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曝光】日本山寨百科,總結了不光彩的山寨、假貨歷史
東京奧運會的會徽終于定下了。在此之前,原定由佐野研二郎設計的會徽掀起過一場不小的抄襲風波。
日本社會一度為此炸了鍋……
來源:日本設計小站(微信號:japandesign)
原作者: Lens雜志
原標題:重生 | 日本陷入山寨黑歷史后做了什么
“Made in Japan” (日本制造),如今往往是工藝精神和黑科技大法的代名詞,但曾經,它的形象并不光彩。在老一代西方人的刻板印象里,這個詞會引發一些聯想:山寨,假貨,三無等……這與中國的經歷有類似之處。
“山寨”,在日本的名詞是パクリ,有一部《日本山寨大百科》系列視頻,總結了日本這段并不光彩的歷史:
視頻:《日本山寨大百科》
一、不二家的形象標志peko醬,神似美國Birds Eye的Merry小朋友
還有poko,神似Birds Eye的Mike
二、M&M's巧克力豆也曾被明治公司模仿:
三、水木茂筆下的“超人”:
四、凱蒂貓與小貓米斯蒂
五、 美國《人猿星球》與日本《猴子軍團》:
六、東芝模仿的電吸塵器、冰箱:
六、一段日本產汽車的無節操模仿期:
這段歷史,是在“二戰”結束之后。
1946年到1951年,是日本戰后最為困難的階段。美國戰略調查團的描述稱,“到1945年8月,日本的戰爭經濟已經破產。”大量的工廠在空襲中被毀,日本工業萎縮,經濟蕭條,舉步維艱。絕望的情緒到處蔓延。
要如何在貧瘠的環境中生存下去呢?那么就從模仿開始吧。
“巧妙吸收美國產生的創意,在此基礎上大量生產高質產品,這是支撐日本經濟增長的原動力之一。”有一日本學者這么概括。
50年代,日本跟隨在美國后面,對電腦、消費品、通訊產品都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日本技術人員除了書面學習以外,還從美國購入實物產品,進行拆解,徹底研究每個部件。他們起了一個很有科學性的名詞:“逆向工程”。
這段歷史也折射在了由宮崎駿導演的動畫片《起風了》。
電影《起風了》
在參觀德國工廠時,影片里出現了這樣的對話:
“管他呢,我們就把這當成是學習他們的金屬構造以及技術的機會吧。”
“日本人偷師學藝非常快……”
那么日本如何走出了這段黑歷史?
這要提到一場不小的抄襲風波。
當年,“Made in Japan”被多個國家批評了。英國對于日本紡織品,提出設計剽竊的抗議。此后,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也相繼批評日本產品的設計模仿問題。整個日本社會開始意識到,“要令本國產業和生活向前發展,設計是不可或缺的。”
正是設計的力量,帶動了“Made in Japan”(日本制造)的革新,走出了那段黑暗期。
工業設計
柳宗理等設計師設立了日本工業設計協會(JIDA) ,培養了大批工業設計人才。
柳宗理
松下、東芝等大公司逐漸擺脫了模仿,紛紛成立了自己的產品開發設計工作室。這些公司創造了獨特的日本設計風格。韓國評論家李御寧認為:日本設計側重小巧細密文化的特質。
Panasonic株式會社(原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樂聲牌Toot-a-Loop(R-72 型號)收音機,設計于1970年。
索尼公司,Walkman II(WM-2型號)便攜式卡帶播放器,設計于1981年
服 裝
八十年代,年輕的三宅一生、川久保玲、山本耀司等時裝設計師,闖入了巴黎時尚舞臺,挑戰西方主流時尚風格。川久保玲認為,在觀者的內心制造一場“核爆”,這是日本戰后一代所傳承到的能量。
三宅一生
川久保玲
山本耀司
山本耀司說:“日本的話,就是:‘我該模仿哪個好呢?’(笑)受了哪里的影響是出發點。”而他認為,創作者“應該從自己喜歡的東西出發”。他當時去巴黎,也不是為了要給日本國內帶回什么東西,就是覺得“國內太愚蠢無聊了,先出去看看再說,這就是動機”。
在他們前后,還有高田賢三、桂由美等。
建 筑
為了改善臨時住宅的緊缺,設計師們參與設計了各種具有高度機能性的小型集合住宅。
清加清 森博士的家
廣島和平公園,香川縣廳舍都是日本現代建筑趨于成熟的作品。
丹下健三 廣島和平紀念館
丹下健三 香川縣廳舍
60年代后,經濟發展,建筑走向現代化。作為丹下健三的學生,黑川紀章以他的方式認識城市:城市和建筑不是靜止的,而是像生物新陳代謝那樣處于動態過程中。
黑川紀章 Nakagin膠囊塔
此外,像安藤忠雄、妹島和世、西澤立衛、伊東豐雄、磯崎新、隈研吾、丹下憲孝、藤本壯介、青木淳、石上純也、坂茂、坂本一成、植文彥、內藤廣、藤森照信、山下保博、菊竹清訓、谷口吉生等等,日本涌現出了一大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建筑設計師。
平面設計
在平面設計上,“日本美術宣傳協會”和“日本設計中心”這兩大團體,聚合了強大的設計力量。作為“日本美術宣傳協會”的會員,田中一光曾說,“對歐美的復制可以到此為止了,我多想看到那些真正屬于日本的東西能夠出現在各地。”
杉浦康平
雜志《游》(創辦于1971)
田中一光
海報“Nihon Buyo”(1981)
永井一正
海報“LIFE 2010 ”
橫尾忠則
劇團狀況劇場“腰巻お仙”(1966)
日本設計崛起得如此之快,又如此堅挺,一般認為有幾個原因:
一是日本人消化吸收外來文化的能力。
原研哉在此前與Lens的對話中說:“日本,本來是‘一無所有’的。日本文化就是不斷將外來的文化變成自己文化的過程。”
胡適也曾經評論說說:“創造是一個最誤人的名詞,其實創造只是模仿到十足時的一點點新花樣。日本的成功,正可以證明我所說的‘一切創造都是從模仿出來’的原則。”
二是重視新技術的應用和市場需求的研究。并且提倡為人的設計。早在70年代,就由政府出面推進感性工學的研究,等等。
三是集體的出擊。除了大公司,在一些協會、大學,乃至于一些重要藝術家的工作室里,都出現了一些設計師團隊或組合的現象。
對日本社會很重要的“型文化”也發揮了重要影響。
四是美育的發達。
日本人在審美方面一直就有優秀的素質,就如柳宗悅所說:
印度的 “智 ” 、中國的 “行 ” 、日本的 “眼 ”便是東方的三大瑰寶 。印度人擅長思索 ,中國人善于實施 ,日本人優于鑒賞 。在西方 ,與日本人較為接近的是法國人 ,與中國人較為接近的是猶太人 ,與印度人較為接近的是德國人 。但是德國人的智慧主要體現在哲學方面 ,而不是宗教 。
日本進入現代化后,從小學開始就推行美學教育,開展設計教育課程。“二戰”后,日本政府也大力扶持設計活動的開展,而資助年輕的人才出國學習。像山本耀司,年輕時兩度出國,都有拿了獎金的緣故。
此外,不能低估的還有這個群體尤其是“戰后”那批人,要拼命證明自己的意志。就像作家田中芳樹寫到的,“所有人都全神貫注,意志堅定…即使面對困難時,也不會沉溺在病態的、自憐自愛的情緒中。或許,當時的人類都可以說是一種無可救藥的樂天主義者。”
山本耀司評論自己這輩人時,也說:“以前對巴黎、歐洲十分向往并為之努力的年代中,比如三宅一生和川久保玲,就有這種‘視創作為生命的’的強烈渴望。與他們相比,如今的年輕人一直在被溺愛著。只有有一點才能,企業就立馬出錢。比如,我們給你3千萬日元,你做一個展會或者做一個品牌給我們看看之類的。可以說年輕的創作者一直在被溺愛著。如果現在出現那種身無分文、獨自一人在公寓中開始創作的人,也許日本能夠再次出現厲害的人物。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