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碎片化,品牌要做個社會人
小豬佩奇身上紋,掌聲送給社會人
在新媒體時代,企業得學會做個社會人,不做社會人,就沒有掌聲,沒有掌聲,所有的市場活動就變成了自嗨。
最近很多品牌公司都有這樣的問題:
疑問??
“為什么微信上投了幾十萬,銷量就是沒有拉動呢?公眾號就是不活躍呢?”“微信是不是沒落了,我該投今日頭條?頭條是不是沒落了,我該投抖音?”
很多人看到營銷效果不好,第一反應是增加資金投入、增加投放平臺,其實通常情況下,這既不是資金的問題,也不是投放平臺的問題。
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
增加投入往往不能解決問題
我們回想一下過去的電視壟斷時代,新聞聯播前插一個廣告,可以覆蓋全國十幾億人,電視就那么幾個臺,觀眾沒得選,所以在電視媒體時代誕生了很多大品牌,比如“腦白金”、“五糧液”等等,最后一個趕上電視媒體時代的大品牌是“洋河夢之藍”(想想還真有點懷念那個時代呢)。自從移動互聯時代到來這幾年,沒看到什么特別席卷全國的大品牌出現。
新媒體時代最大的特點是什么呢?
▽
碎片化
就是每個人使用的平臺和關注的內容都有很多不一樣,你可能關注“咪蒙”,他可能看“混子哥”,你小表妹玩的是抖音。盡管一家人每天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每個人關注的內容卻完全不一樣。這樣一來,就很難通過一個集中的媒體去覆蓋所有用戶。加上微信大號之類投放渠道的費用其實也很貴,以上海為例,一個粉絲量很一般的城市公眾號,頭條報價就在3萬起,一個全國頭部自媒體的投放費用就超過60萬,試想一個新品牌想要做全國范圍的上市推廣,這個媒體矩陣和預算是不是很大?
各個新品,各個媒體矩陣之間還存在用戶交叉,就有很大一部分浪費。比如你在微信和今日頭條都投放了廣告,有的用戶兩個平臺都看,那企業的廣告就重復投放了。而這種情況不但很普遍,還無法統計。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解決一個問題,既不是因為缺乏投入,也不是因為渠道分散,我們零零碎碎的關注到一些問題,卻不能系統和量化的去進行思考。
下面老代就引入量化管理的思維進行分析這個非常 非常 實戰!!(看好了)
一個產品的銷售額由哪些因素構成?
銷量對吧,價格對吧,OK,我們細分一下
S=A*D*P
S | A | D | P |
企業總的銷售額 | 態度指數:顧客愿意買 | 渠道指數:顧客買得到 | 價格指數:顧客買得起 |
其中,對消費者態度指數(A值)的管理,簡單說就是要通過內容讓用戶認識產品,喜歡產品,這個我在后面會專文進行分析。
在目前這樣的融媒體時代,也就是碎片媒體時代,D值(渠道指數)對銷售額的驅動已經逐漸成為一個主發動機。
既然渠道指數這么重要,那品牌就把原來投放電視廣告的預算,拆分一下,各大新媒體平臺統統投一遍不就好了?
No no no no,沒這么簡單。光說微信,2018年微信公眾號的數量大約有2000萬個,按照頭條3萬一篇來測算,企業能覆蓋多少?在算上今日頭條等等其他平臺,跨平臺投放的總預算高,用戶重疊度也高,必須精細管理。 有沒有更加低成本的方法呢?
▽
答案是:有
我們先來看看渠道指數D都包含了什么?簡單說渠道指數就是所有的終端和媒體渠道,從電梯廣告到微信微博頭條抖音,在到銷售門店,以及貨架陣列和產品包裝。品牌必須抓住所有的媒體與消費者進行對話。而在這個環節當中,存在一個常常被品牌方忽略,但是極具戰略價值的媒介。
有時候,我們過于沉迷于一些概念的劃分,這個是新媒體,那個是傳統媒體,這個是產品,那個是廣告。由于看待事物的視角固化了,我們即便增加投入,也不能解決問題。
這時候就需要跳出來,轉換一下視角,重新審視一個產品的構成。
比如在戰爭中,過去分為載具和武器,卡車是載具,機槍是武器。可是轉換一下視角,載具也可以成為武器,皮卡車被改造成戰車,武器和可以兼備載具功能,比如坦克。
(每一次視角的轉換都帶來世界格局的巨變,拿破侖時代由于他首先發明了炮兵作戰的方法,迅速席卷歐洲大陸)
我們回想一下,一個產品包含什么內容:
1.產品的功能部分,比如你買牙膏,核心的功能部分是那個膏。2.產品外包裝,牙膏的外殼本來是個載體,但是外包裝還實現了信息傳遞的功能,轉換一下視角,外包裝成為一個媒介,而且是重要的媒介。兒童專用牙膏的包裝,經過外觀的設計和處理,一下子就與小朋友有了互動。
為什么小女孩愿意買白雪公主的牙膏?一個普通的牙膏,印上一個白雪公主的符號,她就吵著要。
她需要那個符號,消費者需要那個符號。小女孩通過白雪公主的符號來完成自我角色的定義:我就是白雪公主!
這就跟女人覺得總得有個LV,男人非要戴一塊萬寶龍一個道理
換句話說,產品功能有多大變化不重要,本質是消費者通過不同的消費符號來完成對自我角色的定義。
我們總是把包裝當作產品,其實包裝就是最大的媒體。包裝時時刻刻跟隨著產品,包裝本身就是一種媒介。很多企業花了幾十億去投放院線廣告,電梯廣告,新媒體矩陣,卻沒有花點時間來改善產品的包裝。
把包裝改變一下,可以成為一種符號
這個包裝改變的價值有多大呢?
第一是延展了產品的功能價值。比如一瓶粉紅色的雞尾酒,瞬間就能激起一群老阿姨的少女心,為什么?它有社交屬性了。我相信很多并不喝酒的女生去購買這樣的雞尾酒,僅僅是為了擺在家里好看。在這個時候,消費者購買的已經不是酒精本身了。
有多少人購買小罐茶,是為了得到那里面的茶葉?
小罐茶被賦能成為禮品,很大部分就是外包裝的作用(當然還有大師的作用,這個是對消費指數的影響)。
第二是提高產品的辨識度。我們在設計外包裝的時候,就要有終端思維,要考慮到產品最終的陳列和擺放,如何在競品中脫穎而出。大部分廣告公司或者品牌方是沒有終端思維的,你設計一個含義特別深刻的包裝,花花綠綠,擺到貨架上完全就石沉大海了,消費者掃一眼就忽略了。 第三是與消費者直接對話。把包裝再改變一下,可以成為一種媒體。味全果汁的“愛我別抵抗”,充分使用到貨架陳列思維,說明品牌方是從終端開始思考的。
再來看可口可樂,這幾年歌詞瓶,城市瓶,玩的溜溜的。把產品當做媒體,把終端當做媒體。
你看,產品本身就是企業的自媒體。
第四是引發話題,降低傳播成本。幾個新爆點一策劃,各大媒體爭相轉載,廣告費都省了幾千萬。
后記總結一下,在碎片媒體時代,要重新審視產品,改善渠道指數來拉升產品銷量,把產品和媒體當作一個整體來進行設計:產品就是媒體,產品媒體化。
讓產品自己與消費者對話,改善產品的包裝,產品的陳列,擴大渠道的覆蓋面把每一個消費者可以看到的環節都當作媒介,讓產品自己說話。
今年不得不提的是雙十一爆款啤酒—夜貓子啤酒系列,完全采用自帶IP的貓咪瓶身做設計,產品從包裝開發就自帶流量。配合了全網刷屏級的事件營銷,僅僅爆款視頻播放量就破億!下期我們詳細敘述!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