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100年,關于包豪斯的前世今生
原標題:大師時刻-包豪斯的前世今生
說到包豪斯,功能主義、極簡風格、“一種更具世界性的設計理念”……沒人會懷疑這些名詞和包豪斯聯系緊密。它是代表一種設計風格嗎?還是一種設計理念?抑或是一所設計學校? 這些都是,但卻有不僅僅是......
如果僅僅把「包豪斯」理解成一個德語單詞,一所設計院校,未免太狹隘了。當下我們所說的「包豪斯」,多數情況下指的是一種設計思潮、設計體系,或稱之為「包豪斯主義」。
始于1919年在魏瑪設立的“國立包豪斯學校”,“Bauhaus”由有 “建筑”, “房屋”之意。它是德國魏瑪市的 “公立包豪斯學校” 的簡稱,后改稱“設計學院”,習慣上仍沿稱“包豪斯”。有將近 13 年,包豪斯由魏瑪政府資助的,這是一個戰后成立的臨時政府。1918 年 11 月 11 日,法國和德國在法國貢比涅的一節火車車廂里簽訂了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光陰過隙,彈指一瞬,轉眼即百年。如今2019,為了紀念這所改變了世界的學校,三年前,包豪斯協會就開始籌備100周年的相關慶祝活動,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畫廊更是紛紛準備紀念活動。
這個logo由包豪斯協會和德國的Stan Hema設計機構合作完成,以數字100為核心元素。
初見時,個人感覺還是很一般的,雖然符合包豪斯的設計風格,但簡單的黑色總覺得平庸、無趣了一些。直到看了官方的logo演繹應用,這才反應過來,這套logo的設計可以說真的很優秀了。
這個“100”更像是一個圖形模板,可以作無限的延展,靈活的應用于不同的場景和主題。它可以變化成各種顏色、立體效果,也可以變成更復雜、甚至是怪誕的效果。
說完包豪斯的現狀,那我們再來看看包豪斯的輝煌歷史吧!
包豪斯一共經歷過三個時期,分別是:
1919-1925年魏瑪時期(校長;格羅比烏斯)
1925-1932年德昭時期 ( 校長:格羅比烏斯、漢斯·邁耶、密斯·凡德羅)
1931-1933年的柏林時期(校長:密斯·凡德羅)
首先就是魏瑪時期,第一任校長格羅比烏斯出生于1883年的德國,他的祖父是個知名畫家,還有一個叔祖父是建筑家,曾經設計過柏林工藝美術博物館,后來還做了博物館所屬的工藝美術學校校長。可以說是出身很好,算得上是當時的高富帥,殷實的家庭背景塑造了格羅皮烏斯一種貴族氣質,聰慧過人,目光如炬,渾身透著一股大佬的氣息。
中學畢業后,格羅皮烏斯僅用兩年就在慕尼黑完成雙學位,成績卓著。在此之后,他去當了一年的義務兵,離開軍隊后正式出道設計圈,在彼得貝倫斯的事務所工作。說到這兒,不得不提一下另外一位在設計史上取得非常卓著的成就的設計大家-彼得貝倫斯
彼得貝倫斯事務所初期就收了三個員工,其中兩個成為了包豪斯的第一與第三任校長,另一個則是現代建筑的奠基人,分別是格羅皮烏斯、米斯凡德羅跟勒·柯布西耶,奠定現代設計合共五個人,這里就有三個(彼得·貝倫斯,格羅皮烏斯,密斯·凡德羅,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勒·柯布西耶)。世界上第一套系統完整的企業形象系統(現代的VI系統)就是出自他手。
德國電器公司AEG 的視覺VI系統
離開貝倫斯事務所后,格羅皮烏斯自立門戶,成立了自己的事務所,在此期間,他成名的項目——【法格斯鞋楦工廠】誕生了。1914年,格羅皮烏斯跟阿道夫·邁耶合作,完成了他第二個重要作品,就是德國工業同盟的建筑,這一次的突破是,他采用了兩個玻璃圓柱結構,將樓梯包住了,這種結構也是他首創。
然而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剛從戰場歸來的德國建筑師格羅皮烏斯,目睹過機械化大屠殺,戰爭的殘忍令格羅皮烏斯渴望建立全新的世界,他希望創立一所新型藝術學院,培養出兼具實踐與智慧的年輕人,以求建立一個更文明的社會。格羅皮烏斯上任校長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雇傭一批當時最優秀的藝術家,包括保羅克利、康定斯基、利奧尼·費寧格……當時的包豪斯,就是有這樣的號召力和影響力。
左起:約瑟夫·阿爾伯斯、欣納克·謝帕、穆什、莫霍利·納吉、赫伯特·拜爾、斯密特、沃爾特·格羅皮烏斯、馬塞爾·布勞耶、瓦西里·康定斯基、保羅·克利、萊昂納爾·費寧格、根塔·斯托茲、奧斯卡·施萊默。
在格羅皮烏斯之后,漢斯·邁耶1927年便接任了第二任校長,共產主義的漢斯·邁耶立即改變了包豪斯的方向,指責教師“藝術唯意志論”和“過分唯美主義”。邁耶摒棄以審美知覺為基礎的一切形式主義方法,而代之以從產品的功能和結構相互關系中直接產生出來的規律。梅耶還是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在他領導下的包豪斯教育開始走向政治化,教育積極與社會效益聯系。
這位共產黨人出身的建筑師,將包豪斯的藝術激進擴大到政治激進,從而使包豪斯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政治壓力。然而,由于他極左的政治思想,并把政治問題引進到包豪斯教學中的做法,使學校政治氣氛甚濃,不僅引起了一部分教師的不滿而離去,而且也得罪了德紹官方。1930年,在政府當局、學校師生的多重壓力下,漢斯·邁耶被迫辭去校長職務。
隨后,在1930年便迎來了包豪斯的第三位校長-密斯·凡·德羅,他出身于石匠之家,1907年加入貝倫斯建筑事務所工作(沒錯,也是格羅皮烏斯所在的那所),是個十足的實用主義者,也是1923年德國工業同盟的領導之一。1929年他設計的巴塞羅那國際博覽會德國館以及家具,確立了他的大師地位。此外他還把包豪斯以工業產品設計為中心的教育改變成為一所以建筑教育為中心的新型設計學院,并認為建筑設計是非政治的。
1938年,密斯·凡·德羅去美國教書,并發展了國際主義風格,那句經典語錄:少即是多(less is more)更是成為了現代國際主義風格的設計信條。
然而不幸的是,1932年,納粹黨控制關閉了包豪斯,德邵時期也在納粹的踐踏下結束了。隨后密斯把學院遷到了柏林,新校址是一個廢棄的舊電話公司建筑。雖然密斯盡力而為,但1933年希特勒上臺之后政治氣氛日益惡化,包豪斯仍然沒能逃過被關閉的命運。
包豪斯的存在時間雖然短暫,但對現代設計產生的影響卻非常深遠。
它的存在改變了設計教育,改變了工業設計風格,也改變了設計與工業生產的關系。可以說包豪斯的意義是開創了一個新的世界!
從創立至關閉,包豪斯存世僅短短14年,但其宣揚的理想建筑模式,集體創作的團隊精神,藝術與手工藝、工業生產結合的理念,對整個世界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包豪斯的歷程就是現代設計誕生的歷程,也是在藝術和機械技術這兩個相去甚遠的門類間搭建橋梁的歷程。無論是在建筑學、美術學、工業設計,包豪斯都占有主導地位,而包豪斯教學的核心精神,是團隊精神。
在設計理論上,包豪斯提出了三個基本觀點:
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工業化生產)
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功能性)
設計需遵循自然法則進行(打破權貴壟斷)
下面我們來看看包豪斯的經典產物有哪些:
那么,在現代社會中,你有沒有發現生活中有哪些品牌受到過包豪斯的影響呢?是我們常見的水龍頭?是蘋果的簡約設計?抑或是宜家家居,迪卡龍...
如今,受包豪斯思潮影響下的設計隨處可見,但是他也并非完美,由于它過于重視形式的簡約,一味強調滿足人類的物理需求,從而忽視了人們對產品的心理需求。機械、呆板、缺乏人情味和歷史感的「包豪斯」,因此受到“后現代主義”的批評。
舉個例子,荷蘭風格派設計師里特維爾德,1918年設計的這把「紅藍椅」,對包豪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激進的純幾何形態和難以想像的形式,并沒有考慮到人體工程學的因素。
另外,包豪斯在抨擊舊時藝術形式的同時,也排斥了各民族的歷史及文化特色,導致了千篇一律的國際主義風格。有沒有發現如今國內很多城市,長得都一樣?
隨著后現代主義的崛起,包豪斯思潮逐漸退去,但其中某些思想觀念對現代工業設計仍然有啟迪作用,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工業設計道路的發展。最后,以經歷過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以及解構主義的建筑大師菲利普·約翰遜,他的一段話結束吧:談到包豪斯,它不是好就是壞,這要取決于你怎么看它。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