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與烏雷,行為藝術屆的神仙眷侶 | 精選藝術家12/100
原標題:12/100藝 | 如果說到藝術家神仙眷侶,非烏雷和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不可
2020年上半年,猶如被推塔般地存在。
但按照美好的原計劃,在2020年下半年,“行為藝術教母”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將在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迎接首場英國大展。而她的恩怨前男友烏雷(Frank Uwe Laysiepen)則將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上演自己的行為藝術“獨奏”。
然而,不幸的消息還是來了。
2020年3月2日,烏雷在斯洛文尼亞盧布爾雅那去世,享年76歲。一對藝術界的神仙眷侶,曾經合作過的無數作品,徹底被封進了歷史塵埃里。
而對于他們的認知,多數人源于2010年MoMA"The Artist Is Present"的展覽中“一分鐘沉默”的公共行為作品中的那次“一眼萬年”:分手近20年后,期間并無任何聯絡的烏雷,在對方不知情的情況下,一身西裝禮服作為普通參觀者中的一員坐在阿布拉莫維奇對面。當阿布抬頭看到曾經的他,頓時百感交集淚流滿面……
今天,小T就帶大家回顧一下這對藝術眷侶的共同創作經歷,細數阿布與前戀人及合作伙伴烏雷12年的親密關系與轟烈的藝術作品。
TJartrip精選100組藝術家——NO.12:Marina Abramovi? & Ulay
Marina Abramovi?(1946.11.30-)
出生于塞爾維亞的首都貝爾格萊德,童年當中充滿了對身體圖像、電視劇等眾多問題的關注。她用“乏味"來形容當年的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有一種特色——他們的那種美學建立在徹底的丑陋之上。"14歲舉辦個人畫展,開啟藝術之路。現被譽為“行為藝術教母”。
Frank Uwe Laysiepen(1943.11.30-2020.3.2)
出生于德國索林根,15歲成為孤兒。成年后活躍在阿姆斯特丹,他的藝術生涯始于寶麗來攝影師,早年時常帶著碩大的照相機穿梭在歐洲、美國之間。而后加入偶發藝術團體the Provos,1975-1988與阿布共同藝術創作。他是行為藝術史中少有的教科書式的人物。
與烏雷相比,馬麗娜·阿布拉莫維奇成名前的成長環境優越多了。
阿布的父母都是戰爭英雄,為這位蒸蒸日上的藝術家創造了舒適的生活條件。當年住在“寬敞的1920年代的整個建筑當中,家中收藏著不少華麗的鐵器和玻璃制品,就像巴黎的公寓一樣。而給阿布留下最深印象的確是她迷信的祖母 Milica,祖母生活中的各種符號和儀式對阿布帶來充滿精神的力量。
童年,阿布父親的朋友Filo Filipovic為她上了一節藝術的啟蒙課。當她看到一張畫布被熊熊烈火點燃,稱之為“日落”時,阿布感受到了藝術的魅力。
14歲開始,她就將自己的生活獻給了藝術。而后,在貝爾格萊德美術學院學習,畫過夢境、靜物、人體,直到完成了一件名為《云與它的陰影》(Cloud With Its Shadows)的作品,為她開啟了全新的空間——她當時把一顆花生釘在墻上,然后感嘆它所造成的陰影,意識到平面藝術對我來說是屬于過去時,未來要創造出更有意義和形式的作品。
1、1975:愛情來的太快
年輕時,阿布一直在呈現自虐型的作品,挑戰肉體極限的表演在《節奏0》中達到高潮:她在博物館展廳中裸露著身體,站在一張桌子面前,桌上放了76件物品:一杯水、一朵玫瑰、一把刀、一個鐵錘……還有一把上了膛的手槍。
這些物品有的能給人帶來快樂,有的能給人帶來痛苦。她對觀眾宣布:我是一件“物品”,觀眾可以將桌上的任何東西都用在我身上,我會承擔一切責任——即便你要殺了我。最后,阿布遍體鱗傷。
這,仿佛是在對1964年小野洋子在卡耐基誦廳第一次表演的行為作品《切片》(CutPiece)頂禮致敬,這也成為了她《節奏》系列的最后一個作品。1975年,是改變阿布創作經歷的一個時刻。
1975年的11月30日,也就是阿布生日那天,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機場,遇到來自西德的行為藝術家烏雷(Ulay),那年她29,他33。
還好,那時候沒有微信可掃,而是面對面直接攀談,發現竟然兩人同月同日生。烏雷一頭長發,聊天中得知烏雷的悲慘過往,父親死于戰爭,母親因為戰爭發瘋。孤僻、憂郁、沉默的烏雷深深吸引住阿布。
從此,一段美好的邂逅促成了一段“美妙”的愛情。
兩人的相識,促成了兩人的合體表演,也為他們帶來了愛情和事業的雙豐收。愛情不講道理,也沒有對錯。不久,阿布回到貝爾格萊德與丈夫離婚,開始了和烏雷共同合作行為藝術的生活。
2、1976:愛的困獸之斗
都說愛情讓人失去理智,但在阿布和烏雷身上卻恰恰相反。愛情讓他們創作思如泉涌。他們首次演出了作品《空間關系》(“Relation in Space ",1976)。
阿布和烏雷全身裸體,從相距20米的地方起步,朝對方小跑,簡單擦過,重新回到原地,一次次更加激烈地沖擊碰撞,半小時后,阿布拉莫維奇被撞倒在地,因疲勞而崩潰。為了碰撞時產生更好的效果,肉體相撞時的聲音通過揚聲器放送。他們用自己的身體,通過行為藝術把男女間情感的跌宕起伏以及他們性別的差異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次年的1月,他們還表演了升級版的《空間中的障礙》,兩人反向,要沖破柱子才能相見,小T認為,這是“情人-長城”這件作品的啟蒙版。
3、1977:不后退的愛
1977年,是他們高產的一年,一系列互殘形作品噴薄而出。
《無量之物》(Imponderabilia),這是在1977年她與藝術家、前男友烏萊(Ulay)合作最久的作品:一對一絲不掛的男女靠在門框兩邊,面對面注視著。觀眾需要從他們之間狹窄的空隙中側身穿過。
而在穿越這個入口時,觀眾需要思考的是,當穿過他們時,選擇面對裸男還是裸女?選擇直視演員還是盡量小心翼翼地避免接觸和交流?
作品表達了在生活中,人類不僅會受到自然界的各種災害,同時,也會受到來自于人類本身的阻礙。就如同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會因為他人的介入而產生隔閡,使他們一時間無法聯系和溝通。
《吸氣/呼氣》(Breathing In/Breathing Out)于1977年首次在塞爾維亞的貝爾格萊德表演,并于1978年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再次表演。表演現場上,兩人塞住鼻孔并且緊密的嘴對嘴,從而阻斷吸入新鮮空氣,他們“共享"對方呼出的二氧化碳氣體。這一持續約19分鐘的表演最后,雙方因窒息而昏厥,暗喻出兩個相互依賴的個體之間存在的危機和傷害。
圖片:Courtesy of Phaidon.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與烏雷,《吸氣/呼氣》行為表演現場,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1978)。
《時間中的關系》,行為藝術視頻時長17小時,他們背對背安靜地坐著,兩人的頭發被綁在一起,猶如同一根臍帶的雙生兒一般互相牽制。
4、1980:斷了的弦
“堅持”和“忍耐”是瑪麗娜和烏雷合作的主要方式。1980年,他倆創作了用力拉扯一把弓,以保持毒箭蓄勢待發刺殺阿布的狀態的著名作品——《潛能》。
兩個人面對面站立著并專心地注視著對方,手里還同時拉著一個緊繃的弓,在烏雷的手里緊拉著一支帶毒的箭,正對著阿布拉莫維奇的心臟。由于弓箭的張力使他們的身體向后傾斜,他們稍不留神,那支毒箭就會離弦射出,同時,通過擴音器聽到的是他們心臟急劇加速的跳動聲。這可是真刀真槍的箭。
5、1981-1987:安靜的愛
1981-1987,他們一起創作了一個長期行為藝術作品——《海上夜航》(Nightsea Crossing,1981–1987),阿布拉莫維奇與烏萊面對面坐在一起,長達幾個小時。
這個系列的藝術行為很簡單,兩人坐在桌子前,一動不動地盯著對方,觀察對方的表情和心理變化,如此斷斷續續對視了90天,長達8年,場地遍及全球各個城市。
在歐洲的一段時間,是他們最快樂的時光。他倆開著一輛老式雪鐵龍面包車,走遍了歐洲一邊思考創作一邊到處表演。
這段期間,他們參加了包括卡塞爾文獻展、巴黎雙年展、科隆藝博會在內的藝術活動。他們的關系一度就如同異連體嬰兒一般,難以分割。
6、1988:千里之外,愛,轉身離開
然而,沒被七年之癢擊敗的愛情,也沒有走到最后。由于對作品的認識和價值觀不一,阿布不喜歡烏雷把倆人創作的作品賣給她不喜歡的人,兩人終于鬧崩了。1988年,走過了12年,他們的感情還是走到終點。
普通人分手,吃頓分手飯就完事兒。而作為藝術家,當然要以藝術創作為愛情畫上圓滿的句號。這一年,他們創作了舉世聞名的攝影系列作品《情人》(The Lovers)。兩個人跨越山海來到中國的長城,一個人穿著藍色衣服,一個人穿著紅色衣服,一個嘉峪關從西往東,一個從山海關東往西,全程徒步,歷時三個月,最后相會在中間某個地方的時候,就是他們分手的時候。
分手后的阿布已經40歲了,失去愛人的她回到了巴爾干半島,在學習了冥想之后,又從催眠術研究到煉金術,并且接觸了藏傳僧人、伊斯蘭蘇非派人士以及澳大利亞土著等各種人,創作方向也從兩性轉向了對于故土、戰爭、政治、精神和能量的探索。而烏雷壓根就從行為藝術圈中消失,和他的中國翻譯結婚了。
7、2010:Hi, 你好嗎
在兩人分手之后,竟然老死不相往來,20多年再也沒有見過面。直到2010年,阿布在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The Artist Is Present"展覽開幕。
這次展覽名也在八年后的2018年,被Gucci聯合的藝術家Maurizio Cattela的群展征用。
在上海余德耀美術館展出(相關閱讀:如果想做一場“復制”的夢,到GUCCI The Artist is Present展來看看)。
2010年,在MoMa展出期間的每一天,阿布都會穿著紅色長裙,端坐在美術館,等著與前來排隊坐下的觀眾一個一個地面對面凝視一分鐘,這個姿勢會一連保持7個小時,直到博物館下班閉館。
即使是LadyGaga到來,也沒有掀起阿布的半絲波瀾。
但是,直到他的到來,西裝革履微笑著端坐在她面前,讓她方寸大亂,淚流滿面,一眼萬年。朋友們應該猜到了,他就是曾經的愛人——烏雷。
這一幕,也成就了他們最廣為人知的一段佳話,那之后他們之間的關系才開始解凍,要知道,從1988年長城分手之后,別說見面,他們連一個微信都沒有發過。烏雷也清楚,阿布的表演本質上是他們早期的共同作品《夜間穿越》(Nightsea Crossing)(1981-87)的單人版,這為他倆后來的瓜葛買下了伏筆。
8、2015:愛的擱淺
2010年的邂逅之后,大家肯定都期待年過70的烏雷和阿布能再續前緣成就電影式的愛情結局。
但是,在2015年,身患癌癥的烏雷向法院起訴阿布拉莫維奇,聲稱那段時期的作品是他們共同的精神財產。她違反了他們1999年簽約的合作合同,《夜間穿越》(Nightsea Crossing)(1981-87)作品帶來的收益阿布獨自占有了,并將阿布告上了法院。
法院判決阿布拉莫維奇需要支付烏雷超過25萬歐元(約合185.8萬人民幣)。烏雷在勝訴之后說:“癌癥的折磨是在危及我的生命,而與阿布拉莫維奇的無止境的法律訴訟是在威脅我的存在。"
而后,阿布也想到了為自己的葬禮做規劃,計劃將此也打造成一件獨特的藝術作品。
在一次采訪中她說:“我想在葬禮上放三個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阿布繼續解釋道,“當然,其中兩個是假的。但是我希望有三個瑪麗娜同時葬在三座我居住時間最久的城市里:貝爾格萊德(Belgrade)、阿姆斯特丹和紐約。這三個分別是一名戰士,一名精神領袖。另外一個則是在扯淡的。"不過,她本人真實的安葬地點將保密,她補充道。
9、2020:愛的世界末日
2019年11月,烏雷在76歲生日之際設立了基金會和項目空間。荷蘭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也在當時宣布,將在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舉辦“烏雷”個展。
2020年9月26日,曾為大衛·霍克尼、安尼施·卡普爾、基弗等藝術家舉辦的大展的英國倫敦皇家藝術研究院,計劃為第一位登陸主展廳的女性藝術家,阿布拉莫維奇的首場英國大型個展,將梳理50年藝術生涯的重要階段,同時包括最新作品。
可是,在這周的得2020年3月2日,烏雷因癌癥治療而引起的并發癥,在斯洛文尼亞盧布爾雅那于睡夢中辭世,享年76歲。烏雷基金會也在臉書上發布:“我們非常悲傷地告訴大家,這個時代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寶麗來攝影的先驅者,行為藝術之父,最激進、最唯一的烏雷,昨日在睡夢中平靜地離開了我,去向了另一段旅程(1943年11月30日至2020年3月2日)。”
至此,世界上再也沒有阿布和烏雷,只剩下年逾七十的阿布繼續在藝術道路上孤軍奮戰。阿布曾經說過這么一句話:“世上有各種各樣的力量,而我一樣都不喜歡,它們都暗示著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控制。讓我感到愜意的唯一力量應該是自主的能量。”
阿布還說過:“一個藝術家不該愛上另一個藝術家。但在瘋狂相愛的時期,我愛烏雷勝過愛自己。”
*部分圖文源自網絡,侵刪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