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是朋友圈誕生四周年。
2012 年 4 月 19 日,微信發布 4.0 版本,正式推出“朋友圈”功能。正如朋友圈的一切從照片開始,以下,我們將與你分享微信團隊的一些老照片,它們完整記錄了朋友圈的誕生歷程(注:出鏡人員均為初創團隊成員)。
你將會發現,微信初創團隊、張小龍并沒有像傳說中的那樣去過龍泉寺,并沒有因高僧的點化而頓悟,“有了靈感”。相反的,從創始團隊的記錄中可以看到,微信“朋友圈”是團隊在無數個加班的凌晨,無數碗一起吃過的桂林米粉中“熬”出來的。
如果你得知這個事實有些“沮喪”,那你將更失望地漸漸發現:這世上本沒有什么“捷徑”,做產品需要有“媳婦熬成婆”的勇氣,而創業,更是一場孤獨、艱難、漫長,甚至是無盡頭的“修行”。浮躁是他人的,靜下心來,往外、往內,不斷探索,相信你將會領悟到創業的真諦——不瘋魔不成活。
來源:微信派(微信號:wx-pai)
原標題:四周年,所有人問朋友圈
Q:為什么要做朋友圈這個產品?
Kink:微信除了流通聊天信息以外,還可以流通什么樣的信息?我們是帶著這樣的初衷開始設計這個產品的。
Q:為什么選擇在4.19這一天發布?
Genie:這個真不是for one night 的意思,大家不要想歪了,只是蘋果App store剛好在那天通過了我們新版本的審核。
Q:當時產品團隊有多少人?
Genie:當時我們創始團隊是11個人,大家在情人節那天還在一起加班...吃米粉。
Q:你們做了多少個朋友圈測試版本?
Kenbin:一開始,開發團隊選擇用英文字母A、B、C來標注版本,可26個字母用完了,都還沒有改出一版滿意的,于是只能用阿拉伯數字接著標。到產品上線時,內部已測試了34個版本。
Q:「贊」和「評論」為什么要隱藏?
Ts:在最初的設計中,這兩個按鈕是放出來的,但觀察發現對于朋友圈的極簡界面來說,放上兩個按鈕過于搶眼了,為了保證內容在Timeline是主體,后續就把它們收到一個按鈕中去了。
Q:「朋友圈為什么要取消濾鏡功能?
Kenbin:為了更美好的生活。
Q:朋友圈誕生與桂林米粉也有關?
Kink:那些年我們一起吃過的米粉。
Kenbin:你見過凌晨4點的廣州么...當時我們每天加班到這個時候就去吃桂林米粉,最后項目結束我都學會做米粉了。
Genie:致青春。
Wawa:當時Genie把人家老板娘的蛋都搬空了,米粉阿姨嘀咕,看過米粉加蛋的,但并沒見過一板一板(一板30個)的點煎蛋的……這可怎么煎啊,錢也傻傻算不清。
Q:為什么要把發純文字的功能隱藏?
Allen:實際上,在第一個朋友圈版本里,是沒有發純文字的功能開發計劃的,發送純文字只是一個內部測試功能,目的就是不想讓用戶發純文字。
因為對于一個普通用戶來說,要他寫一段字的難度遠遠大于他發一張圖片,我們希望我們的產品是每個人都能用的,所以圖片才是我們主推的功能。
Q:那你們去過龍泉寺嗎?
Kink:不,我們只去過米粉店。
除了產品團隊給出一些回答外,在網絡上,也有小伙伴對一些關于朋友圈的奇葩問題給出了解答,比如:
Q:從來不發朋友圈的人是怎樣的人?
網友A:“可能他想的是——你的生活我不想錯過,我的生活你休想知道。”
網友B:“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村上春樹說。
網友C:“大概是他沒有微信吧...”
這里是彩蛋:想看看微信朋友圈產品團隊早期的朋友圈是怎樣的嗎?
開會...
加班...
最后,還是沒離開米粉...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