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大規模內測“朋友”,綠洲和脈脈該當心了
作者:園長,編輯:趙思強
導語:
過去,網頁版的朋友網被戲稱為“植入QQ空間的QQ空間”;現在,騰訊半熟人社交App“朋友”能打破“朋友網上沒朋友”的魔咒嗎?
騰訊版“人人網”——“朋友網”在最近迎來了回歸。
這次,四葉草的logo被騰訊從網頁移植到了App上,新的產品叫做“朋友”,目前正在App Store進行著規模不算小的內測。
“朋友”App 界面 隨機截圖
此前不久,騰訊先后上線了多款社交類App,其中包括視頻社交產品“貓呼”、“戀愛社交”產品“輕聊”、主打記錄生活的“有記”以及虛擬形象社交產品“卡噗”等等。
此次“復活”的朋友,也被看作騰訊重建新型社交產品矩陣計劃的一部分。
但現在,社交產品的創新思路和矩陣化打法越來越明確,留給人們的想象空間不算太多。
對于“朋友”而言,它最大的懸念是“能在新型社交產品的競爭中走多久?”
一、“糊里糊涂”的“朋友網”
朋友App的“前世”——網頁版“朋友網”上線于2008年8月,曾用過“QQ校友”、“騰訊朋友”等幾個名字,是一款繼承了QQ社交關系鏈的熟人社交產品。
9年后,這款產品走入了死胡同。
“朋友網”界面,注意幾乎同樣的四葉草logo
圖源:百度百科
2017年8月,騰訊正式宣布“朋友網”停止運營。其實早在2013年7月,朋友網的官方微博就停止了更新。
自媒體《娛眼科技》報道稱,從2013年7月起,朋友網團隊就告解散,“只維護,不運營”。目前,朋友網在百度仍能搜到,但它的域名www.pengyou.com已經無法打開。
朋友網上線時,就被騰訊賦予了對抗如當時日中天的人人網的職責,減少自家核心產品QQ/QQ空間的用戶流失。但這款產品一直被外界評價為“做得不如人人網”,更像是一個植入QQ空間的QQ空間:不光網頁設計和QQ空間高度相似,用戶數據(相冊、文章)都來自QQ空間。唯一的區別是實名化。
在當時,騰訊依托QQ的熟人社交鏈“賦能”朋友網,做一款成功的熟人社交產品在理論上完全有可能。后來爆發的微信,正是借助QQ現成關系鏈的導流,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
“朋友網”卻失敗了。用戶、關系鏈、內容,什么都不缺,崩塌來得似乎快了一些。
一個非常明顯的硬傷是,這些資源都不是朋友網本身的積累,幾乎都是從QQ導流過來的。
朋友網“復制粘貼式”的發展雖然立竿見影,但來自QQ的饋贈,早已在命運中標好了價格: 朋友網上沒朋友,再加上用戶不想用一款“重復”的產品,造成了惡性循環。最終,騰訊選擇放棄實名社交的嘗試,一心一意做好微信和QQ。
二、“朋友”瞄準綠洲、脈脈、探探
但在最近,情況開始有了變化。七麥數據顯示,2019年是社交產品推出最多的一年。
僅頭條、阿里、百度、京東、微博等巨頭,就先后推出5、6款產品;巨頭們參與投資的社交產品就更多了,范圍涵蓋校園社交、聲音社交、圖片社交等多個細分賽道。
社交巨頭騰訊在接近年底時,通過產品矩陣進行了“集中回應”。這一批產品,也在瞄準年輕一代的獨特社交喜好。騰訊想要用這種“廣撒網”的式,貼近到各種細分場景扎下根來,直接和其他新銳社交產品爭奪Z世代用戶。
騰訊也一直在為這一天進行“技術儲備”。最近一兩年,QQ一直承擔騰訊社交試驗田的角色——社交產品的許多新玩法,往往是先在QQ試驗驗證的。比如,QQ群中的+1刷屏按鈕和群友匹配,你畫我猜和成語接龍紅包,都能在最近推出的社交產品中找到影子。
“朋友”App中不僅有來自QQ的成熟玩法,在主要的功能設計上,還體現著綠洲+脈脈+探探的多重人格。
“朋友”App 界面 隨機截圖
“朋友”圖片信息流的展示模式,和此前由微博推出的“綠洲”神似。他們都采用單張大圖模式,而不是類似朋友圈、微博的九宮格模式。
這種模式帶來的用戶體驗也更加直觀,儼然一個騰訊版“清爽社交圈”。
另外,“朋友”的智能匹配玩法很像探探。用戶在選擇了取向、愛好等標簽后,就可以進入用戶池,探索并發現自己感興趣的人,并且可以“直接聊”。
“朋友”App 個人信息認證界面
不過,想要進行智能匹配,必須經過騰訊官方的認證——學生要上傳校園卡,企業職員要上傳工牌照片。
不通過則不能進入匹配,想要完整體驗“朋友”的功能,必須以實名制社交的身份入場。 這種上傳證件認證的方式,比之前的實名制社交產品人人網嚴格得多,更像職場社交產品脈脈,用戶須提交能夠證明職場身份的材料,才能完整體驗其主要功能。
在用戶上傳職場真實身份的同時,騰訊也因此獲得了一個完整龐大的職場人脈圈。“朋友”同樣也能用實名社交的關系網,做起一個包含職場社交功能的產品。
三、“四葉草”這次會是幸運草嗎
一個不算確切的統計表明,每一萬顆三葉草中,才有一顆代表幸運的四葉草。在同樣大浪淘沙的社交賽道中,“朋友”App的四葉草logo,能給它帶來多少好運呢?
從產品完成度來看,“朋友”App比當年的朋友網好了很多。
雖然“朋友”App剛剛上線,用戶不算多,但都是實打實“慕名而來”的,內容也都是用戶原生而非簡單的數據移植。
“朋友”的官方公告
但“朋友”并不是一款有創意的社交工具,像是“實名制的探探”加上從微信獨立出來的朋友圈的深度綁定。
這次,騰訊拿著成熟的“貨架產品”排列組合,攢了一個集各種社交模式的聚合體出來,總體上看新意不多。 “朋友”App面臨的另一個不利因素是,它雖是騰訊自家產品“天生顯貴”,但不像上一個實名制社交巨頭人人網那樣,有更強力的“群眾基礎”。
2019年10月下旬,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報道了新版人人App在App Store上線。之后不久,新版人人App的下載量就一路沖到了App Store社交榜前五。“朋友”則缺乏這種“情懷牌”可以打,需要像微博的“綠洲”那樣,先經歷一段平緩的用戶量爬坡期。
“朋友”App們的另一個挑戰是,國內社交市場的總體體量已經見頂。 QuestMobile的數據顯示,國內社交用戶規模在2019年Q3達11億,行業滲透率97%,但用戶規模增速僅為2.3%。這意味著,在國內獲取新增用戶已經很難了。社交領域的爭奪戰,已經進入對存量用戶的瓜分模式。
在這個大背景下,從細分場景中爭奪用戶、發展潛力更大的Z世代年輕用戶,已經成為社交巨頭和創業者的共識。騰訊的“不甘人后”,顯然還是想在這塊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不下牌桌”,保持前沿存在。 目前,以四葉草為logo、“重新來過”的“朋友”是不是真正的“幸運草”還不能輕下結論,但可以肯定的是,“朋友”不會是是騰訊社交矩陣中的最后一顆棋子。
騰訊的入場,也標志著Z時代社交戰役的玩家們基本到齊。
過不了多久,更值得人們期待的戲碼就將上演。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