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產品:麥德龍“賣身”塵埃落定,線下零售競爭正式進入下半場
塵埃落定,一直宣稱盈利的麥德龍,終于成功“出賣”了自己
就在2019年10月10號,麥德龍、物美、多點Dmall發布的收購協議中,雙方完成了股權交接后,麥德龍將保留20%的股權,從企業經營者成為了企業投資者,這也是麥德龍集團策略上的一次勝利。
麥德龍的“高開低走”
1995年,麥德龍第一次進入中國市場,并成為第一家獲得政府批準在國內多個城市建立連鎖超市的合資企業,于是,麥德龍在中國開始了它的“創業“之路。
有了國內當地政府的支持,麥德龍在中國打拼的第二年便順利開出了第一家大賣場。在當時,這種“超市”的購物業態在國內剛出現不久,而家樂福和沃爾瑪也剛進入國內市場,于是國內消費者對于大賣場是即好奇又陌生。
但過了一段時間后,許多消費者發現麥德龍對他們并不“友好”,例如,當消費者想購買東西的時候,必須得辦理會員卡。
也正是因為這點,讓許多消費者對麥德龍的印象并不太好,但這并不妨礙麥德龍在中國市場的迅速發展。
由于麥德龍以現購自運的方式服務餐飲企業、中小企業及B端消費者,而這點相對于傳統批發商而言,可以讓消費者快速的得到商品且不受時間限制,也正是這樣的模式讓麥德龍得到了許多消費者的喜愛。
在進入中國市場的第4年,麥德龍直接坐穩中國連鎖百強的第6名,而在麥德龍前后進入中國市場的家樂福和沃爾瑪都沒有上榜。
這對于國外企業而言,那是相當不錯的成績,這也是麥德龍最輝煌的時刻,因為它隨后就走向了衰落。
從2000年至2013年期間,在這13年的時間當中,麥德龍雖然沒有肆意的擴張,但門店還是從最初的6家增加到了75家,與此同時,在麥德龍增長的過程中,它的競爭對手也在一起增長。
在中國連鎖超市發展的十幾年當中,曾被麥德龍甩在背后的沃爾瑪和家樂福,早已實現了上百億的銷售額。
再加上國內互聯網電商的興起和超市的會員制消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將許多消費者”拒之門外“,于是麥德龍決定對中國零售市場進行調整。
2008年是麥德龍營收的最高峰,之后麥德龍的營收逐年下降,2015年麥德龍營收712.66億歐元,而到了2018年麥德龍營收才434.67億歐元。在亞洲市場中麥德龍的布局所占比例越來越低。
為了彌補損失,麥德龍不得不做出一系列的撤資行為,2015年,麥德龍先是出售了本地百貨商店GALERIA Kaufhof,到了2017年,又將銷售電子產品和電器的Mediamarkt和Satum拆開后獨立上市,2018年時宣布出售旗下超市Real,然而這些都無法拯救麥德龍在中國市場的頹勢。
隨后便頻頻傳出麥德龍即將被收購的消息。
從目前來看,還沒有哪家外資企業能像麥德龍一樣,挑起阿里巴巴、萬科、騰訊、蘇寧、物美等巨頭的競爭欲望。
從去年11月起,便爆出麥德龍即將被騰訊收購的消息,到了2019年3月,麥德龍又被傳出即將被阿里巴巴收購的消息,對于這些消息麥德龍方面不予回應。
2019年3月加入收購麥德龍競爭的巨頭們準備加入到對于麥德龍在中國股權中的第二輪競爭,從這個規模來看,這可真是史上最多資本加入的收購。
而對于麥德龍最終花落誰家,誰也無從知曉,直到今年10月,一切塵埃落定,麥德龍最終被物美、多點Dmall收購。
在收購麥德龍后,物美也完成了“超市+大賣場+便利店”的線下實體場景的布局,對于麥德龍而言,在中國市場掙扎多年后無奈“賣身”,雖然賣出了不錯的價格,但這對于一家企業而言何嘗不是另一種悲哀呢。
在這場收購戰中,我們可以看出線下零售對企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性。
還記得在幾年前的互聯網沖擊下,大多數人認為網上零售會是零售業的終極形態,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不少數據證明,線下交易仍是用戶消費的主要戰場,而線上交易呈現下滑趨勢,時至今日,線上高歌猛進的時代正在逐漸結束。
對于這點,不少巨頭企業早已察覺,先是物美集團對線下零售B2B業務進行發力,其次是蘇寧易購收購家樂福進行線下布局,而阿里巴巴和騰訊也開啟了瘋狂的線下收購,從購物中心、大賣場和超市,幾乎瓜分了大部分的線下零售企業。
經過電商行業的洗禮,零售業的發展早已不同以往,在線下零售業的下半場需要企業從傳統戰略理論轉變為超級產品戰略,永遠以用戶的立場去思考問題,養成發現用戶需求的習慣,才是企業最長遠的經營之道。
未來,對于線下零售的戰爭將會越演越烈。
更多精彩文章,請搜索關注“艾老思”公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