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9021的意見領袖營銷
最近總在盤算著年底應該寫點什么。這是個不大不小的難題,如果不透露任何悲觀情緒其實挺難的。做廣告營銷的人過去這段時間應該都如坐針氈。在我看來幾個客觀事實是擺在眼前的:
「整體經濟下行」
因為經濟不好了,所以生意特別難做,如何促銷變成了頭等大事。雖然我個人是品牌建設的死忠粉絲,但品牌建設如果不能幫銷售服務,那也是個偽命題。而當大家的生意都愈發難做,注意力自然都轉向了怎么直接帶來銷量。這需求無可厚非,但對傳播創意公司來說,則無異是難得不得了的事。
當然,經濟下行帶來的口紅效應也非常明顯,所有讓人變美的行業都蓬勃發展。還有文體明星,也因為大家有了更多時間而變得更加讓人樂此不疲。
「銷售口的營銷大放異彩」
直播之所以火,因為就在銷售口。想拉銷量的需求在那擺著,能直接賣東西的形式為什么不去做?這是個不需要專業知識就能回答的問題。也不僅僅是直播,電商,微商,直銷,所有以前可能對很多大品牌不屑一顧的渠道端打法,現在都被正兒八經的拿上來認真研究了。也正是這個原因“帶貨”也成了當仁不讓的年度熱詞。
「市場調研和策略研討開始重要」
這兩年我們凱度的生意非常好,在我看來原因也簡單,生意不好做就要研究清楚再去搞。因此前些年沒人重視的調研和策略開始被投資,各種關于消費者,市場,品類的調研都做了起來。當然也有朋友開始到處尋找有想法的人幫自己的生意出謀劃策。連我本人都被找了好幾次去做咨詢師和顧問。這在前幾年都算是不受重視,畢竟所謂的調研和策略在那時看來都是虛的,錢砸下去就有生意的時代,不需要搞這些勞什子。
「意見領袖營銷既苦又甜」
我不覺得意見領袖營銷是個異常火爆的現象,因為怎么看都還是美妝,時尚等“讓人變美”的行業在大量使用。這除了拜口紅效應所賜,更多的是這些品類的產品在有真人示范和背書的情況下,更容易促成購買欲望和下單。話雖如此,我卻在另一方面認真的覺得意見領袖營銷是個大趨勢。
簡單來說,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和深入,人人都可以做媒體。與其說那些人是網紅,我更愿意說那些是成功的媒體運營者。他們會做內容,懂運營,成功籠絡住了一批忠實觀眾。因此以前品牌找媒體打廣告,現在找他們打廣告,本質沒什么變化。所以像GQ這樣以前就會做媒體的團隊,現在一樣能做好新形態的媒體。
而在這個更碎片化,更復雜,更深入的以“人”為本體的媒體環境中,媒介的投資到底要怎么做呢?這是最近我被問到最多最多的問題。換句話說,如何有效的通過意見領袖達成有效的品牌回報呢?
這問題太復雜。
「思考」
而我總訝異為什么這么復雜的課題,被一些人簡單化到可以通過所謂的“去水”“帶貨”分析就能解決。
因為這里面從意見領袖的角度看,不僅僅是他們的所謂真實性和銷售能力,還有內容創造力,影響受眾是否匹配,合作意愿,品牌喜好度等問題的考量,而從品牌端來看,還有組合投資的重合度,效果最優化,內容創意,品牌回報和銷售回報等多重考量。因此,我覺得它是個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的學科。而中國不斷提速改變的媒體生態也讓這個研究變得需要異常的速度和洞察力。
過去的一年,我真正做出來的事情也不多。其中對于這個課題的專項研究卻開了個頭,里面有一些問題是特別有意思的,比如說:
自媒體的受眾應該用什么基礎單位衡量?是個體嗎?還是受眾群體?還是圈子?
自媒體的廣告的效果需要考慮頻次嗎?多少是合適的?
什么樣的自媒體應該配合什么樣的話題角度進行推廣才最有效?
投資回報的基礎單位是什么?CPS真的能說明一切問題嗎?
等等等等
這一系列的研究從一個簡單的話題開始 :什么是圈層?
由此,我帶著兩個團隊,展開了大半年的研究,實踐,分享,再實踐。現在有了一些小小的心得,也希望在接下去的一年更加深入的持續分析,并對這個領域作出更有意義的貢獻。
明年的意見領袖市場,到底誰會最火,我們無從而知,哪個平臺會催生出新一批網紅也無法預測。但我篤定的是,個人品牌會變得更加重要,品牌與意見領袖的自媒體合作必然會更多,更深,更加科學化。甚至可以預見到的是,這個市場的規范化和制度化也不遙遠了。希望在明年,經濟會變得好一點點,我們的工作會多一點點樂趣,而更多的人和品牌可以通過社交媒體獲得更大的成功!
如果你對以上我提到的研究感興趣,可以到我們公司的微信號(KMCIC)獲取視頻分享鏈接。本來是打算做一次網絡會議的,但考慮到大家都忙,所以這次我特別把內容錄制了下來,方便大家隨時隨地收聽收看。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