是人在社會交往過程中產生的情緒、心理狀態等。
2)該假說認為社會腦無法對自我本身進行定義,而只能通過其他社會群體和行為進行定義。比如,與父母的關系,與同事的關系,與愛人的關系等。這些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都是通過你對社會上其他群體的認知反饋而形成的自我定義。
山本耀司曾說:“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么,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這才是自我。
社會腦假說,就是這個意思。
那么,這和代入感有什么關系呢?
想象一下:你拿出一張紙和一只筆,在紙上畫下兩個隔一小段距離的圓,用一根直線連接兩個圓。
告訴我,是什么?
是眼鏡。
我們理性地分析就知道,現實中的眼鏡要是真這么簡單,除非它是靠磁懸浮的。
為什么大腦會告訴你,這就是“眼鏡”呢?
因為社會腦,無時無刻都在周圍的環境,與以前的經驗和記憶中尋找與客體(這里指的是眼鏡的簡筆圖)相同的特征。
而如果這個時候的客體是某個游戲人物或者影視人物呢?
正是因為社會腦隨時都在尋找與自身相同的特征,可以將自身特征投射到別人身上,因此,我們才能體會別人的情緒。也就是“推己及人”。
代入感在劇本創作中是常見的方法。之前學過一段時間的電影劇本寫作。那個時候教我們的方法是“3D想象”。讓編劇沉浸入你所想象的世界,用某個人的視角觀察自己這個角色與其他角色。其實這個過程的本質就是“培養編劇與自己電影中角色的代入感”。
我在寫某一個電影劇本的時候,會用代入的方法;
漸漸的,人物的性格、維度、矛盾等都浮出水面了。
我們可以思考一下為什么《蝙蝠俠·黑暗騎士》要把小丑塑造成一個不亞于蝙蝠俠的角色。我們往往為了突出主角,而去把反角和配角粗略描寫。我們要知道,我們對主角的定義,很大一部分來自配角與反角的反射。
代入感在廣告創作也中是很常見的方法。比如17年的999感冒靈的《總有人偷偷愛著你》,其實就是給了里面的人物“泛性格”、“泛職業”、“泛經歷”。所謂的“泛”,是因為觀眾中總有人和廣告中的人物有著某個共性。
有些厲害的影視人在編排人物的時候,會進行“留白”處理。意思是什么呢?
他們會故意給人物的某些個性進行“缺漏化”處理,從而讓觀眾代入這個角色的時候(社會腦工作時),去尋找現實中的自己與人物的共性,從而更好地代入角色。
影視創作中“留白”是很常見的,廣告中卻不常見。因為留白處理的對策劃的要求很要很高。一個留白處理帶給影視劇的后果可能是“曲高和寡”——但是廣告與營銷中不需要“曲高和寡”。
為某訊的一個項目寫的廣告策劃;我就是“不留白處理”的典型。
我們說,代入感是讓《青璃》作為一個愛情故事成功的重要因素,接下來,我們思考一個稍微難一點的問題。
我的身邊不乏喜歡簡單的愛情故事的朋友,從《轉角遇到愛》到《冰糖燉雪梨》,從《仙劍奇俠傳》到《天外飛仙》,似乎越是簡單的故事,大家越是喜歡。我們一邊罵著傻白甜戀愛劇無腦,一邊它們的收視率居高不下。
這是為什么?
我先給大家兩個標題:
1)和男友同居3年的日子
2)和男友同居3年,0爭吵記錄,我們是怎么做到的?
你會選哪個?大多數人是后者。選前者的可能是老UC看多了已經無感了。
佛洛伊德認為人有兩種本能,一種是生的本能,一種是死的本能。
我們先來看生的本能。
在佛洛伊德的心理動力論中,認為人有三個我:本我、自我與超我。
第一個標題,是人的本我與自我“作祟”。“本我”(潛意識,受意識遏抑);“自我”(有意識,受現實抑制)。大家可以簡單理解為“現實的人格”。
“本我”與“自我”給我們關于“和男友同居3年”的反饋是“一定會吵架”。標題1與“本我”和“自我”相吻合,很難產生進一步的驅動。
第二個標題,則是“超我”的作祟。由完美原則支配。“超我”除了原始解釋上的“道德約束”之外,現行的解釋認為“超我”有突破“本我”對自己的約束。大家可以簡單理解為“更高的人格”。
我們“本我”對自己的約束是“和男友同居3年一定會爭吵”,而第二個標題則是引出了人內心的“超我成分”,從而產生“這怎么可能的心理”。這比標題1帶來了更大的驅動力。
大家喜歡愛情劇就是這個道理。本我和自我不會告訴你“世界上存在灰姑娘”,也不會告訴你“麻雀也能飛上枝頭變鳳凰”。但是傻白甜的簡單愛情劇會這樣告訴你,驅動你去看,去想象——“超我”。
房地產廣告對超我心理的運用絕對算是其中好手——特別是豪宅別墅的房地產廣告。
你們知道我接下來要說誰了?——萬科。
我先放幾則萬科的廣告案例,大家可以想想,這些廣告是怎么運用心理動力來營銷的。
1),踩慣了紅地毯,會夢見石板路。
2),一生領導潮流,難得隨波逐流。
3),這里沒有CEO,只有鄰居。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第三則,很久前開始喜歡,喜歡了很多年這則廣告、這句話。以前不懂為什么這句簡簡單單的話讓我無比想買萬科的房子;當研究營銷越深,終于明白,亦打心底佩服起萬科的營銷團隊。
這三則廣告,對于有購買能力的潛在客戶來說,是“超我”的第一重buff作祟。為什么呢?
對于這些人來說,本我與自己恰好是前半段,也就是現實:“踩慣了紅地毯”、“一生領導潮流”、“是CEO”;而后半段,則是勾起他們的“超我”意識:我在風光一生后,應該追求什么?萬科給的答案是:“追求真正的家”、“追求內心的聲音”、“追求和你一樣高品質的朋友”。
這就是“超我”心理驅動的運用。出其右者,是我少見。
再一步思考,這三則廣告,對于目前沒有購買能力的奮斗青年來說,“超我”驅動是怎么發揮作用的呢?這里我不多贅述,歡迎大家在文章底部留言,一起探討。
當然進一步思考僅做參考用,因為眾所周知,萬科只想把房子賣給第一種潛在客戶。
其實這種意識在很多編劇與作家中更是常見。
作家往往會陷入“暢銷書作者”的“自我意識”與“成為文學經典作家”的“超我意識”矛盾中。
講完簡單的愛情劇,接下來探討的話題會更深入一點。感謝大家已經讀到了這里,如果你還沒有覺得無聊,那么相信接下來的探討會讓你更加精神抖擻;如果你覺得有些無聊,也無妨,公眾號里有許多輕松的文章。
我前文列了四部劇:
《轉角遇到愛》與《冰糖燉雪梨》。《仙劍奇俠傳》與《天外飛仙》。
他們之間的異同點是什么呢?
確實,他們都是愛情故事;但最關鍵的不同點是:《仙劍奇俠傳》與《天外飛仙》都是悲劇結尾,也就是虐戀。
為什么大家會變態般地喜歡“虐戀”——這是對上一個問題“為什么大家喜歡傻白甜愛情劇”的升級。
大家會發現,幾乎仙俠、武俠劇不變的,就是“虐戀”這個核心。
首先問一下廣大看過《仙劍1》的男同胞,看到靈兒死后,你內心最執著的反應是什么?弄死水魔獸?弄死拜月?弄死劍圣?
反正我這些想法都有。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想法的背后,用一句話可以囊括,是什么?
“如果我是李逍遙,這些悲劇就不會發生了……”
“如果我是李逍遙,那就是完美結局了……”
我問我女友看完《天外飛仙》后的執念是什么?她說:如果我是小七,我就干翻它丫的天庭,讓玉帝吃屎去,然后自己和“地瓜”私奔。
我的想法倒沒那么極端,我想的是去花果山找孫猴子……
當然,這些都是玩笑話。
悲劇之所以是悲劇,是因為:如果跳出人物視角,用上帝視角來看,它是可以被彌補其缺憾的。
這就是很多老游戲做重制版的時候,會提醒你:你的每一個選擇,都影響著結局的走向哦。(于是你玩游戲的時候恨不得把人物的每句對話都細細斟酌一番來看。)
大家喜歡虐戀,就是因為“缺憾彌補遐想”的心理作祟:如果我是……,那我就……
喜劇總是在恰到好處時戛然而止;而悲劇則會讓人有更多空間進行彌補式遐想。
所以虐戀看完后的回味總是比喜劇來的長遠。
但是廣告營銷中幾乎不會去用缺憾彌補遐想?為什么?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廣告的目的是什么。
因為(商業)廣告與營銷的本質不是為了引發你的思考,而是為了誘導你的購買行為。所以廣告如果給了消費者太多遐想空間與時間,反而不利于最終的銷售。
那么“缺憾彌補遐想”就毫無用處了么?也不盡然。
缺憾彌補遐想是一種想象,思考的邏輯類似于“如果……就……”
而在營銷領域,也有一個它的同胞詞——叫做“補償心理”,思考的邏輯類似于“既然……那為什么不……”
“既然”是一種已發狀態,“為什么不”是一種將被誘導狀態。
我記得之前有過一個日本速食產品的營銷案例,就是“補償心理”的最好體現。
大致是這樣:某款速食產品很方便,專門給沒空給寶寶做飯的工作媽媽生產的,只要煮一下就可以享受美味,但是銷量并不盡如人意。
后來他們的營銷團隊做了一個小改變——將其中某種食材(洋蔥)單拎出來,告訴消費者:該產品中的洋蔥需要先炒制一番。就是這個小小的改變,使得銷量翻番。
這就是補償心理的用處。工作媽媽因為沒空陪孩子已經深感愧疚,提供給她們全自動的速食產品,在某種意義上,會加深她們的愧疚心理。
沒有人喜歡帶著愧疚心理過活。
因此,單拎出來洋蔥告訴媽媽們,要炒制一下,會讓媽媽們覺得:其實我是親手為孩子做的飯。這么一來,心理的愧疚感就大大減少,而炒制洋蔥并不花費多少時間。
補償心理的關鍵是內疚感。
看到這里的時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起:為什么“盒馬鮮生”有很多半熟套餐,一炒就行。
你會不會想:這也是因為“補償心理”?
答案:并不是。
“盒馬”的半熟套餐,主要是對雞蛋理論的運用。
補償心理是出于愧疚,而雞蛋理論是基于給“用戶一定的參與感”。
雞蛋理論,也被稱為“宜家效應”,有句笑話說:營銷圈一半的理論,都是宜家玩剩下的。是有幾分道理。
“雞蛋理論”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對于某個物品付出的勞動或者情感越多,就越會高估這個物品原本的價值。
這就是半熟品的道理,繁瑣的工作都有“盒馬”完成了,消費者只要完成簡單的炒制過程,但是最后這個簡單的炒制過程是消費者親自參與的,所以高估半熟品原本的價值——讓用戶自己完成剩下30%,這個商品就能在他心中鍍上光環。
OK,說完“虐戀”——我們最后對問題做個升級:我們為什么會喜歡悲劇?
我們說,佛洛伊德認為人的第二種本能:是死。
他認為:任何生物有機體的首要特征在于它必然走向死亡。一切生物個體都有一種竭力要回復到它原來存在狀態的特性。一切生物都是從無機物產生出來的,回復到初始的狀態,也就是趨向死亡。
所以人類世界充滿挑釁、分裂、屠殺、破壞、毀滅、戰爭……
從本性上來說,人是有趨死向的;但這就能解釋我們喜歡悲劇了嗎?明明生活已經這么苦了,為什么我們還要喜歡悲劇?
因為“我們愛的不是黑暗,而是光”。
有暗必有光,有悲必有愛。優秀的悲劇,將愛深埋在雪地里,需要觀眾掘地三尺,才能捧出那顆“熱心堂”。
我很喜歡周星馳的喜劇,我認為他是個偉大的導演、編劇,和演員。他是寫悲劇的大師,將最深的悲,藏在最表面的喜下面。若不是細細品番,挖不出那顆“熱心堂”。
電影《算死草》的一個情節,我私以為應被載入影史。
有的學派用“未完成情結”來解釋我們為什么喜歡悲劇。因為我們看劇的時候總是站在上帝視角,擁有把事物補充到完美的狀態的能力。
我們老師曾說:一個偉大的作者(劇作家、文字工作者),只有體會過悲,才能懂悲的能量,才能寫出有能量的東西。
《西游·伏妖》說:有過痛苦,方知眾生皆苦。有過執著,才能放下執著。有過牽掛,了無牽掛。
悲劇的心理學原理在營銷上很少會用悲劇,一方面是受輿論風控影響,一方面實際運營難度更大。
大家就當我是嘴瓢了多說的吧。
文章最后,談了這么多,我想歸納幾個小建議,希望如果能夠對大家起到一點點幫助。
1)培養代入感。
在為人處事上,希望大家都能將自己放到別人的處境上看一下,而不是用上帝視角來看。
在工作上,比如角色創建的工作,將自己沉浸下來,去看你的角色。他的性格是什么,童年是什么,經歷過最大的挫折是什么,體會過最大的喜悅是什么,朋友對他的態度是什么,愛看什么書,喜歡什么電影,環境怎么樣,第一反應的動作是什么,口頭禪是什么,配角的反應是什么……等等,這些細節越具體,你的代入感會越強,人物也會越立體。
2)有理想的人是很痛苦的。
我們對自我的認知、對理想的選擇,都是社會腦對外界信息反饋得到的結果。理想是火,現實是水。有理想的人,需要不斷和現實去碰撞,有的人比你強,你得趕超;理想與你還有多遠,你得計算。
沒有理想會活的輕松一點。
每個人自己的選擇而已。只是有理想人勢必要做好痛苦的準備。
3)大家都喜歡簡單愛。
大家都喜歡簡單的愛情(超我),但也明白面包是愛情的基石(本我)。
若是一心追求超我,請不要被本我打敗,再堅持一下,也許明天就是出路。追求真愛沒有什么幼稚天真。
若是追求本我,當然是明智的選擇。但別對他人過多苛責。這一點,也許更應該被我們的父母輩看到。
4)文字需要留白,生活也需要。
不要把自己的一切毫無保留展現出來,相反地,適當留白,可以讓自己來完善你的形象。
文藝工作者,更需要學會留白。
但對于廣告策劃人員,留白需要慎選。廣告是商課,不需要留給消費者思考的時間。
今天的文章,就在這兒了。
有的讀者也許會覺得我思考問題挖得太深,拓得太廣。
真的有必要嗎?就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嗎?
當然也是可以的。不過,這樣的讀者應該會馬上點擊左上角的退出吧(笑)
感謝看到這兒的讀者。
我們下期再見。
歡迎給我留言,一起讓想法成長。
-THE END -
明天見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