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產品:企業的未來以“體”為主的用戶體驗
超級產品是企業常說的關鍵詞,而用戶體驗也是打造超級產品最關鍵的一環,然而對于用戶體驗方面在實踐中卻很難有大的突破。
用戶體驗簡單來說就是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主觀感受,通俗的來講就是”這款產品對于用戶而言好不好用,方不方便”。因此,用戶體驗是主觀的且注重產品的實際應用時所產生的效果。
而用戶的主觀就意味著捉摸不定,因為每個人的感受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在打造超級產品的過程中,企業需要把自己當成用戶去進行產品創新,盡量做到跟用戶感同身受,多使用自己的產品才能明白自身產品給用戶帶來的體驗如何。
舉個例子,有些人喝牛奶是會拉肚子的,卻還將其作為營養的攝取途徑。再到現在許多強調吃保健品、營養品就能養生的,最后真的能預防得住嗎?反觀那些百歲老人,靠的也不是吃那些營養品和保健品去延長壽命,但還有人持續地去吃那些東西,其背后的核心原因就在于,我們現在生活在互聯網時代,整個社會充斥著廣告和咨詢,商業利益不斷地驅動著這些的發展,而真正純粹地服務用戶的企業少之又少。
所以用戶體驗,就是讓用戶以體來檢驗,以體作為實驗工具才是最客觀且直接的,能給用戶帶來好體驗的產品,絕對具有較大的普適性,最終成為超級產品。
而企業無法做好用戶體驗的重要原因在于,傳統思維限制了企業的管理者,他們總會一股腦的覺得產品如果無法受到用戶的歡迎,那就說明產品不夠多,然后不斷地做出許多產品來,希望能夠從中“撞大運”找到用戶所喜愛的產品,由此改變思維方式是企業管理者最需要做出的改進,而邏輯又是具有科學理論的思維基礎,所以在用戶體驗中,產品需要實現邏輯自洽。
邏輯自洽是用戶體驗的部分骨架,但不是全部的體驗,但如果你的邏輯不嚴謹所創新出來的產品,絕對會被淘汰,這也是為什么馬云所說:”假如企業家們都去聽經濟學家的話,那么這些企業家一半已經死掉了“。這是因為經濟學家為了追求理論嚴謹,他們會刪除一些脫離現實的東西,導致企業家在實踐過程中無法落地操作。畢竟理論從實踐來,卻無法還原到現實,理論往往只是為了符合市場需求而變形。
再說到用戶體驗,其實最早的用戶體驗是由設計師唐納德·諾曼提出并推廣的,用戶體驗的知識體系發展至今,還有許多的未知有待檢驗。
張小龍在打造微信這款超級產品時曾說過:”需求是滿足用戶的日常,而產品的最終目標是滿足人性需求,才能打造出超級產品。”
對于超級產品來說,高價值、高粘度才能稱之為超級產品,僅僅只是滿足于用戶的日常需求,那只是“快餐式”的產品,只有滿足用戶對產品最深層次的需求,才能將用戶體驗做到最好。
舉個例子,從不少巨頭的發展來看,像騰訊、阿里巴巴,它們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是抓住機會,不是拼個你死我活,而是發展共存共榮的生態。
以電商為例,雖然大多數人嚷嚷著電商沖擊了線下企業,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電商的最大優勢也是最大的弱點。而線下的實體店能給用戶帶來更長時間的愉悅感和更多的互動。
這些從用戶體驗的角度看來,淘寶的流量和線下商圈的重合度并不會很高,只是由于當前言論的引導和過去商圈整體的服務水平,導致客戶流失嚴重而已。
以體為主,才能將用戶體驗客觀化,能給用戶帶來好體驗的產品具有普適性,避免企業用有限的認知去衡量未知的用戶體驗世界,這才是打造超級產品的正確打開方式。
借助恒常不變的工具來做用戶體驗研究,用戶體驗能為企業建立核心競爭力,從而造就讓用戶尖叫的超級產品。
更多精彩文章,請搜索關注“艾老思”公眾h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