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法國導演拍下了 1955 年的中國,每一幀都是一幅畫……
想知道父輩祖輩們的青少年時代生活的中國是什么樣的嗎?現在就讓你搭乘時光機去看看。
來源:本文圖、文部分來源于視覺志(微信號:shijueyishu0)和網絡,由墻藝術綜合編輯整理
墻藝術(微信號:wall-art)
1955年,法國紀錄片大師克里斯·馬克(Chris Marker),應邀到中國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北京的星期天》(Sunday in Peking)。從小就夢想到中國看看的Chris Marker,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天氣,從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巴黎一路向東,穿越時空,飛往另一個國度,開始了他夢寐以求的神秘東方之旅。
完整視頻請戳↑↑↑
這部19分鐘的短片由一部16毫米柯達膠片攝影機拍攝而成的,記錄了60年前中國北京的珍貴片段。
片頭是這樣的……
“北京的星其勻日”是什么鬼?
雖然導演對新中國的熱情讓人感動,但仍然改變不了片中存在錯別字的事實……
到北京市內,一開始的鏡頭是一個霧靄朦朧的早晨(PS這并不是霧霾……),在歪果仁眼里,就像是舒展開的水墨畫。
那時北京沒有地鐵,有軌電車載著人們慢悠悠地趕往目的地,整個城市不擁堵,也不匆忙。
老婦和扎著小辮扎著蝴蝶結的小姑娘。當時這種人力三輪車仍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就在那個年代,竟然也有“專車”。
這些孩子就是我們父母的同輩人。背帶褲萌萌噠,有沒有想起方槍槍?
還未被拆的古老城門。北京內城在西方人被稱為“韃靼城”。古城樓孤獨地屹立著,它腳下的人們有些喧囂。
當時的前門大街是這樣的,各種繁體字的店牌。此時各行各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正火熱朝天。城市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要到隔年即1956年才基本完成。所以依然能看到“資本主義”的尾巴。
小巷里,人們扛著各式工具謀生計。
大街上,北京糖葫蘆散發出讓人垂涎的甜香。
市場上的食物并不豐富,但只要買到,就是有機食品。
琉璃廠的瓷器
那時沒有廣場舞,街邊隨便一個雜耍節目,就能引來圍觀。
裹腳的老奶奶背著嬰兒,走在冬天的太陽下。
帶孩子累了,就坐在路邊小憩。
而在另一個角落里,一位老人在溫暖的陽光中打盹,面前人來人往。當他醒來,又是一段新時光。
上體育課的中學生,你看這一張張充滿朝氣的臉。
在雙杠上騰挪轉體的孩子,
女生也不甘示弱,腳踩高低杠一展身姿。
如今,中國已經是體育大國。但是,青少年的體質大不如前,卻是不爭的事實。
那時的陽光干凈,明媚,輕輕地吻著孩子的臉龐。
在校園里做個觀測箱記錄氣象的日子,你們一定沒經歷過……
而在另一個角落里,熱愛科學的學生癡迷于實驗。
導演給孩子們看一本法國的童書,這也許是他們此生第一次接觸西方的文化。
那時的故宮并不擁擠。
故宮里的小姑娘,看著導演天真地笑。
北京動物園。
動物園里,孩子們隔著鐵柵欄流連忘返。
頤和園的水面上,讓我們蕩起雙槳。
岸上郁郁蔥蔥,擋不住今來古往。
國慶游行
當時的國慶游行,還有雜技表演。
在?完?錯別字顯得可愛啊。
導演用這樣一個詞來描述北京,“feast of color”(色彩的盛宴)。的確,整部影片顏色絢麗,濃重而質樸,就像泛黃的舊照片突然恢復了本來的色彩,塵封的記憶又鮮活了起來,煥發出震撼人心的美,就像是一部絕美的風光片。
2012年7月29日,91歲的Marker逝世,但他留下的這部作品,放到今天看依然熠熠生輝,也讓我們打開一扇回首歷史的窗,看看中國的從前慢、從前美。白的500強公司總裁侃侃而談,探討公司戰略問題的原因,他們運用的不僅僅是知識和經驗而是洞悉事物本質的結構思考力!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